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環境部:黑臭水體整治市場空間超萬億元
7月26日,生態環境部水環境管理司司長張波在7月份例行新聞發布會上介紹黑臭水體整治專項督查及水污染防治的相關情況時表示,黑臭水體整治涉及到大量的投資,市場空間超過一萬億元。需要通過政府更好地發揮作用,激發和保障市場,讓潛在環保市場變成現實環保市場。
黑臭水體評估完成92.5%
自5月上旬起,生態環境部聯合住建部組織32個督查組,分三個批次,對30個省(區、市)70個城市上報已完成整治的993個黑臭水體進行督查,截至目前,已結束現場督查階段的全部工作,形成了督查城市黑臭水體整治情況通報函和問題清單。
張波介紹,70個城市共上報列入國家清單的黑臭水體1127個。通過審核資料,現場檢查,對上報已完成整治的993個黑臭水體均開展了現場核查,其中黑臭水體評估已完成的是919個,占92.5%。36個重點城市上報黑臭水體676個,其中上報完成整治的是670個,評估已完成的是629個,占93%。不過,督查新發現的黑臭水體有274個,占原來比例的四成。
他表示,總體來說,督查發現的問題有幾個方面,包括:有些城市黑臭水體排查不到位不認真,控源截污不到位,垃圾收集轉運處理處置措施不到位,內源污染沒有得到有效解決,部分地區存在治標不治本的情況,有些城市采取臨時性污水處理設施等。
2015年《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提出,到2020年,地級及以上城市建成區黑臭水體均控制在10%以內。直轄市、省會城市、計劃單列市建成區于2017年底前基本消除黑臭水體。
張波說,“黑臭水體整治涉及到大量的投資,光污水管網就需要一萬億元的缺口。另外還有污水處理廠,還有河道的綜合整治,總的投資數量是很大的。”
面對如此大的投資金額,張波認為,加大財政投入毫無疑問是十分必要的。此外,需要通過政府更好地發揮作用來激發和保障市場的決定性作用,把潛在的環保市場變為現實的環保市場。
將建相關監管平臺
今年2月,國務院批準了京津冀、長江經濟帶等區域省市和寧夏等15省份的生態保護紅線劃定方案,并要求省級政府在6月底前發布。截至目前,14省份已發布本行政區域生態保護紅線,天津將于近期發布。
生態環境部介紹,山西等其他16省份均已形成生態保護紅線劃定方案,并完成專家論證,部分省份已通過省級政府審議。環境部將會同有關部門對山西等16省份劃定方案進行技術審核,按程序報批,盡快形成生態保護紅線全國“一張圖”。
為切實加強生態保護紅線監管,環境部正在制定《生態保護紅線管理辦法》。明確生態保護紅線的管理原則、人類活動管控、保護修復、生態補償、監管考核等要求。
二是建設國家生態保護紅線監管平臺。全面掌握生態保護紅線動態變化,實時監控人類干擾活動,嚴守生態保護紅線。
三是將生態保護紅線劃定和落實情況納入中央環保督察范疇。落實地方黨委和政府劃定并嚴守生態保護紅線的主體責任,對破壞生態保護紅線的違法行為,嚴格追責問責,確保紅線劃得實、守得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