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6年12月12日 來源:錦州自來水有限公司
11月25日,記者來到錦凌水庫供水工程施工現場,吊車聳立,鐵臂揮舞,建設者們有條不紊地進行著鋼構網架安裝、吊管下管作業,管理人員則來回穿梭,指揮現場施工。在寒冷的冬季,廠區內仍然呈現出一片緊張忙碌、熱火朝天的建設景象......據悉,該項工程已進入設備安裝調試階段,預計于2017年6月進行試運行。
為有源頭活水來
水是生命之源。錦州市城區供水源為地下水,隨著城市規模的不斷擴大、人口的不斷增加和經濟的快速發展,城市水資源總量不斷減少,供需問題突顯;地下水超采致使水源地海水入侵日趨嚴重,近郊水源受周邊環境影響質量有所下降,錦州城區的供水安全受到極大的威脅。如何合理開發利用、優化配置水資源,提高城市用水安全,保證錦州市水資源的可持續發展,成為一個命題擺在全市人民面前。市委市政府高瞻遠矚,未雨綢繆,果斷決策:要引水入錦,建設錦凌水庫供水工程。
錦凌水庫供水工程是市十二五期間重點民生工程,是錦州供水史上第一個地表水市政供水項目,由錦凌水庫取水經輸水管線輸送到一級泵站,由一級泵站加壓后輸送到凈水廠,凈化處理達到飲用水標準后經配水管線重力流配送到市區。設計供水能力為日產水25萬噸,將建設凈水廠一座,一級加壓泵站一座,66kv變電所一座,輸配水管線26km,項目占地250畝,投資概算5.78億元。工程建成后將保證錦州城區中長期持續穩定供水,有效緩解我市的用水緊張局面,提高城市發展保障能力和人民群眾生活質量,是一項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工程,在錦州供水史上將寫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科學論證節資金
錦凌水庫供水工程是以錦凌水庫為依托的供水工程項目,2010年2月由錦凌水庫建設管理局完成可研和立項。按市政府要求,錦州自來水有限公司于2012年11月接管該項目。接管后,自來水公司組織了一批在工程建設方面具有豐富“實戰”經驗的管理人員和技術人員,成立了專門的管理機構-水源辦,由技術處、工程處、綜合處組成,技術處負責項目可研、論證和評審,工程處負責工程進度、質量和驗收,綜合處負責財務管理、材料收集存檔和辦理與工程相關的各種手續,各部門互相配合,通力合作,全力以赴開展工作,跑銀行貸款、爭取國債資金、通過各種渠道自籌資金,對工程進行統一規劃和具體實施。工作人員經多次研究發現:原可研選定的凈水廠位置在太和區新民鄉后山河營子村北,為大棚、果樹間種農用地,征地費高達1.3億元,且失地農民安置問題無法解決。公司技術人員反復勘察,科學論證,最后會同市規劃、環保、林業、國土、凌河保護局等相關部門,將凈水廠位置改遷到水庫大壩南側山坡地上,重新選址將比原廠址減少永久征地費用1億元,另外減少了原水管線臨時占地費約1000萬元。同時通過調整工程內容使供水工藝有了較大改變,將大幅度降低運行費用。嚴肅認真的科學態度,不辭辛苦的更改設計,極大地提高了工程資金的使用效率。
不畏征地拆遷難
2013年6月,自來水公司在太和區及新民鄉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開始了征地工作。由于所征土地是村里的荒山,滿山遍野都是百姓家的墳墓,需要對征地范圍內的墳墓進行整體遷移。常言道:“窮不改門,富不遷墳”,如何既要尊重民風民俗、又要按時完成征遷工作,面對各種困難,工作人員不等不靠,積極主動出擊,發揚“只為成功想辦法,不為失敗找理由”的理念,耐心細致、公開公正地做好群眾工作。公司在電視、電臺、報紙發放公告,與墳主家屬簽定協議,工作人員每天半夜伴著星星從家中出發,凌晨兩、三點鐘到達遷墳地點,GPS定位、登記、照相、錄像;監督、查看、核實,他們對每家所遷墳的個數、實地情況都能做到心中有數,避免了冒名頂替、虛假遷墳等情況的發生。他們顛倒晝夜,持續了近三個月的時間完成此項工作,共遷墳1200余座。
