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22
來源:解放網 作者:鐘 暉 選稿:吳春偉
滬上第一家全地下式污水處理廠——上海泰和污水處理廠已悄然開建。其污水處理構筑物都設在地下,既能節約用地,和環境相容,還能釋放上部空間,落成一座開放式公園綠地,從而誕生滬上首座花園式污水廠。
污水有“澡堂”層層清洗
上海市政總院研究院副院長譚學軍告訴記者,隨著城市化建設的日益發展,污水產生量與日俱增,污水處理廠建設用地的需求也在急劇增加。《2016年上海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顯示,2016年上海城市污水處理廠每天處理污水量達815.1萬噸,而新增土地非常困難。為此,市政總院研發與環境相容的污水處理技術,包括除臭、降噪、節地內容的全套設計技術,支撐新型的全地下式污水處理廠建設,達到既能節約用地,還能釋放上部空間的效果。
在建的泰和全地下式污水處理廠,通過采用節地課題提出的豎向強化技術、深度除臭技術和源頭噪聲控制技術,保證了建成的污水處理構筑物均在地下,上部空間得以釋放并建成開放式公園綠地。
“如此一來,使得污水處理廠的單位噸水用地面積減少,相比國家相關規定的標準單位用地面積能降低40%左右,還極大地改善周圍環境,臭氣濃度和廠界噪聲均達到最高排放標準。地下式污水處理廠對治理水污染,同時提高環境相容性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譚學軍表示。
這座新建的地下式污水處理廠,有進水區、污水生化處理區和污泥處理區,就好比污水的“澡堂”,通過市政管網匯集到此的污水在這里接受層層洗禮。首先污水被泵提升到粗細格柵,再靠重力流依次流入沉砂池和初沉池,去除污水中所含的石塊、砂石和脂肪、油脂等;接著進入生化反應池,污水中的污染物在微生物的作用下被降解和轉化為污泥;再流入二沉池進行污泥、污水的分離;最后進行深度處理去除殘留的營養物,以及通過加氯、紫外輻射或臭氧技術對污水進行消毒。如此一來,污水就又重新成為了“凈水”,排入江河湖海。
污泥可制造出有機肥
不過,污水干干凈凈走的同時,也帶來了“負面”效應。一方面,設施占據了大片土地,進一步加劇用地緊張;另一方面,污水處理引發的環境問題會降低城市居民的生活質量,臭氣、噪聲、污泥等使周邊群眾苦不堪言。
針對臭氣污染等問題,市政總院主持的“十二五”國家水體污染控制與治理科技重大專項課題——“節地型城鎮污水處理工藝技術研究與工程示范”,提出了污水處理廠節地設計技術、深度除臭技術和源頭噪聲控制技術,可用于泰和全地下式污水處理廠。這些技術不僅解決污水處理廠用地受限問題,促進污水處理廠節約用地,做到污水處理廠與周邊環境的相容性,緩解廠群矛盾,提高城市居民生活質量。
此外,污水處理過程會伴隨產生污泥,而且污泥產量隨著污水處理廠的擴建和處理量的提高而不斷增加。污泥的主要特性是含水率高、有機物含量高、容易腐化發臭,若不加以妥善處理,會對環境造成嚴重污染。我國大部分的污水處理廠污泥經簡單機械脫水后進行填埋處置,出路受到限制。
為解決污泥出路問題,市政總院聯合多家單位歷時四年進行“十二五”國家水體污染控制與治理科技重大項目——“重點流域城市污水處理廠污泥處理處置技術優化應用研究”,攻克了厭氧消化、好氧堆肥、深度脫水以及干化焚燒等污泥處理關鍵技術在工程應用中的瓶頸問題,從污泥中提取沼氣能源,利用污泥制造有機肥,并大大減少了污泥的體積,為實現我國污泥處理的減量化、穩定化、無害化和資源化奠定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