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興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建設管理問題研究
時間:2018-08-08
來源:水工業市場雜志
作者:陳凌
江蘇河湖密布、水鄉特色突出,但目前城鄉水環境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水環境保護與治理的壓力日益增大。據統計,2014年江蘇省全省20余萬個自然村中,僅有6000多個村級污水處理設施,污水處理設施覆蓋率僅為2.57%。本文以江蘇宜興市農村地區作為典型案例進行實地調查和分析,揭示江蘇農村污水處理設施建設和管理上普遍存在的問題以及產生的原因,并提出相關改進的建議,希望給您提供思考與幫助。
一、問題分析
自2007年以來,宜興市按照江蘇省農村水環境治理的總體要求,結合生態市創建、農村連片整治、村莊拉網整治等重點項目,由市農林局、環保局、公用事業局和屬地鄉鎮組織實施了一批農村生活污水收集、處理工程。截止2014年5月,納入城鎮污水廠的有158個自然村,覆蓋6.3萬戶;建有獨立污水處理設施的共有343個自然村,覆蓋3.6萬戶;合計覆蓋9.9萬戶,占總數的42.6%。盡管宜興農村污水處理設施的建設和管理水平遠高于江蘇平均水平,也顯著改善了部分農村的人居環境,但調查發現,多數受訪村民對污水設施建設和管理的滿意度普遍很低,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1.農村生活污水收集困難、費用昂貴
農村生活污水一般包括四個來源:廁所排水,即人糞尿排泄物;洗漱澡浴排水;洗滌排水;廚房排水。污水的來源決定了農村生活污水的顯著特點,即水量少、濃度低、分散排放,受地形限制以及農戶抵制住屋和排水管道改造等原因,導致污水收集工程實施困難。以建有獨立污水處理設施的343個自然村計算,理論上納管戶為3.6萬戶,總用水量約0.42萬立方米/日;目前實際接入1.5萬戶,平均每個自然村收集污水量僅有12立方米/日,考慮到管網質量和收集效果,實際上很難維持設施的自然運行。
另外,農民環保意識不高,在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時,依然按傳統方式生活,導致生活污水任意排放,例如農村灰水多隨意潑灑排放至房前屋后的溝渠;住戶多采用旱廁,而無抽水馬桶,導致建成的污水管網不易收集到污水;農村廁改的化糞池多為磚砌,滲漏情況嚴重。這些情況都進一步加大了農村污水收集的難度。因此,即使是已經納入污水設施覆蓋范圍的村莊,不管是納入城鎮污水處理系統的村莊還是獨立建設污水處理設施的村莊,納管率均在50%以下。
2.污水處理設施普遍閑置、損壞率較高
(1)污水處理設施損壞嚴重
到目前為止,宜興建有獨立式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工程的共343處,其中有動力污水處理設施24套,微動力污水處理設施225套,無動力污水處理設施94套;但已經有130多個設施有不同程度損壞。設施損壞有以下幾個原因:一是由村委會自行管理維護的,由于村委會缺乏專業人才,維護管理不到位造成設施損壞;二是由設備生產廠家提供一定期限的服務,合同到期后維管停止,或者因為需要更換的重要部件因缺乏經費而沒有更換,導致設施不能正常工作;三是由第三方企業提供污水設施長期維管服務的,因為該企業并非設備生產廠家,對具體工藝流程缺乏了解,導致設施維護中產生問題。
(2)工藝設計不合理
農村生活用水的用水量、用水時段及用水習慣等具有諸多不確定的因素,例如部分農村使用井水和河水占較大比例,一些舊居住區農戶習慣將使用完的水潑于地面,有一些用戶把廚房或陽臺的生活污水接入了雨水立管等。設計時若仍按居住人數或用水定額進行計算,會導致實際進水量或進水負荷偏低,影響農村污水處理效果。例如,宜興2014年以前設計的部分農村污水處理工程,由于缺乏相關的設計規范及相應經驗,絕大部分工藝的處理效果不能滿足《城鎮污水處理廠污染物排放標準》一級B標準要求,給處理效果帶來了很大影響。
另外,目前宜興納入農村污水處理范圍的自然村中,約68.5%選擇建設獨立污水處理設施和配套污水管網,建設和維護成本均較高(根據宜興當地部門統計,僅設施和管網建設,平均每戶投資要近1萬元),給農村污水處理的進一步推廣帶來了很大的壓力。
