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認為,伴隨著環境監測管理體制的改革,環境監測機構的職能勢必帶來轉變,對環境監測質量的要求也將進一步提高。環境監測機構應主動適應垂直管理新形勢,圍繞提高環境質量這一核心目標,為制定區域環境管理對策措施、改善環境質量提供科學依據。
提高認識,主動融入改革大潮。實行省以下環保機構監測監察執法垂直管理制度是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決定的,是對我國環保管理體制的一項重大改革,是建立以提高環境質量為核心、實行最嚴格的環境保護制度的必然要求。不管垂直管理后監測站職能或監測站人員個人利益是否發生改變,這項改革舉措必須推進。
因此,廣大環境監測人員應提高認識,認清形勢并主動適應形勢,積極參與、共同推進垂直管理體制改革進程。
夯實基礎,提高環境監測能力和水平。人才和設備是環境監測的基礎,實現人才與監測設施設備的最佳結合是提高監測能力的有效途徑。一方面,要下大力氣培養專業技術人才,通過內部傳幫帶、外請專家授課、分批選送骨干外出培訓等多種方式對監測人員進行培訓。在培訓過程中,要注重選拔拔尖人才,努力挖掘、重點培養一批吃得苦、耐得勞,既懂業務又懂管理的具有專業素養的監測人才。通過拔尖人才的帶動,全面提升監測隊伍素質水平。
另一方面,應認真梳理、整合現有監測設備資源。根據環境監測新形勢、新要求,爭取引進一批性能先進、技術可靠、適合基層監測部門實際操作的新設備。在夯實噪聲、COD、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常規指標監測能力的基礎上,重點引進“三苯”、VOC等對環境質量影響較大,但目前基層監測站尚無法獨立開展監測的儀器設備。在引進儀器設備的同時,選送技術骨干參加生產廠家、經銷商組織的統一培訓,不斷提高整體監測能力。
健全體系,加強檢測檢驗質量管理。質量控制體系是確保監測數據真實、可靠的保證。基層監測機構應根據《檢驗檢測機構資質認定管理辦法》、《檢驗檢測機構資質認定評審準則》要求,結合人員調整、檢測檢驗項目增加,及時補充、修訂、完善監測站《管理手冊》、《程序文件》、《質量控制記錄表格》等質量管理體系文件,確保其有效運行。授權具有高度責任心、懂技術、懂管理、有工作經驗、具有一定威望的人員負責質量管理工作。
要建立從人員培訓、儀器設備檢定,到監測點位的布設,樣品的采集、保存、運輸,實驗數據的分析、處理,報告的編寫、審核、簽發等三級甚至五級管理制度,使環境監測每一個環節都得到嚴格的質量控制,確保監測數據具有代表性、完整性、可比性、準確性、精密性,以客觀、準確反映環境質量或排污水平,為提升監測數據的公信力和權威性奠定堅實基礎。
守住底線,維護監測數據的獨立、權威和有效性。監測數據是環境管理的重要支撐,關系到決策的科學性和政府公信力,其質量是環境監測的生命線。確保監測數據的獨立性、權威性、有效性,是垂直管理制度設計的“初心”,也是每一位環境監測人員的職業底線。
新《環境保護法》對篡改、偽造或者指使篡改、偽造監測數據的行為作出了明確的懲處規定,將監測數據質量問題上升到法律層面。環境保護部出臺的《環境監測數據弄虛作假行為判定及處理辦法》,梳理出篡改、偽造以及指使篡改、偽造三大類共27種監測數據弄虛作假情形,并針對不同的弄虛作假情形對相關責任人規定了行政、法律兩大類處理手段。對出具虛假報告的監測部門,根據《計量法》有關規定,撤銷檢測檢驗資質證書。因此,環境監測人員要心懷敬畏,以科學、獨立的精神,嚴格按法律法規和技術規范組織實施環境監測,排除干擾,不篡改、不偽造更不指使篡改或偽造環境監測數據。
總之,省級以下環境監測垂直管理勢在必行。面對垂直管理新形勢,基層環境監測人員要夯實基礎,主動作為,嚴守底線,為改善環境質量盡職盡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