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處理最新科研成果是什么?王凱軍、施漢昌等8位專家告訴你
在水處理領域,系列化的研究成果不斷被推出,如何使技術與資本、技術與市場相結合,更好實現水專項科技成果產業化?唯有搭建技術與產業的高效鏈接平臺,讓技術與產業攜手,才可打通科技與產業耦合之路徑,推動水處理行業健康發展。
4月26日,由江蘇省(宜興)環保產業技術研究院與清華大學環境學院主辦,E20環境平臺、環境保護部環境保護對外合作中心、南京環保產業創新中心協辦的水處理科技成果推介會首站走進清華大學。

水處理科技成果推介會現場
作為國內一流大學及環境領域的引領者,清華大學具有一流的科技創新資源,在水處理領域誕生了一大批極具引領性和創新性的水處理科技成果,為水處理科技成果的高效轉化與產業化推廣提供了引領與示范。
會上,八位清華大學水處理領域的頂級專家通過技術路演和產業解讀,展示了清華大學的多項水專項科技創新成果。
王凱軍:城市污水污泥熱解技術的開發與推廣

王凱軍
清華大學環境學院王凱軍教授闡述了城市污水污泥熱解技術的開發與推廣,他特別強調,污泥焚燒技術是污泥處理處置的主流技術之一,介紹了噴霧干燥-回轉窯焚燒技術的開發及熱解工藝作為重大共性技術的推廣應用。
國人對污泥干化焚燒工藝存在誤讀現象,普遍認為是一種高能耗工藝,是一種高碳排放工藝,是二噁英排放源。
日本土地資源緊張,以焚燒資源利用為主,但逐漸向清潔性的熱解炭化方式轉變。我國目前仍以填埋處理為主,但新建的資源化處理方式以焚燒和土地利用為主體。
王凱軍指出,污泥噴霧干化-焚燒技術工藝流程簡單,易實現機械化、自動化,是應用最廣泛的干燥技術;熱效率高,物料干燥時間很短(以秒記);表面濕潤的物料溫度不超過干燥介質的濕球溫度,特別適用于熱敏性物料。
污泥噴霧干化-焚燒工藝技術不斷升級,不斷開發出高效園柱式布袋除塵器,紫外臭氧氧化去除嗅味物質和氣-氣介質脫白裝置工藝,完成系統的系列化、標準化,依托水專項建立了新的500t/d的示范工程。北方藥業的800t/d廢物、濃縮液分離噴霧干化焚燒是國內首次將MVR-噴霧干燥焚燒技術應用于濃縮廢液的工程,同時也是“國家水體污染控制與治理科技重大專項”的示范工程之一。
熱解氣化技術被認為廢物第三代處理技術,有五大發展趨勢:污泥焚燒技術向熱解技術發展,生活垃圾由焚燒向熱解技術發展,生物廢物處理采用熱解技術的趨勢,工業廢物處理采用熱解技術的趨勢,農業生物炭發展趨勢。
熱解工藝不斷在污泥處、油田油泥的無害化處理處置、餐廚垃圾、高鹽高濃度廢水零排放、生物質熱解與鄉鎮區域性熱-電-氣-炭聯產模式上得到推廣應用。
施漢昌:高密度水質監測系統及其儀器裝備

施漢昌
清華大學環境學院施漢昌教授針對高密度水質監測系統及其儀器裝備展開論述,他指出,原有國控斷面(點位)972個,調整后國控斷面(點位)為2767個。目前我國對污染監測在空間和時間密度上明顯不足,監測技術是環境保護的眼睛,面對如此復雜的環境監測需求,需要發展快速靈敏的新型監測技術。發展高密度水環境監測和非常規水環境監測技術,對于沿河污染源的排查非常有效。
高密度水質監測系統具有監測頻率高、使用試劑少和造價低廉的優點,是一種適合我國國情的水環境自動監測技術。它是現有水環境監測技術的有效補充,可彌補斷面監測布點稀疏和檢測頻率較低的不足。
另外,船載移動水質監測系統,將水質自動監測儀器、GPS衛星定位系統和通訊設備集成為一個系統安裝在航船上,在移動過程中進行檢測,得到實時、連續、快速的水質監測數據,并及時傳送相關部門。施漢昌表示,高密度水質監測技術與物聯網技術相結合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
黃霞:膜生物反應器污水處理與優化控制技術

黃霞
清華大學環境學院黃霞教授講述了膜生物反應器污水處理與優化控制技術,她指出,目前水污染和水短缺問題嚴重,膜技術是解決水危機重要手段之一。MBR具有污染物去除率高、運行穩定出水水質好、污泥濃度高,占地面積小等特點。
她分別介紹了城鎮污水MBR處理與優化控制技術、分散性污水MBR處理技術與成套裝置、厭氧MBR技術與整套裝置等相關研究成果。
針對太湖等地區低碳/氮比污水,黃霞團隊提出強化內源反硝化A/A/O/A-MBR,具有抗沖擊負荷能力強,冬季低溫硝化能力強,膜截留膠體磷,除磷效果穩定等特點。分散性污水處理技術市場潛力巨大,氣升環流低能耗MBR技術與裝備供氧、推動混合液循環、膜污染控制,比傳統MBR能耗降低30%以上。采用CFD優化的結構和流態,傳質效率高,且不需設置污泥循環泵,裝置高度集約,比傳統MBR占地節省30%以上。實現深度脫氮,比傳統MBR出水總氮降低30%以上。
厭氧MBR技術具有出水水質好、截留甲烷菌,提高產甲烷效率,在污水處理與能源回收中,應用潛力巨大的技術優勢。厭氧MBR技術與整套裝置適用于城鎮污水處理與能源回收、高濃度有機工業廢水及含難降解有機物工業廢水等領域。
鄧述波:吸附去除水中全氟化合物的技術與應用

鄧述波
清華大學環境學院鄧述波教授分享了吸附去除水中全氟化合物的技術與應用。我國是生產和使用PFAS大國,鍍鉻廢水中普遍存在高濃度PFAS。
鄧述波團隊研制出了對氟代POPs吸附量高和選擇性強的系列材料,氟代POPs吸附量高、吸附速度快、選擇性強。率先提出基于靜電吸引和形成膠束的吸附新機理,為解釋環境過程、開發高效吸附劑提供了理論依據。形成活性炭高效吸附+過硫酸鹽氧化再生處理鍍鉻廢水中PFAS的工藝,PFOS和F53B去除率大于90%,吸附床層大于1000;再生液中PFOS和F53B濃度均小于0.1μg/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