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長16公里的美舍河是縱貫海口南北的主要河流,也被稱為府城地區的母親河。然而,底泥沉積、河流渾濁、魚類死亡……多年來,雖經過多次治理,美舍河的水質并沒有得到根本改變。
日前,海口以美舍河為示范點開啟31個水體治理,并確定要在3月中旬取得明顯成效。此次治理,創新性采用“控源截污、內源治理、生態修復、景觀提升”的方式,達到美舍河的長治久安。
三大原因造成治水反復
美舍河污水從何而來?在海口日前召開的新聞通氣會上,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水務分院資源能源所副所長王晨分析說,在美舍河的上游,污染主要來自農業、養殖業排放造成的面源污染,以及管網建設不完善造成污水直排。在中下游,主要是因為滲漏水量大,管道滿流,污水直排入河,初期雨水污染,以及底泥、垃圾等內源污染。
此外,鳳翔公園以北地區河道河床硬質,出現了“三面光”(兩側硬質護岸、河床硬化)現象,這也導致了河水自凈能力急劇下降。
但相關部門多次對美舍河進行治理,為何治標不治本?
王晨分析原因有三點:以前進行的是末端截污,截住了少部分污水,但沒有根本解決排水管道結構性缺陷和排水口不完善問題,下雨的時候仍是雨污混流;硬化河道雖然減少了兩岸泥沙的入河量,但沒有根本解決由污水、雨水帶來的底泥污染問題,還破壞了河道水生態;河床硬質也帶了底泥淤積,過去不定期清淤,但沒阻止淤泥的不斷形成。
“四重奏”實現長治久安
如何實現美舍河的長治久安?中規院以及相關設計院提出要采取“控源截污、內源治理、生態修復、景觀提升”“四重奏”的方式,在治理技術以及治理模式上都進行了創新和突破。
中規院相關負責人表示,此次治理中,除了對美舍河進行末端截污,還分流域進行管網疏通修復,解決雨污混流問題;另外,治理中確立了國興大道美舍河段、長堤路上游500米段、白龍南至東風橋、鳳翔公園及高鐵綠化等5生態修復示范段,目前已全部開工。讓自然做功,通過生態修復的方式提高河水的自凈能力。
在治理模式方面,此次創新采用了“PPP(公私合營)+EPC(總承包)+跟蹤審計+全程監管”模式。和PPP公司簽署15年的運營協議,按效付費,中間一旦出現反復由PPP公司負責,保障水環境治理效果持久。
31個水體治理明確時間表
據美舍河治理PPP企業桑德集團相關負責人介紹,過去鳳翔公園所處位置的垃圾和污水也是美舍河的污染源之一。現在鳳翔公園要打造成濕地公園,公園沿河而設,鳳翔公園的建設也有利于美舍河治理工作的完成。
據了解,美舍河自2016年6月水環境治理工程動工以來,已完成沿線26個排污口的截污,鋪設截污管道長6.8千米,清理淤泥29萬立方米,其余47個排污口的截流工作也正在開展。
另外,海口也對31個水體治理制定了明確的時間節點目標,2016年12月底前通過清淤疏浚、截污控源的工程措施,快速改善水質;2017年12月底前通過改造排水管網、建污水處理設施、實施水體生態修復等,實現水體達到V類水標準;2020年12月底實施雨污分流PPP工程,實現長效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