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江蘇省高校優秀共產黨員標兵 ——河海大學王沛芳 王沛芳,女,漢族,1973年11月生,河北保定人,1994年7月參加工作,1999年4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教授、博士生導師,博士、博士后。河海大學環境學院副院長(主持工作),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國家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江蘇省“333高層次人才培養工程”中青年領軍人才、江蘇省十大杰出青年、江蘇省新長征突擊手標兵、江蘇省優秀科技工作者、教育部跨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中國青年科技獎獲得者,教育部創新團隊首席學術帶頭人。任國際水協會(IWA)會員、IWA中國青年學會(YWP)副主席;美國地球物理聯合會(AGU)會員;中國環境科學學會水環境分會常務理事;中國水利學會環境水利專業委員會副秘書長等。 王沛芳同志政治覺悟強、立場堅定,在思想上始終自覺與黨中央保持一致。注重理論學習,堅持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為指導,自覺學習宣傳貫徹黨的十八大、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積極認真參加黨的群眾路線教育活動,遵守工作紀律,有大局意識,對國家建設、學校發展和基礎科學研究有強烈責任感和使命感。在教學、科研、學科建設中做出了成績,發揮著一名共產黨員的模范帶頭作用。 王沛芳同志理論淵深,視野開闊,開拓創新。長期從事水環境保護與生態修復領域教學和科研工作,圍繞我國流域河湖水環境質量惡化和水體富營養化的突出問題,主持和參與完成國家973、重大水專項、國家杰出青年基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和面上項目、江蘇省杰出青年基金、重點和面上基金等科研項目40余項,獲得重要創新性科技成果。(1)探明流域水體和污染物產輸及多介質轉化全過程變化規律,特別是在不同水動力條件對河湖水生生物生長和受污影響機理方面的研究成果,為太湖、淮河、沂沭泗等流域水環境保護和水污染治理提供重要理論支持,得到國內外同行專家的高度贊譽。尤其是,在探究太湖水污染嚴峻、藍藻暴發頻繁的機理時,她帶領團隊多次長時間到太湖流域現場考察。甚至在大風浪危險的時刻,還冒著危險及時采集大風浪作用下太湖底泥中污染物懸浮釋放的樣品。這非常珍貴的第一手材料,真實地說明了太湖這樣的大型淺水湖泊在巨大風浪時底泥污染釋放對水環境質量的影響,為科學揭示太湖水體污染和制定治理技術提供了重要依據。(2)創建“水安全、水環境、水景觀、水文化、水經濟”五位一體的城市生態水利建設理論和模式,直接應用于56座城市水生態文明建設中。在做城市生態水利建設項目時,為獲得詳盡的基礎資料,她和研究團隊冒著夏季的烈日、冬季的寒風,一起在江蘇、浙江、山東等省的50多個城市進行實地考察,足跡踏遍了研究范圍內的每條河道、每個湖泊。她說:“獲取現場第一手資料、分析存在的具體問題,是做好每一項科學研究的根本。”這項成果的實施,實現了城市河湖防洪安全、供水安全、水質改善、水景觀美化與水生態修復的協調統一,解決了城市與城鄉河湖水污染治理難的關鍵技術難題,受到了同行與社會的廣泛認可,取得顯著經濟社會效益。(3)發明了多功能復合的河流綜合治理和生態修復系列技術,有效解決河流水陸生物連通、凈污能力提高、生境條件改善等功能耦合的難題。研究成果先后獲國家與省部級科技獎13項,其中,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1項、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1項、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3項,教育部自然科學一等獎2項和教育部技術發明一等獎1項、江蘇省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江蘇省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獲國家授權發明專利36項。發表學術論文120余篇,其中SCI 56篇、EI 55篇,出版專著2部,國家行業標準1部。 王沛芳具有嚴謹的學風和樸實的教風。嚴守學術規范,模范遵守職業道德和科學道德,刻苦鉆研教育方法,不斷提高教書育人水平。10多年來,王沛芳同志始終堅持在教學第一線,為本科生、碩士和博士研究生開設了《環境規劃與管理》、《水處理工程(一)》、《環境概論(雙語教學)》和《環境科學技術》等課程。王沛芳同志深諳教學規律,精心設計教學方案,運用現代教學方法,注重培養學生的操作能力和創新能力。新穎精致的教學內容和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得到了高質量的教學效果,受到同學和同行的尊敬。重視研究生培養,指導學生身體力行。為增強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配合課堂教學,她給學生介紹最新科研成果,鼓勵學生提前進實驗室參與教師科研的部分工作。她幫助研究生精心選題,強調課題的學術前沿和國家經濟發展的實際應用,提倡詳盡地收集資料,做深入細致地調查研究,確保準確立題。要求研究生實驗中一絲不茍、敏于觀察、勤于思考、善于分析。作為博士生導師,已協助培養畢業博士研究生10余名、獨立和協助指導畢業碩士研究生30余名,大學本科畢業生8屆,培養了一大批科技人才。王沛芳不但敬業而且愛生,她曾半夜不顧妊娠反應強烈,從30公里外的家中趕到醫院探視突發疾病的學生,也曾數年默默資助一位貧困生生活費。在她看來,毫無保留地指導學生的學業是她的責任;而讓學生感受到團隊的溫暖,更好地成長、成才是她最大的幸福。 王沛芳同志團結合作、協同創新,具有強烈的集體榮譽和社會責任感。作為環境學院主持工作的副院長,王沛芳同志帶領學院青年教師勤奮努力、務實投入、開拓創新,形成了一支優秀的學術科研骨干團隊并入選教育部創新團隊支持計劃,在學科建設、師資建設、精神文明建設、學生工作、科研和教學工作等方面均名列前茅。她所率領的團隊先后榮獲了2012年江蘇省青藍工程“優秀科技創新團隊”、入選2013年教育部“創新團隊發展計劃”,是學校“211工程”、優勢創新平臺、國家重點實驗室的重要研究實體團隊。她熱心公益,關愛集體,積極參加校院組織的集體活動,團結同事,熱心為群眾做好事。勇擔社會責任,自覺承擔社會義務,積極提供專業服務。 王沛芳同志以共產黨員特有的強烈責任感和事業心,不僅在學術上取得了驕人的成績,而且在教書育人、學科建設、團隊建設等方面發揮了巨大作用,促進了學科建設、學院事業的發展,充分發揮了共產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作為教育工作者,她毫無保留地傳授知識,承載著人民教師的使命,無怨無悔;作為科技工作者,她不斷加強自身業務學習,探究著科學真理的腳步,孜孜不倦地帶領著學科研究團隊的發展;作為共產黨員,她堅定自己的理想信念,追求著黨性覺悟的升華,實踐著黨的先進性。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