眾志成城建水源
謀定而動,蹄疾步穩。2013年5月,第一支施工隊伍入駐凈水廠,廠區“三通一平”工作開始啟動。2013年10月底,土石方工程開工,因為施工地是山坡地,按照凈水廠廠區設計標高開挖,土方量非常大,高峰時期每天動用挖掘機40余臺,累計挖掘、外運土石方40萬立方米。2014年4月12日,錦州自來水有限公司與上海巴安水務股份有限公司簽訂施工合同,正式拉開凈水廠建設的序幕,一次性建成供水能力達25萬噸/日的凈水廠在遼西地區首屈一指。從這一天開始,錦凌水庫凈水廠人聲鼎沸、車水馬龍,變成了一片火熱的工地。
自工程開工建設以來,作為工程項目業主,錦州自來水有限公司科學組織,勇挑重擔,嚴把質量、進度、投資、安全關,克難攻堅,密切配合,全面加快工程建設步伐。一千多個日日夜夜里,一線工程技術人員沒有休息過一天,他們放棄了與家人團聚的時光,戰嚴寒、斗酷暑,克服了超負荷工作壓力和連續奮戰的身體疲勞,竭盡全力用實踐證明了供水人的企業精神。他們注重細節與過程控制,從土方開挖到鋼筋綁扎,從支固模板到澆筑混凝土,從管線鋪設到設備安裝,每個環節都嚴格把關,制定并實施了質量檢查制、工序管理制,時刻抓好各階段質量控制中心環節,將檢驗工作落到實處。2015年的夏季,正值清水池、過濾池、沉淀池底板施工階段,由于施工對溫度有要求,施工作業只得安排到夜間并且需要連續不斷地進行,工程人員不眠不休的工作了好幾日,晚上澆筑混凝土的時候,他們睜大眼睛關注著作業面,緊盯工程質量和工程安全。他們每天都要小結,每個星期三召開一次監理會議,與監理方和施工方及時溝通處理問題。公司領導班子靠前指揮,每個周末到現場召開一次工作例會,每個月組織開展一次大檢查,協調各方力量,破解各類難題,應對各種突發事件,確保工程的穩步推進。
“圖安逸,講享受,不適合這里”,公司總經理周立軍說,“我們樹立了一種信念,就是要在這山頭上樹立兩座豐碑,一座錦州供水史上百年豐碑,一座攻堅克難、敢打硬仗的精神豐碑”。在“兩座豐碑”的鼓舞下,“質量意識、責任意識、爭先意識”深入人心,“吃苦精神、奉獻精神、合作精神”蔚然成風。水源辦的三位處長吃苦耐勞,身先士卒,起到了表率作用,同時利用大工程建設的機會也培養和鍛煉了一批青年職工,為供水事業后繼有人作出了貢獻。他們勤勉不倦,克艱前行,留下了一串串堅實的足跡,每個人也都有屬于自己的一段故事。工程處處長王國宏,自工程動工以來,作為現場負責人一直駐扎在工地上,沒有停歇過,他說這是一項惠民工程,不能有絲毫的馬虎。可沒有人知道,工程動工當日,他剛剛在醫院做完手術出來。在工地上,還長期駐守著一位給排水工程師熊嗣杰,“設計是怎樣就得怎樣,差一點都不行!”這是他在工作中提到的話。他密切關注著每一個施工環節,巡視、復測、監督、收集資料,在6米多深的池子里順著腳手架爬上爬下、在幾公里長的輸水管道里鉆來鉆去已成了家常便飯。
入冬時節,山上寒風入骨,記者站一會兒就會瑟瑟發抖。而這些緊盯工程建設質量的錦水人,卻一刻也閑不住。正是在他們的執著堅持下,目前工程已接近尾聲,各構筑物主體結構已完成;各池體滿水試驗已完成并達到合格標準;凈水廠至市區的DN1200、DN1400、DN1600輸配水管線共26公里,已完成19公里管線的安裝及回填;廠區內DN2000、DN1000、DN800、DN400及以下管線安裝已完成4000余米;工程建設使用鋼筋量達5000噸,混凝土量達43000立方米;各種配套設備及閥門陸續進場驗收并安裝調試。
談到該工程,總經理周立軍滿懷豪情地說:“建設好錦凌水庫供水工程,是構建錦州供水安全保障體系的戰略決策,是實現錦州可持續發展的有力保障,是惠及廣大市民的民生工程。歷史的重任落到了我們肩上,我們將以高度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奮力推進工程建設,嚴格保證工程質量,爭取早日建成通水,不辱使命,不負厚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