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泥為寶 蘇州相城探索污泥處置綠色出路
核心提示:每天早上7時許,相城區望亭鎮何家角村的村路上,會開過一輛輛滿載著污泥的運輸車。這些污泥從相城各個污水處理廠統一收運來,被送往附近的蘇州太湖中法環境技術有限公司。太湖中
每天早上7時許,相城區望亭鎮何家角村的村路上,會開過一輛輛滿載著污泥的運輸車。這些污泥從相城各個污水處理廠統一收運來,被送往附近的蘇州太湖中法環境技術有限公司。
太湖中法由蘇州市相城水務建設投資(集團)有限公司、蘇州工業園區中法環境技術有限公司及上海華電電力發展有限公司下屬的蘇州華超實業公司合資組建,于2017年12月19日在相城區望亭鎮正式開業,也標志著相城區污泥處置及資源化利用項目正式投入運營。
這間在外看來平平無奇的工廠,卻擁有特別的“魔力”——成噸成噸的污泥進入這里,將開啟一段“神奇旅程”,最終實現“變泥為寶”的華麗轉身。
攤開、切碎、吹風 “煉”干污泥不簡單
在蘇州太湖中法環境技術有限公司,已建設起一整套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污泥處理處置系統和集成工藝。每天從污水處理廠運出的濕污泥,用全封閉的卡車運至污泥干化廠污泥料倉,再進入污泥處置設備進行干化。蘇州太湖中法環境技術有限公司總經理俞益輝介紹:“干化處理的關鍵在脫水。”目前,太湖中法采用的是國際上最先進的“二段法”干化工藝。而其中至為重要的“法寶”,是一個個外觀如柱狀的圓筒——薄層蒸發器。
據介紹,從外面收運來的濕污泥含水率大約在80%,也就是含固率在20%左右。這些濕污泥在薄層蒸發器內壁上被均勻地涂成薄薄一層,在機器中心轉子旋轉的作用下,污泥經蒸汽進行加熱干化。待污泥含固率從20%提高至40-45%左右后,送入切碎機。俞益輝將這個處理過程形象地比喻成“攤面餅”、切碎機比喻成“面條機”。
“由于薄層蒸發器出口的污泥含固率已提高至40%—45%左右,此時的污泥塑性最好,可以通過切碎機將污泥擠壓成‘面條’狀。”俞益輝介紹,“面條”狀的污泥將進入第二段“帶式干燥機”,如同使用“吹風機”一樣,污泥依次經熱風和冷風的加熱、冷卻,最終形成含固率在65%-90%可燃燒的干污泥。
產業協同助力實現“變泥為寶”
完成干化還只是污泥“變身”的第一步。俞益輝表示,干污泥熱值大概在3000大卡,相當于一般褐煤的熱值,完全可以作為燃料使用,是非常寶貴的能源。“我們的干污泥會被封閉卡車運送到望亭發電廠,與煤混合后進行焚燒發電。”
通過和望亭熱電廠等進行產業協同合作,太湖中法在污泥處置過程中逐漸打造起一個綠色循環:污泥干化所用的蒸汽來自望亭發電廠,產生的污水則會回到附近的望亭污水廠。生產過程中每一處臭氣源,都將經過收集、集中處理并達標排放。而焚燒發電留下的灰渣,通過相應工藝,也可以制作成水泥、磚等建筑輔材進行利用。
“污泥,其實是放錯了地方的資源。”俞益輝感嘆。以往,隨意外運、簡單填埋或堆放的大量污泥,不僅占用土地資源,還容易對土壤、地下水、大氣等造成二次污染。而現在通過規劃引領,技術驅動,產業協同,相城區正逐步走出一條綠色“出路”,實現污泥處置的循環利用和節能低耗。
整個項目進行一年多來,技術已日趨成熟。截至2018年12月25日,太湖中法共累計處理處置污泥近39000噸,節約標煤5000多噸,相當于8份污泥變成1份標煤。今年11月,第二條生產線正式投用,項目總體達到日處理200噸濕污泥的規模,“吸污”能力進一步提升。這一“變泥為寶”的技術,吸引了41家單位362人次前來太湖中法參觀考察。
據悉,為進一步滿足地區污泥處理要求,太湖中法擬再擴建3條生產線,力爭至2035年,污泥處理能力達500噸/日。對于未來的前景,俞益輝信心滿滿:“今后,預計每年可處理污泥18萬噸,節約標煤2萬噸,將有效實現污泥的減量化、無害化、穩定化處置及資源化利用。”(蘇報融媒記者 周瀾源 通訊員 王莉莉 文/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