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天空下著小雨,路上行人稀少,在新區葛村雨污管網建設現場,44歲的侍剛與五六名工友一道,正忙著給鋪設好污水管道的路段做路面平整。
“主干管道基本完成了,下一步要和全村約600戶人家的排污口連接起來,整個村莊規劃鋪設的17.24公里管道,會形成一張集中收集,集中排污的網。”工程建設現場負責人駱毅介紹。項目自去年3月份開工以來,只要有施工條件,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一直在持續進行,預計今年6月竣工投入使用。
在葛村南側1.5公里的留村,雨污管網已于今年1月份全部鋪設完成,村內各條嶄新平整的道路邊緣,鋪設了水泥雨篩,道路兩側是古色古香的文化墻,整個村莊在細雨中恬靜如畫。今年75歲的村民殷協宏開心地介紹,村莊污水管網鋪設后,各家各戶的污水都通過污水井排到了道路下的污水管里。從前各家門口滿是淤泥、整天散發著異味的陽溝,也被雨篩下的雨水管網取代了,聞不到異味,即使大雨天氣也不會漫溢,院內院外清清爽爽。
農村污水整治工程,既是民生工程,也是環境工程。新區河網密集,村莊農戶散居點多面廣,生活污水無序排,不僅村莊環境臟亂,嚴重影響了村民生活質量,也對區域河流水質有著嚴重的污染。去年,新區落實省市“263”專項行動,在丁卯街道,居民生活污水已經全部納入城市化管理,大港街道在集中管理較高的基礎上,對丁崗、大路、姚橋三個鄉鎮村莊進行摸排建檔,排定村莊生活污水處理計劃。其中,首批工程項目投資5800萬元,包括丁崗的葛村、留村,姚橋的姚鎮村,大路鎮集鎮的污水管網集中整治以及吳沙河沿線污水管網整改。
新區城鄉建設局相關負責人介紹,針對農村污水存在的水量變化大、面廣分散、增長快、氮磷濃度高、可生化性好、處理率低等特征,新區采取了分散收集、分散處理,相對集中收集、集中處理,集中收集、統一納管等不同方式,因地制宜地對農村生活污水進行治理。對鄰近市政污水管網的村莊,優先考慮接管處理的模式,將村莊生活污水接入城鎮污水管網;對不具備接管條件、居住相對集中且排放標準要求較高的規劃發展村莊,以采取相對集中處理的模式,將一定范圍內的農戶生活污水統一收集后,利用適宜治理設施進行處理;對居住相對分散或管網建設難度較大的村莊,采用分散處理的模式,就地就近對單戶或多戶生活污水進行收集后,通過分散式的治理設施進行處理。
如今留村300多戶村民的家中,廚房和廁所內分別設有一個污水收集井,實現了村民生活污水的全面收集。而村莊道路上每隔30米一處的污水處理井和配套建設的污水提升泵站與濕塘,起到保障管道通暢、集中排污的作用。目前,除了首批排定的村莊內正在緊張施工鋪設雨污管網,針對全區范圍內其他村莊的農村污水治理方案的設計工作也在不斷完善中。采訪中記者了解到,村民都期盼著村上能夠早開工早完工,盡快解決多年困擾生活、影響村莊環境的無序排污,收集困難的癥結,改善生活質量。
今年,新區計劃結合村莊環境整治對華山、儒里、興隆、東岳等8個村莊進行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全區力爭到2019年,實現全區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全覆蓋,規劃發展村莊和行政村生活污水治理覆蓋率達90%以上,提前完成省市目標要求。
(朱倫 翟天云 龔江婷 顧宗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