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團隊負責人關遼在進行水處理的實驗。

污水處理裝置發出的電能輕松驅動一個風扇。
天津北方網訊:近日,南開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本科生團隊研制出“基于綠色生物發電的零能耗污水處理系統”,處理污水不僅實現“零能耗”,系統本身還能夠發電,驅動風扇轉動。

學生在調試污水發電處理系統,長滿綠植的電池裝置酷似盆栽。
這套系統改進于他們的師姐研制的“零碳排自運行可持續廢水處理系統”,2013年,三位師姐憑借此系統獲得了“環保與新能源國際大學生競賽”一等獎,該系統與已經研發出的4臺微生物燃料電池受到了中國、日本和英國專家的一致好評。師姐畢業后將系統交到同實驗室的師弟手中,經過一年多努力,師弟們引入植物,將“零能耗”改進為“負能耗”。

清洗各種試驗器皿也是個體力活。
“這是一套將‘人工濕地法’治污與生物電化學系統相結合的污水治理系統,改進之處在于我們將植物根系培育成薄層狀后插入電極間,構建高性能光合電池。”關遼介紹,微生物燃料電池利用污水中的有機物產電,植物通過光合作用吸收多余的氮磷,通過根系釋放和污水中成分相同、能夠被微生物代謝并產生電能的有機物,這樣污水本身成為發電原料,加上植物的助力,滿足系統本身處理污水所需電能,還能夠提供電能供風扇轉動,可以說是“負能耗”污水處理系統。

污水處理前后對比。
經反復實驗,團隊成員對系統又進行了優化,他們采用先進工藝制備了排列更為密集的活性炭電極,通過增加電極比表面積,提升了電池總功率。前人設計的微生物燃料電池容量很小,達到1.3升已經非常不容易,我們在實驗室規模已經達到40升,據了解,這在國內外處于高度領先的水平。

團隊也得到了師姐們的幫助。
記者觀察發現,整個水池分八組,每組水池中插有一根碳棒,水池的一邊是一塊活性炭板,“碳棒相當于電池的‘-’,炭板是‘+’,整個水池就相當于‘生物電池箱’,導線連接正負極,就能發電了。”關遼向記者示范,“由于我們利用的這種厭氧生物是一種產電微生物,它在‘吃’掉污染物的同時會‘吐’出電,再通過導電的碳棒導出來,用導線收集后就能直接使用了。據估算,產電量足夠整套設備自運行使用。”
“我和團隊從去年起開始研究這個‘生物去污電池’,隨著項目推進,克服了不少困難,也收獲了國內外環科領域專家的贊賞,雖然項目離落地投產還有一定距離,但我們相信這一新技術將會對建設美麗天津貢獻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