觀察︱“大資本時代”來臨 環保產業難以承受之重
“中國的環保產業已經進入大資本時代。”6月29日,在2016(第十屆)環保產業創業創新論壇上,E20環境平臺董事長、首席合伙人傅濤如是說。
不過,當下的環保企業卻還沒有做好準備迎接這些資本。傅濤對《華夏時報》記者表示,現在環保產業的PE倍數很高,平均市盈率能達到40多倍,這說明通道還不夠寬,大量的資本想要投資環保,但環保產業優秀的主體太少,能夠被資本識別的企業太少。
在他看來,要想改變這一狀況,環保產業必須由原來的“項目時代”走向“產品時代”,改變過去“項目為王”的習慣,形成一致性的品質和服務。
資本融通時代來臨
“這個環保產業論壇已經辦了十屆,最早我們講政策,后來講企業模式,這次則是講產融合作。”傅濤表示,產業如果不能插上資本的翅膀就飛得不遠,而資本不與產業結合也無從落地。
在他看來,資本融通的時代已經來臨。一方面,環境資產和環境價值已經越來越多地進入資本對價的范圍。過去,很多環境基礎設施還停留在資產階段,沒有進入到投融資體系,而現在則被資本識別,成為資本的對價工具;另一方面,環境價值也越來越多地得到體現。以前,自來水是免費的,空氣是免費的,現在則有了水權交易所,新鮮的空氣也有了價值,還有一些有機食品、綠色食品也會比一般的食品貴,說明很多軟性的、環境的價值開始進入價值體系。
當越來越多的環境價值和環境資產被資本識別,由資產變成資本,又進入融通變成金融概念時,就使得環保產業越來越多地與金融融合在一起。
如今,資本涌入環保產業的例子已經不勝枚舉。據媒體不完全統計,2015年環保并購案例約120起,涉及交易金額超過400億元,其中清華控股有限公司旗下啟迪科技服務集團并購桑德環境的案例創下了環保產業的并購紀錄,交易金額達到70億元。
“環保產業的收益形式是低收入、穩定收益、低風險的,這在過去并不被資本市場所 待見 ,因為搞房地產、股票等很容易獲得更高的收益。而現在,其他領域的回報率下降,而自來水和污水處理企業能夠有8-9個點的收益率,而且有20-30年的回報期,屬于黃金資產,買都買不到。”傅濤說,環保產業由過去的“沒人要”,變成現在資本眼里有價值的項目,是因為資本規則發生了變化,這使得環保產業進入了資本融通的時代。
難以承受資本之重
新時代來臨,環保產業和資本雙方卻都還沒做好準備。光大資本投資有限公司總經理助理李真圣表示,環保企業在融資過程中面臨很多困惑,金融資本在這個過程當中也感覺沒有抓手。
為什么會是這樣?在傅濤看來,原因在于環保產業以前很少接觸資本,大部分企業沒有經過資本的啟蒙,不懂資本的思維方式,不了解客戶語言,讓資本看不懂。例如,資本的語言是面向未來的,需要企業告訴他們未來可以賺錢。而很多環保企業不講未來,只講過去、講技術。
同時,環保產業里的很多企業沒有品牌效應,都是用項目進行融資,所有的融資又都用來進行項目建設,只能拿到6%-8%的收益率,沒有高額的溢價,也沒有品牌價值的附加,所以不可能得到更高水平的收益率。這是因為,早期的環保企業都是地域性的,他們的商業模式就是跟政府搞好關系,通過信息不對稱來獲得某些項目,支撐自己的發展。而市場化的公共服務則需要構建商業模式,需要企業在信息對稱的情況下持續盈利。
一個例子是,當下環保產業低價競爭愈演愈烈,垃圾焚燒的中標價格已經從以前的200元/噸下降到18元/噸,供水也是長期處于低質低價的情況。在傅濤看來,之所以會出現這種狀況,就是因為用戶無法識別項目服務的優劣,只能用項目服務的表象——價格作為區分。
從項目時代到產品時代
如何改變?在傅濤看來,環保企業要用資本的語言解讀企業價值,要向資本回答自己能賺錢,能夠持續賺錢,以及能夠持續賺錢的邏輯是什么。
此外,環保產業還要由原來的“項目時代”走向“產品時代”。舉個例子,每個城市的中心廣場都有購物中心,但這只是“項目”,只有萬達廣場做成了“產品”;如果說隨處可見的小游樂園是“項目”,那么歡樂谷、迪士尼就是“產品”;招待所是“項目”,如家、香格里拉、希爾頓則是“產品”。
“原來中國的房地產業有一萬多家企業,現在活下來的只有幾十家,都是有自己品牌特征的企業,絕大部分房地產公司則都倒閉了。”傅濤表示,房地產最火的時候,一個樓盤就值十幾億元,所有房地產企業都是大公司,但再大也只是個項目公司而已,項目結束了,企業就結束了。
在他看來,“產品時代”意味著環境服務要形成一致性的品質和服務,企業要有統一的標識,便于用戶識別其好壞。過去,環保產業是粗獷時代,項目為王,造成很多服務標準的缺失,而真正的產品化時代則要有建設、運營、服務、營銷、品牌、金融等保障。
重慶市環保產業協會副秘書長田軍也表示,環保產業經歷了30年的發展,第一階段是技術服務,第二階段是工程項目服務,現在則進入了第三個階段,即以品牌為核心的產品服務。
“未來10年中,環保產業前20%的企業可能會占有60%以上的市場,同時50%-60%的企業則有可能在市場競爭中被淘汰,環保產業已經進入資本和技術相通的時代。”傅濤說。
(本文來源:華夏時報 作者:馬維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