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污泥處理行業市場現狀與發展趨勢分析 生活水平提升利于資源化發展【組圖】
待處理污泥不斷增加 技術水平待提高
污泥處理是指對污泥進行穩定化、減量化和無害化處理的過程。污泥處理包括濃縮、脫水、厭氧消化、好氧發酵以及干化等工藝過程。污泥處置是污泥經處理后的產物,回歸自然環境或再利用,能夠達到長期穩定并對生態環境無不良影響的最終消納方式。污泥處置包括土地利用、填埋、焚燒以及建材利用等不同的方式,污泥焚燒后的灰渣可填埋,也可進行建材等方面的綜合利用。
目前中國廢水排放總量越來越大,其中工業廢水排放量逐漸減少,城市生活廢水排放量逐年增大。2017年,中國城市生活廢水約為590億噸,則相應保守污泥產量為2950萬噸。
近幾年,國家對工業生產提出更高要求,要求各工業企業節約用水量,提高水資源利用率和廢水產出量。從國家公布的歷年數據來看,我國工業廢水排放量逐年下降。工業污泥產量減少使其中的有毒有害物質減少,從而減少二次污染源。雖然我國在工業污泥處理與利用方面雖然已取得了很大的進展,但與發達國家相比還有一定的差距,離可持續發展戰略要求距離更大。
自上世紀末國內第一座污水處理廠污泥消化池落成以來,由于環保和城市用水的需要,污泥消化池的建設數量急劇增多。但是,國內建設的污泥消化處理系統運轉的技術水平至今仍然較低。目前,中國在處理城市生活污水污泥方面,主要有四種方式。其中,污泥厭氧消化是目前國際上常用的污泥生物處理方法,同時也是一種應用于大型污水處理廠中較為經濟的污泥處理方法。
技術的限制使污泥處理的成本升高,效率較低。污泥處理的總成本包括建設投資成本和經營成本。綜合來看,焚燒和熱干化處理污泥總成本最高,每噸處理成本在330-470元之間,相對來說,好氧發酵和填埋的總成本則較低,每噸處理最高成本不到150元。
環境治理是必要 資源化發展是趨勢
2014年2月份以來,霧霾持續影響我國大部分地區,已經籠罩我國約七分之一的國土面積,數億人口身陷“十面霾伏”之中。霧霾的背后就是我國異常嚴峻的環境惡化問題,而我們每個人都是環境污染的受害者。為保護賴以生存的環境,政府提出了要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而生態環境是小康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另外,雖然我國經濟得到了快速發展,但想要可持續發展,必須克服資源環境的約束,同時也要將地下水污染等困擾民生、損害健康的問題放在首位。
在政策的監管下,對污泥的處理更加嚴格,中國對污泥治理行業的需求將不斷增加,會為污泥行業提供源源不斷的原料。在消費渠道方面,污泥處理費會作為污水處理費中的項目進行征收,收費效率提高。隨著污泥處理資金的投入增加,價費政策和激勵機制的完善,污泥處理將會成為治理污染的首要切入點。人均生活水平的提高,會使污泥中氮、磷等有機物質含量將上升,會使污泥行業向資源化發展。資源化,是指將廢物直接作為原料進行利用或者對廢物進行再生利用,使污染治理的效用最大化。
以上數據來源參考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中國污泥處理處置深度調研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