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報訊(記者郭習松、彭一葦、實習生戴明君)“歡迎企業前來投資,我在襄陽等你!”昨日,隨著襄陽市建設投資經營有限公司項目負責人高浩松完成推介,由省住建廳、發改委、財政廳聯合舉辦的全省鄉鎮生活污水治理PPP項目對接會路演結束,向來此“相親”的全國134家企業拋出橄欖枝。
這場項目對接會,為我省鄉鎮污水處理廠實現年內全部開建目標搭起“鵲橋”。
我省是全國較早做到縣縣建成污水處理廠的省份之一。但到去年底,全省883個鄉鎮僅有153個建成鄉鎮污水處理廠、在建83個。今年“兩會”,省政府向全省人民作出莊嚴承諾,用兩到三年時間,實現全省鄉鎮生活污水治理全覆蓋。2017年647個鄉鎮新建項目全面開工,運行不達標的已建項目同步啟動改造,2018年完成設施建設與改造任務,2019年形成設施完善、管網配套、在線監測、運行穩定的工作體系。
省住建廳預計,實現全省鄉鎮生活污水治理全覆蓋,新建污水處理廠需投資58.65億元,配套管網建設投資234.6億元。加上153個已建污水處理廠改造升級、完善配套管網投資53.37億元,總投資達346.62億元。
我省要求,采取PPP模式推進項目建設運營,做到政府主導、市場運作、規劃引領、廠網同步、建管一體、全程監管。
鄉鎮污水治理潛藏多少商機?
湖北日報訊 記者郭習松 彭一葦 實習生戴明君
原本容納700人的會議廳,擠進近800人;廳外搭起的企業展板區,同樣擠滿了人。
昨日在漢舉行的全省鄉鎮生活污水治理PPP項目對接會,如同一場特殊“相親會”,省住建廳、發改委、財政廳搭起“鵲橋”,各縣市和各路資本相聚“鵲橋”。
鄉鎮污水處理項目怎么成了“香餑餑”?鄉鎮建起的污水處理廠,會不會因成本高企“曬太陽”?
鄉鎮污水處理項目成“香餑餑”
據省住建廳預計,實現全省鄉鎮生活污水治理全覆蓋,全省需新建647個鄉鎮污水處理廠,投資額度達58.65億元,配套管網建設投資234.6億元。加上153個已建污水處理廠需要改造升級、完善配套管網需投資53.37億元,總投資達346.62億元。
“湖北為治理鄉鎮污水,拿出這么大一個蛋糕,自然吸引眼球。”湖北永業行咨詢評估集團投資咨詢事業部總經理文云波認為,作為一個打基礎、管長遠的民生工程,建設加運營周期一般長達30年,其“行情”具有不可復制性,個中商機不言而喻。
資本逐利。“用‘削尖了腦袋推介自我’來形容企業熱情,一點不過份。”廣水市相關專班直到下午才得空吃中飯。此前,一直有企業前來洽談對接業務。
襄陽市建設投資經營有限公司項目負責人高浩松也成為宣講后最忙的人。作為上午壓軸結束項目推介的市州代表,此次襄陽市攜95個鄉鎮污水處理項目前來“相親”,總投資33億元。
同樣吸引資本追逐的還有黃岡,此次該市相關項目114個,是全省目前啟動鄉鎮污水處理項目建設最多的市州。
除項目本身,不少企業看中鄉鎮污水處理的延伸市場。“城市污水處理市場基本飽和,鄉鎮市場尙有很大空間。”啟迪桑德環境資源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劉胥表示,村莊的污水治理更是空白,以鄉鎮為跳板,提早占領農村市場,可搶得中國農村城鎮化先機。
省發改委區域經濟合作交流處處長余信明透露,目前全國傳統基礎設施建設領域PPP項目庫,共有15966個項目,總投資15.9萬億元,湖北入庫項目投資額達8224億元,位列全國第五。
“到2020年,預計我國城市化率有望達到60%。”余信明表示,由此帶來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投資需求約40萬億元,PPP模式能有效拓寬融資渠道,形成多元化、可持續的資金投入機制,今后將成為項目建設的常態。
如何讓處理廠不再“曬太陽”
但此前,一些建在市州的污水處理廠,因運營虧損,一度不得不停下機器“曬太陽”。相比之下,鄉鎮污水處理廠因規模等因素,更難實現盈利。一場轟轟烈烈的建設后,會不會重現“曬太陽”的尷尬?
