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岸邊成了公園,過去的污臭味再也沒有了,只有花香。”正在打太極拳的延安市民章先生告訴記者,“自從有了‘河長’,河兩岸不僅栽下綠化樹,還有人經常在河道清理垃圾,水質得到了明顯改善。環境好了,我們都要一起守護,現在隨手亂扔垃圾的現象也很少見了。”
延安市是一個資源性、工程性缺水并存的地區,全年平均降水量只有500毫米,境內河流均屬黃河流域,全市有1公里以上溝道2.08萬條。由于缺水,河流普遍存在防洪能力薄弱、水質狀況差、水環境惡化等問題。過去,一到冬季,一半以上的河道里流的都是污水。今年以來,延安全面推行河長制,把保護水資源、防治水污染、改善水環境、修復水生態工作全面提上了日程。
千人治污
還老百姓清水綠岸
今年1月至2月,延安市延河、北洛河、清澗河等主要河流水質污染嚴重超標,延安市當機立斷,決定4月底前消滅劣Ⅴ類水質,確保年底前各主要河流斷面水質全面達標。
“河長制工作開展以來,延安人民對河流水質的關注前所未有。清新的空氣、優良的水質對延安的發展至關重要。”延安市委常委、副市長孫礦玲說。延安市高度重視河長制工作,組織開展“千人治污大行動”,并把這次行動作為推進河長制工作的重要舉措,決定背水一戰,徹底改變過去的舊面貌,還老百姓清水綠岸、魚翔淺底的景象。
治水先治污。在延川縣文安驛鎮,清澗河支流文安驛川河汩汩流淌。這條河流是全鎮兩萬多人口生產生活用水的主要來源。4月27日,在文安驛鎮禹居村,記者看到,河畔兩邊經營性飯館后的排污口處,每家都挖有簡易污水池,上面覆蓋有塑料膜防止污水滲漏,周邊有沙袋固定。“這采取的是臨時措施,首先保證污水不流進河道。每周吸污車來抽一次,七八個車次就可把全村污水清理完畢,污水再被運送到鎮污水處理廠凈化處理。”延川縣副縣長張修謙解釋說,“臨時措施為長效治污治水贏得了時間,6月底污水管網將全面鋪設到位,實現雨污分離。”
“河里20年沒見過魚了,今年,南川河里有魚了!”寶塔區柳林鎮村民郭軍提起開展河長制以來,家門口南川河的變化,欣喜不已。配合延安市污水治理工作,經營農家樂的郭軍自費1萬多元在室內安裝了污水管道,將生活污水直接排入村上新建的污水儲存罐,罐內的污水再由鎮政府負責收集轉運至市政污水管網中。“保護我們的清清河水,我們每個村民都有義不容辭的責任。”郭軍說。
長效機制
營造綠色生態家園
“從3月19日到29日,僅10天時間,水體氨氮和總氮指標下降,水質從原來的Ⅴ類提升到Ⅳ類。”在延川縣拐峁村水源保護地,延川縣水務局副局長曹建軍向記者介紹,該縣引進了石墨烯光催化技術,在縣城污水處理廠、文安驛川河縣城供水拐峁取水點等地鋪設石墨烯光催化網,分解水中的有毒物質,對水質進行二次凈化,取得一定效果。
在延長縣鄭莊鎮郭旗新村,一座建筑面積約100平方米的污水人工快滲處理站,則徹底解決了全村200戶村民的生活污水直排問題。據了解,這種處理站包括土建和設備投入資金約3萬元,全年運行費僅需2000元左右。村民生活污水經過凈化滲透處理后,水質可以達到城鎮污水排放一級A標準,既可以用于蔬菜大棚及路邊花草樹木的灌溉,也可以直接排入河道。
在黃陵縣隆坊鎮回村移民新村,占地約10畝的新型現代化澇池,成為村民休閑娛樂的場所。澇池設置有水循環系統、灌溉系統、溝道底部植物凈化系統等,既解決了居民區排水末端處理問題,又解決了果園生產用水問題。
寶塔區對洗車行業引進蒸汽洗車、五級過濾技術,加速洗車行業排污達標進程。通過采取建沉泥池、隔油池、放置吸油棉等措施,污水排放達標的98家洗車行已向市民開放經營。同時,寶塔區投資1.6億元建設尾水整治濕地項目,工程進展順利,姚店第二污水處理廠配套管網建設項目正有序推進,預計5月底建成。
如今在延安,河渠每天有人巡、每周有人查,巡后有記錄、發現問題及時處置,基本做到了日查日清、事事有回應。“守河有責、護河有策、治河有方,要讓延安無水變有水、臟水變凈水、死水變活水,我們要守護好革命圣地的綠水青山,讓寶塔山下的清清河水汩汩流淌,營造河暢、水清、景美的綠色生態家園。”孫礦玲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