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十二五”全國城鎮污水處理及再生利用設施建設規劃》,到2015年直轄市、省會城市和計劃單列市的污泥無害化處理處置率達到80%,其他設市城市達到70%,縣城及重點鎮達到30%。與上述指標相比,實際完成的任務差距明顯。
目前,西安市日處理污水能力達到300萬噸,處理能力在國內排名第二,對改善渭河水質發揮了重要作用。但在處理污水過程中分離的污泥留在了西安,每天1500多噸的污泥又形成了新的環保問題。“治水不治泥,污染大轉移”這種現狀在全國普遍存在,污泥處理不僅是世界難題,也是城市治污減排的“瓶頸”。如何打通“水、泥、土”的全產業鏈?如何突破污泥土地利用“最后一公里”的瓶頸問題?如何實現“污泥從土地中來還應回到土地中去”的目標?等等……解決這些問題的關鍵就是如何將污泥變為營養土。
為了有效解決社會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矛盾,充分發揮環境影響評價的重要作用,實現污水處理廠污泥達到穩定化、減量化、無害化、資源化 ,西安市污水處理有限公司一直積極探索適合我市污泥處理處置的模式,在深入調研的基礎上,由陜西正和盛坤環境科技有限公司,引進日本的筒倉式污泥好氧發酵設備,并在第三污水處理廠進行試點。
筒倉式污泥好氧發酵技術核心設備是立式密閉發酵機,采用生物深度發酵脫水的原理,污泥從倉頂加入,發酵后的物料從下部螺旋出料。由倉底的高壓風機強制通風供氧,以維持倉內物料好氧發酵所需的氧氣;將含水率60%—80%的鮮污泥處理成水分為35%左右的有機質。此設備機械化和自動化程度高、技術參數可控、穩定可靠。設備運行過程中,臭氣經風管收集后通過生物脫臭后可達標排放,無其他污染物排放。如此一來,城市污水處理廠產生的污泥不出場可以就地處理,即節省了污泥外運費、避免二次污染,發酵后的污泥還可以作為營養土用于市政道路綠化、經濟林木、土壤改良等,實現資源化利用。
2016年5月25日,試點項目已正式投入運營,并計劃在全省范圍內進行推廣。經過六個多月的試運行,該技術模式運行情況良好,可持續生產,全過程智能化控制,操作簡單,直接運行成本相當于其他污泥處理技術的一半。該技術及設備使污泥在土地利用方面達到變害為利、綜合利用、保護環境,在成本和效益方面相比焚燒和填埋有很大的優勢。
通過探索研究以及實踐,陜西正和盛坤環境科技有限公司提供的筒倉式污泥好氧發酵技術模式充分回收利用污泥中的各種養分、避免了二次污染、投資及運行費用低,形成環保產業鏈良性循環,為西安市污泥處置探索出一條新的道路,為促進地區環保事業貢獻出一份力量。
通知:中國給水排水2017年中國城鎮污泥處理處置技術與應用高級研討會(第八屆)已開始征集論文和協辦贊助單位 王領全 1375227500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