對此,省有關主管部門、各地政府和企業方表現出前所未有的信心。
“從建設到運營再到移交,鄉鎮污水處理廠特許經營期一般為30年,盡管因單個體量小,利潤可能不高,但只要建設好,其運營穩定性會高出一般的大型污水處理項目。”省住建廳村鎮處處長萬應榮介紹,采用政府部門、社會資本、金融機構、第三方服務等多方參與的PPP方式,有助于社會資本和政府以更低成本、更高質量、更快速度,介入項目建設,快速建成運轉。
據估算,一座日處理1000噸污水的鄉鎮污水處理廠,不包括管網、征地等費用,投資至少400萬元,年運行成本約25萬元。647個鄉鎮污水處理廠全部建成后,每年運營費用約6.2億元。
為保證建成并正常運行,此次我省作出安排,從今年到2019年,省級每年轉貸市縣100億元政府專項債券,由相關市縣用于鄉鎮生活污水處理設施建設;對縣域范圍內的污水處理廠建設和運營,我省采用打捆招標方式,采取以城帶鄉、以大帶小及新建改造同步、增量存量一體的方式,集中打捆推進建設,統一標準、統一建設、統一運營。
“處理廠建成后,運行經費由縣級財政承擔,不足的運行經費缺口由縣級人民政府列入財政預算,省級根據建設質量和運行效果進行綜合考評,按考評結果通過一般性轉移支付給予一定運行補助。”省財政廳金融處負責人周素華透露,鄉鎮生活污水處理廠管網覆蓋區內,均屬處理費征收范圍。各地根據實際設置污水處理服務費單價,讓企業有合理利潤率。
“在財政支持、社會參與、使用者付費相結合的資金籌措與分擔機制下,鄉鎮污水處理廠不至于因沒錢而陷入停頓。”周素華表示。
企業想盈利,還需精打細算
除資金原因外,鄉鎮污水處理廠技術力量不足,也是很多處理廠停擺的重要原因。
對此,省住建廳從去年底至今年3月,組織專業力量,編制了《湖北省鄉鎮生活污水治理工作指南》(以下簡稱《指南》),對全省鄉鎮污水處理從設施規劃設計、建設到運行管理,給出一系列規范指引;與此同時,設計了由污水管網普及率、生活污水收集率、出廠水質綜合達標率等7大指標構成的考核體系,對全省鄉鎮生活污水處理項目實施目標考核,做到“政府主導、市場運作、規劃引領、廠網同步、建管一體、全程監管”。
“如果全部達到考核要求,預計全省鄉鎮污水處理廠污水收集率可超過80%,穩定運行率可超過90%。”《指南》起草專家、中國人民大學環境學院副院長王洪臣說。
這也倒逼企業不斷改進技術、加強管理。武漢芳笛環保有限公司董事長章北霖表示,《指南》要求出水標準全部達到一級A,這對企業方提出更高要求,企業要想盈利,還需在工藝水平、運營模式等方面精打細算,創新突破。
為更高效實現對接,不少企業走向“聯合”。以芳笛為例,該公司與香港上市公司北控水務集團有限公司組成投資建設和運營“聯合體”,目前已在黃岡、十堰、天門、潛江、仙桃等地形成較好的合作效果。
“整市縣打捆招標的模式,可實現域內鄉鎮污水處理廠聯網管理。”中科院水生所下屬企業武漢中科水生環境工程股份有限公司戰略發展部部長王文彪指出,技術和管理手段的創新,有利于打破原來零散的建設運營污水處理廠的固化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