(3)配套污水管網問題嚴重
沒有配建污水管網,或者污水收集管網建設質量較差,導致無法收集到污水,或者收集的污水量遠小于設計水量,影響設施正常運行。例如宜興343個污水處理設施中,有35個沒有建設污水管網,其余建成的308個配套管網中,有210個管網存在各種各樣的嚴重質量問題,例如接戶管不到位,接管不徹底,大量漏接導致水量較少;接戶管做在化糞池下游,因化糞池滲漏導致出水不多;鋪設管網不規范,或者未按要求設置檢查井,滲漏嚴重,標高不正確,堵塞嚴重等,導致晴天基本收不到污水。
3.缺乏統籌協調和長效管理機制
由于上級部門權責不清,導致到了地方縣市層次,管理就更為混亂。宜興雖然利用多個項目渠道,由多個部門(市農林局、環保局、公用事業局和各屬地鄉鎮)各自為戰,分別建設了一大批農村污水收集、處理工程,但由于缺乏系統規劃,一些設施布點不合理(在有城鎮污水主干管網經過的自然村,仍建設了獨立式污水處理設施);甚至有個別設施剛剛建成,所在自然村按照上位規劃即要求拆遷,造成投資浪費。另外,這些工程業主不一、標準不一、質量不一,建成后統統交給鎮(村)自行運行管理,給后期管理和維護帶來了很大的問題,如工程成本高,缺乏運行維修資金;技術復雜,缺乏訓練有素的專業運行管理人員;工程設施多,地點分散,管理難度大;監督考核機制缺失,管護不到位,責任不到人,設施運行不合格無懲罰對象等。
因為以上問題,導致全市343個農村污水收集處理系統中,能收集到污水并正常運行的只有17個(其中有動力的5個、微動力的9個、無動力的3個),正常運行比例僅達到5%。
二、對策措施
1.完善責任機制,加強政策引導
考慮到多頭管理容易出現相推諉、降低辦事效率的情況,農村污水處理工作首先應明確各級政府和各政府部門在農村污水方面的職責,特別是明確牽頭部門。在省一級層級,明確牽頭部門為省住建廳,由其負責組織編制全省目標計劃和相關政策,農委、環保、水利等有關部門進行配合和監督;在市(縣)層級,明確牽頭部門為市(縣)住建局或公用事業局(如宜興市為公用事業局),由其負責制定統一的建設規劃或實施方案,街道、鄉、鎮、村政府負責執行具體規定。考慮到村級政府無論在財力和管理水平的薄弱,明確污水處理設施所在街道或鄉鎮為建設和運管的第一責任單位,但設施的新建、改造方案均應由市(縣)住建局或公用事業局審核并統一牽頭竣工驗收;市(縣)、鎮(鄉)兩級財政共同解決污水處理設施的建設和運行管理經費。
另外,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是公益項目,是民生工程和惠民工程,但目前遇到如用地難批、審批手續難辦、設施用電執行工業電價等問題,各級政府應綜合運用經濟、行政、法律、稅收等手段,盡快研究制定農村生活污水處理的扶持政策,加大扶持力度,激發地方政府、企業和農民開展農村生活污水處理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2.完善污水收集,優化處理方式
針對污水收集率不高的問題,對于已覆蓋區域,應強化污水末端管網的建設,關注“最后5米”的入戶管道建設和改造,爭取將納管率提高到95%以上;對于未覆蓋區域,污水管網的建設應與設施的建設同步,特別是污水干管建設應適度超前。同時應注意不同區域管網建設形式的區別化,例如:對重點區域如水源地保護區,對納管條件較好的如新農村等,可采用雨污分流制管道;對于人口密集、經濟發達的連片村莊,可采取合流制管道;對于人口分散、經濟欠發達的連片村莊,甚至可采用蓋板邊溝和自然溝渠輸送等。
對于污水處理技術脫離農村的問題,可參考美國、日本、德國等發達國家農村的經驗,盡量多考慮污水就地生態技術的應用。對于離污水主干管比較近、且用水量相對較高的撤并鄉鎮的中心村、新農村,還是采用納管優先的原則,建設污水主管網及泵站,收納污水輸送至附近城鎮污水廠統一處理;對于離污水主干管比較遠、且用水量相對較少的一般村,可建設小型獨立污水處理設施就地處理;對于住戶分散、用水設施不完善的自然村,盡量不采用管網收集的方式,可采用污水就地生態技術。
對于污水處理設施工藝多樣、標準不一的問題,對于新建和改造設施,應選取占地少、埋設淺、易維護、效果穩定的節能型工藝,并盡量考慮工藝類型相同或類似、設備能夠互相匹配的技術,在降低各項費用的同時,便于后期管理和維護方便。
