濱海新區創新項目有效循環利用污泥枯枝等廢棄物
來源:天津北方網
如何讓污泥、綠植廢棄物等變廢為寶,濱海新區正在實施一系列項目,在技術創新、設備改良上下功夫,打造循環利用的閉路鏈條和生態樣板。
如何讓污泥、綠植廢棄物等變廢為寶,濱海新區正在實施一系列項目,在技術創新、設備改良上下功夫,打造循環利用的閉路鏈條和生態樣板。
作為濱海新區“清潔土壤”工程之一,大港街將建設污泥無害化治理及資源化利用示范基地項目,總投資5.38億元,預計今年4月開建,建成后可實現每日400噸市政污泥和400噸工業污泥的處理能力。項目總工程師段超介紹,該項目能有效回收工業污泥的石油資源,實現資源化及廢棄物循環利用;可殺滅市政污泥中的病菌,能源回收率達80%,解決傳統堆肥工藝中產生的臭氣污染;其熱解產品可廣泛用于土壤改良、修路、建材等。目前,依托該項目的“智慧水務”工程正抓緊施工,達產后,每年可節約地下水、地表水300萬噸,有效削減污染物1800噸。
空港經濟區去年3月建成了本市規模最大的綠植廢棄物回收處理基地,年處理能力達5萬立方米。天保市政公司綠化管理部部長王雷說:“空港經濟區有500萬平方米的公園、道路、河道綠地。每年的枯樹枝、水草綠植垃圾有4萬多立方米。這家基地通過發酵處理的有機物摻拌進綠地公園強堿性的淤泥土里,改善植物的根系環境。”
走進這家處理基地,記者看到工人們正將成捆的枯枝等送入粉碎機。“傳統處理方式是將綠植廢棄物集中填埋于土地,3到5年后自然降解,占用土地資源,還污染地下水源。”負責項目運營的天寶園林綠化公司養管部部長李濤介紹,該處理設施為不排污的自循環系統,枝條、草坪、蘆葦粉碎后,在專屬池內發酵,再進行廢氣回收。
此外,由天保市政公司組織實施的空港經濟區重點項目——“空港東湖與河道水體循環”項目近日也正式運行。改善水動力條件,進一步改善空港經濟區河湖水體質量,打造生態宜居環境。(“津云”新聞編輯侯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