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美媒:中國大規模的凈化海水努力正在“枯竭”)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技術評論》7月11日文章,原題:中國的大規模凈化海水努力正在“枯竭” 將為干旱的中國首都供應1/3家庭用水的海水淡化廠,廠址位于北京東南約200公里處。2014年中國官媒報道稱,在渤海灣海岸的該設施將于2019年竣工,為中國希望在2020年達到的海水淡化目標貢獻一份力量:日淡化海水產能達到300萬噸。
但目前仍不能確定該項目何時開工。官方統計數據顯示,2006年至2010年,中國的海水淡化產能每年增長近70%。然而經過最初的迅猛發展后,中國未能實現到2015年使日淡化海水產能達到220萬至260萬噸的目標。中國脫鹽協會的數據表明,截至去年12月,中國建成的日淡化海水產能為103萬噸。
更充足的淡水資源將使中國受益匪淺。但中國增加海水淡化產能的雄心正遭遇許多挑戰。能源密集的特性使海水淡化成本高昂,盡管中國大部分自來水的售價不到50美分1噸,但每噸淡化海水的平均售價為75美分至1.2美元。這意味著水務部門必須強行推銷,因此地方政府通常不愿意大力興建淡化廠。“每當遭遇干旱時,地方官員和企業就全都過來對我們說,‘我們想要淡化海水’。”天津大學膜科學與海水淡化技術重點實驗室主任王志說,“但如果第二年雨量充沛,他們就會拋棄這種想法。”
確實,對海水淡化的需求隨著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年度波動而增長和消退,并導致未來的項目被擱置。現有的海水淡化廠也面臨產需不匹配的問題。例如,為海水淡化進京建成的示范項目,現在為當地某燃煤電廠日產3000噸至5000噸水,但其實際產能為每日5萬噸。“除非大部分淡化后的海水能夠進入市政供水系統,否則中國的整個海水淡化產業就不可能迅速發展。”上海電氣海水淡化部門的高級工程師范志峰(音)說。
對華北地區來說,南水北調工程也使海水淡化的緊迫性有所降低。此外,由于認為海水淡化是一種技術驅動型產業,中國已要求國內淡化設備中的本土創新至少達到70%。這仍是漫長征途。中國官方2012年發布的文件顯示,在中國登記的756項與海水淡化有關的專利中,屬于中國自主知識產權的僅占15%。(作者孫怡亭[音],丁雨晴譯)
巴西擬建可調節海水淡化項目 將發債券融資
英國水務公司Hydrology計劃在巴西圣保羅州Cubãto建一座“可調節”的海水淡化廠,為工業集團Unigel提供用水。
Hydrology公司CEO Chris MacNee
據悉,Hydrology公司與Unigel集團簽署了一個10年的供水協議,并針對該項目所需的616,000美元的開發成本,22.75%的內部收益,以及每年192,500美元的現金流將以發行債券的形式進行融資。
“自金融危機以來很多項目開發商無法從銀行渠道獲得貸款,而債券融資則具有很大的上升空間,只要能獲得10-15年的長期合同保證,那么我們就可以通過發放債券的形式籌集資金,特別是開發這種大規模的項目,通過債券融資是一條可行之路。”Hydrology公司CEOChrisMacNee表示。
Cubãto鄰近美國桑托斯港,是拉丁美洲最大的港口,海洋中蘊含著大量的石油和天然氣資源。新工廠將對圣約翰潮河中的水進行淡化處理。“我們必須時刻關注水中鹽濃度的變化,它可以在一天內從微咸變為咸海水,氯的水平也相差很多,因此我們設計了可調節性水廠,根據海水濃度變化而進行設備調節。“曾在該國石油、天然氣、采礦業等行業任職的麥克尼解釋道。
Hydrology成立于2013年,成立之初致力于應對和解決巴西氣候變化和干旱等大問題。ChrisMacNee向媒體介紹,“我們的業務重點在于海水淡化和開發可應用于工業領域的半咸水。我們在英國、美國和拉丁美洲都有業務,而下一階段我們將把業務開拓重點放在俄羅斯和印度,我們將與當地的一些運營商展開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