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永臻教授,1949年2月出生,1973年4月入黨,1968年10月參加的工作,現任北京工業大學環境與能源工程學院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彭永臻教授是污水處理領域的知名專家,他教書育人、科研探索30余載,一直堅守在教學和科研的第一線,始終把國家的需要作為自己的研究與攻關方向,培養了一大批污水處理行業的技術骨干,其科研成果為推動城市污水處理事業的發展做出了積極貢獻。
堅守講臺30余年的國家教學名師
彭永臻教授熱愛教書育人事業,傾注了極大的熱情和心血。從教30余載,教授過眾多學生,以其豐富學識和人格魅力詮釋著教師的天職。年近七旬的他,仍然堅守三尺講臺,為年輕學子用心講述著每一堂課!端|工程學》和《環境保護概論》課程已經不知講授過多少遍,但他每一次上課前仍堅持認真備課,并在教材更新、教法改革方面不斷探索。講臺下幾十年如一日的潛心付出,使得深奧的科學原理變得不再晦澀難懂,以至常常有其他教室的學生慕名前來旁聽。他的這兩門課被評為國家級精品課程,他帶領的教學團隊獲首批“國家級教學團隊”稱號。
為國家培養更多優秀人才是彭永臻教授的夢想。為了實現這一夢想,他摸索出一套“過程控制”的人才培養方法。從學生論文的選題到實驗進展把握,從創新點提煉到論文的最終形成,整個培養過程他都親自把關、循循善誘。他堅持與學生一起“泡”在實驗室里做科研;他花幾天時間與學生面對面討論學生發表的小論文;他幫助學生走出校門參加國內外高水平學術會議。為了幫助學生更快地成長,他甚至把自己的創新思路毫無保留地分享給大家。
經過這種人才培養機制,彭永臻帶出了62名博士、101名碩士,他指導的2篇學生論文獲“全國百篇優秀博士學位論文”、4篇獲提名獎。如今的彭永臻已是桃李滿天下,他的學生中已經有12人成為教授、博導、教授級高工或研究員,他們在不同的工作崗位上實現著自己的價值,傳承著彭老師的追求與學風。
與城市污水打了一輩子交道的新晉院士
1978年,彭永臻考取了我國著名污水處理專家張自杰的研究生,從此與污水處理結緣。2000年從哈爾濱工業大學調入北京工業大學后,他瞄準國家和首都發展的重大需求,以污水處理與排水工程為研究方向,致力于改善城市水環境質量。
正如他的名字“永臻”一樣,在科研工作中他嚴謹執著,永遠追求至臻至善。他帶領團隊成員夜以繼日地堅守在一排排污水試管和實驗設備旁,聞著常人難以忍受的刺鼻臭味,甚至在實驗室解決一日三餐。他常對學生說“人生能有幾回搏?關鍵時刻要能沖得上,拿得下!”這股子帶著倔強味道的敬業精神激勵著團隊的每一個人,他們經常一起在實驗室奮戰到深夜,最后常常是被樓里的管理員“攆走”的。
通過多年不懈的探索,彭永臻帶領他的科研團隊研發了一系列有關污水處理節能降耗的新工藝與新技術,成功地解決了北京酒仙橋、方莊污水處理廠污泥膨脹和上浮等技術難題,創造性地提出“活性污泥微膨脹節能理論與方法”,其部分研究成果已經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他非常重視學科建設,作為環境科學與工程學科的學術帶頭人,在青年教師中積極推行“配導師、壓擔子、創條件、樹楷模、解難事”等五項措施,全方位助力青年教師成長成才,是“站在年輕人背后的引路人”。十幾年間,他帶領科研團隊實現了跨越式發展,先后建立了博士點、博士后流動站、北京市重點實驗室等。
2015年,彭永臻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這是學術界對彭永臻及其科研團隊的充分認可。當有關方面按規定要給他配車配秘書時,他婉拒了,但提出一個要求,希望能在市屬高校建立國家重點實驗室,推動高?蒲性偕弦粋新臺階。
熱心做學生思想工作的人生導師
彭永臻教授不僅在教學與科研上成績斐然,還是一位善于做學生思想工作、為年輕人的發展鋪路搭橋的熱心人。他常說,育人不單單是教授知識,還要扶助年輕學子在做人做事上健康成長。
周末學校的操場上,經常看到彭院士和學生一起打籃球的情景。他說,周末抽時間和學生們在一起打球,目的是離學生更近些,傾聽他們的想法,給予及時的指導。
大多數研究生都想早出成果,有時甚至會有急功近利的心理。彭永臻的一位學生曾在試驗中發現了一個沒有報道過的新現象,她只重復試驗了一次,便覺得可以把這一現象寫成論文發表,但彭永臻沒有同意,而是讓她再重復做幾次試驗,直到一年后,這篇論文才最終發表。彭老師是想讓學生真正體會到做科研就要有嚴謹的科學態度。
“先做學生的朋友,再做學生的老師”。 他曾擠出時間赴外地陪學生參加“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他曾委托其他學生以同學間幫助的名義資助受騙的學生。為了幫助學生找到理想的工作,他總是積極指導、幫助推薦甚至帶著去面試。他指導的研究生多年來始終保持100%就業,本科生的就業率也不斷提升。
當選院士后,他謝絕了各種形式的慶;顒雍捅碚脙x式,唯一參加的一次活動就是面向學生的訪談。他的低調平易,彰顯了其謙遜的品質。學生們評價說:“彭老師不只是我們科研上的導師,也是我們的人生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