目前宜興規劃保留點村莊共有1577個,已經納入污水設施覆蓋范圍的有225個,約占14%左右;其余1352個規劃保留點村莊處理方案如下:對水源地保護區內規劃保留村莊、搬遷安置村莊和其他具備較好納管條件的39個村莊,采用雨污分流的污水收集方式;對撤并鄉鎮后的中心村、條件較好的鎮中村老街、其他排水截流條件較好的12個村莊,采用合流截污方式,以上村莊均納入城鎮污水處理系統。對離污水主管網系統較遠地區的,但具備雨污分流或合流截污條件較好的363個村莊,建設小型獨立污水處理設施,其他1163個村莊則主要采用“四格式化糞池+人工濕地”等污水就地生態技術。
3.優化建設模式,拓展投資渠道
農村生活污水處理工程公益性質較強,一般民間資本不愿投入,主要依靠政府財政撥款,形成了村莊基礎設施建設資金渠道單一、總量不足的狀況。特別是農村地域廣闊,農民住戶相對分散,農村基礎設施的經濟性和外部效應沒有城市基礎設施顯著,致使設施建成后難以形成市場化的經營氛圍,維護經費也不易籌集,致使農村基礎設施往往缺乏有效的管護。在城鄉統籌背景下,應加快構建以政府為主的多元化建設模式,采取國家扶持、地方補助、農民支持和企業參與等方式,廣泛籌集資金,形成多元化投入、多渠道動員的參與機制,使農村生活污水處理工程能夠順利付諸實施和運轉。
一般基礎設施建設模式分為以下幾種類型:政府主責型、“政府+企業”型、“政府+企業+村集體+村民”型、政府補貼的“自建自有”型。宜興根據本地實際情況,擬采取以下方案:省、市、縣政府分別負責市政污水主管網的建設投資,鄉、鎮政府負責污水處理設施和市政污水支管的建設投資,居民用戶承擔將建筑污水管連接到市政污水管上的費用。管網的運營維護由政府負責,但居民用戶需要支付污水處理費以實現運營成本的回收,可通過適當加收自來水費用,之后再進行轉移支付;考慮到農村地區支付能力較弱,農村地區的污水處理可按城鎮標準的30-50%收取。對不能接排污管道的農村居民,由專門的服務公司幫助用戶建立家庭式污水處理設施,用戶每年繳納一定的費用以支付專業人員的清理服務,保證設備持續有效運行。
另外,參考國外經驗,擬由宜興市政府牽頭,通過特許經營等方式,借助企業貸款,建立農村污水治理專項基金,專門用于管網建設和污水處理設施建設。集中式的農村污水處理設施建設費用由農村社區自籌或者向農村污水治理專項基金借貸籌集,市政府給予一定的財政支持,并以向用戶收取基礎水價加階梯水價的方式,回收全部運營成本和部分建設成本。分散式的(以家庭為單位)污水處理設施由家庭自建(同樣可向農村污水治理專項基金借貸籌集),市、鎮兩級政府給予一定的資金支持與獎勵(由政府以獎勵形式在工程驗收后予以返還);每年檢查運行合格者再給予一定獎勵,以補貼部分運行費用。
4.強化運營體系,實現長效管理
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建成之后能否正常發揮作用,保障長效運行、統一管理是關鍵。宜興擬委托有相關資質的公司對全市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進行統一運行、統一管理,具體如下:
(1)新建和改造的農村污水處理工程,由屬地鄉鎮負責建設的,由公用事業管理局牽頭工程竣工驗收.
(2)所有新建和改造農村污水處理工程驗收合格后,由公用事業管理局接收,按照片區將全市域農村污水處理設施統一打包招標,由各合資或獨資污水專業處理公司負責設施的運行、維護、管理等全流程工作,并由政府進行監督管理。
(3)分年度對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運行情況進行績效考核,運行管護費用從農村自來水費中列支,不足部分由縣(市、區)財政補貼。確保每一處設施都能發揮出最大功效,實現穩定運行、達標排放。
5.加大公眾參與,提倡共同監管
農村污水治理要取得長期成效,必須提高環保意識,加大公眾參與度,建立政府主導、村民參與、社會支持的保障機制。針對當前農村污水設施建設推進難度大、處理效果差等問題,要充分尊重農民的知情權、參與權、管理權和監督權,在切實保障農民權益的同時,應加大農村污水治理信息的公開度,發揮媒體宣貫和輿論監督的力量,一方面糾正農民的一些固有觀念和不良習慣,另一方面及時處理群眾投訴,并將處理結果予以公示,鼓勵和發揮農民自覺參與的意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