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臺建成污泥干化焚燒利用項目 可節約大量煤炭
來源:水母網
20
水母網7月20日訊 (YMG記者孫致霞 通訊員 王亞莉 王韻文攝影報道)19日,記者從山東清泉集團舉辦的環保污泥干化焚燒綜合利用項目投產儀式上獲悉,一期工程三條日處理污泥100噸全自動生產線正式建成投產運行,日可干化處理城市生活污泥(含水率80%)300噸。目前,山東清泉集團成為山東省首家、也是唯一一家采用國際國內先進污泥干化技術并深度處理的企業。
“污泥干化焚燒”實現全封閉
19日,記者在清泉實業公司(山東清泉集團下屬企業)看到,新建的污泥干化焚燒綜合處理項目在公司院內西側,車間整潔,地上擺放的都是國際國內最先進的全自動、全封閉先進生產設備。
記者看到,這套從日本引進的新工藝設備從污泥投放、工序銜接、成品烘干到直接輸送至煤場,整個過程全部處在密閉狀態,沒有一點污染,達到了清潔生產的標準,而且各項指標完全達到設計要求。
“自6月15日試運行,目前,一期工程建成的三條日處理污泥100噸全自動生產線全部投入運行,一天可處理污泥量達到300噸,可充分滿足相關企業的需求。”
采訪中,清泉實業的工作人員介紹,長期以來,污泥處理一直是困擾政府相關部門和社會各界的難題,如辛安河污水處理廠,處理過程中機械脫水生污泥堆放產生的問題越來越凸顯,同時,像只楚藥業等藥廠、食品廠或養殖企業產生的藥渣、污泥量在逐年增加,在環保治理抓得越來越嚴格的情況下,他們苦于無地可埋,又不能隨意亂倒,企業壓力很大。
“污泥成分及來源較為復雜,其中,含有大量的氮、磷、鉀等多種營養元素和有機質可利用成分,也含有有毒、有害、難降解的有機物、重金屬、病原菌等物質,大量未經處理的污泥任意堆放和排放,會對環境造成嚴重的二次污染。而通過先烘干、再焚燒的技術工藝,能徹底消滅這些病原菌,在實現污泥無害化處理的同時,通過烘干,用60%的污泥加上40%的煤炭進行混合燃燒發電,可節約大量煤炭。”
12條生產線2022年底前全部投產
早在2010年6月1日,晚報曾以“山東煙臺‘城市污泥混合焚燒試點項目’啟動”為題,報道了清泉熱電廠承擔市城管局排水處辛安河污水處理廠污泥處置一事。
“污泥是廢物,但同時又是資源。每噸污泥含約1000大卡的熱值,通過技術處理,既能讓城市生活污泥得到有效處理,又可以將有效的熱值得到充分利用。”回憶當年,清泉熱電廠在熱電聯產同行業中,率先采用德國先進的污泥焚燒技術、工藝和設備,將含水率80%的濕污泥,直接打入循環流化床鍋爐進行焚燒處理,成為長江以北第一家也是唯一一家焚燒處理含水率80%的濕污泥的企業。但隨著萊山區、高新區的快速發展,各種污泥產量不斷增加,亟需企業提高處理能力。
2014年,清泉實業公司引進湖南一家公司專利技術,通過對污泥進行消毒降解、壓濾風干工藝技術,將含水率80%的濕污泥,通過深度降水、機械壓濾成含水率50%的污泥餅,再將污泥餅送往熱電廠摻煤焚燒處理,達到無害化處置。當時,污泥日處理量由原來的50噸(含水率80%),增加到200噸。
隨著城市發展,到2016年,現有的污泥處理工藝,已無法滿足萊山區和高新區日益增長的城市生活污泥處理需求。經反復調研和技術論證,公司采用國際國內目前最先進的污泥干化技術、工藝和設備,目前其處理過程和最終結果,完全能達到國家環保部門提出的“無害化、穩定化、減量化、資源化”的處置要求。
鑒于上述情況,2017年,公司做出總投資2億元,分三期建設污泥干化焚燒綜合處理項目的決定,采取一次性規劃、分步實施原則,一期工程投資6000萬元,建設3條日處理污泥100噸的生產線,目前已建成并已投運,年可處理污泥10萬噸;二期工程投資2500萬元,建日處理污泥100噸的生產線2條,2019年底前建成投產;三期工程投資11500萬元,建設日處理污泥100噸的生產線7條,2022年底前建成投產。12條生產線全部建成投產后,年可處理濕污泥(80%含水率)42萬噸,將完全具備承接煙臺市六區生活污泥的處理能力。
據專家介紹,相比污泥填埋占據土地、易導致土壤和地下水污染,污泥干化焚燒處理則比較徹底,既可通過焚燒使干化的污泥體積減少到最小程度,使垃圾達到減量化處置目的,同時可變廢為寶,將污泥中的熱值回收利用,降低污泥處理成本,更重要的一點是通過焚燒能殺死病原體,徹底杜絕對環境的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