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淀興城、城淀共榮,白洋淀生態規劃為雄安新區構建藍綠空間
教育/環境
來源:中國之聲(zgzs001)
經黨中央、國務院同意,河北省委、省政府近日正式印發《白洋淀生態環境治理和保護規劃(2018-2035年)》。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白洋淀生態環境治理和保護工作,習近平總書記先后做出一系列重要講話和批示指示。2017年2月2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實地考察雄安新區時強調,建設雄安新區,一定要把白洋淀修復好、保護好。總書記的重要指示,為白洋淀生態環境治理和保護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為全面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堅決做好白洋淀生態環境治理和保護工作,由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牽頭,組織國內水利、環境保護等多個領域的研究機構共同編制了《白洋淀生態環境治理和保護規劃(2018—2035年)》,提出白洋淀生態環境治理和保護的基本方向、路徑和具體措施。這部最新出臺的規劃都有哪些亮點?如何恢復“華北之腎”白洋淀的功能,實現以淀興城、城淀共榮的要求?對此,專家又是如何解讀的?
白洋淀風光 央廣記者杜震 攝
廣袤的華北平原,白洋淀是這里最大的淡水濕地系統,素有“華北明珠”“華北之腎”的美譽。2017年4月1日,中共中央、國務院決定設立河北雄安新區的消息發布。雄安新區將白洋淀囊括其中。習近平總書記對白洋淀生態環境治理和保護工作非常重視,在2017年2月23日視察雄安新區時明確指出“既要利用白洋淀自然生態優勢,又要堅決做好白洋淀生態環境保護工作”“不能因城廢淀”。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科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研究員曲久輝表示,白洋淀是雄安新區建設的重要基礎,沒有白洋淀,就不會有雄安新區!栋籽蟮砩鷳B環境治理和保護規劃(2018—2035年)》一共分為九章,以淀興城、城淀共榮的理念貫穿其中。
曲久輝:“也就是說治好白洋淀是為了保障新區的建設和發展。新區的建設和發展,反過來也會支撐和要求白洋淀有更好的質量,提升白洋淀的生態修復和環境改善這種能力和水平,所以它們是相輔相成的關系。”
曲久輝介紹,水資源不足、水污染較重以及淀泊生態環境破碎已經嚴重影響白洋淀“華北之腎”功能的發揮。對此,《白洋淀生態環境治理和保護規劃(2018—2035年)》中,把生態空間管控放在了首位。
曲久輝:“會形成一個我們叫做一淀,三帶,多廊和九片的這樣一個生態格局。那么可以想象一下,未來的這個白洋淀建設好以后,和新區這樣的一個生態空間,它應該是一個結構完整,功能健全,生態優美,水質和整體質量穩定。”
白洋淀風光 見習記者閭陳雨 攝
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研究員單保慶表示,根據《白洋淀生態環境治理和保護規劃(2018—2035年)》,按照不同的空間管控要求,實施不同的生態環境管控層次,分為一級、二級、三級等。一級生態空間區域里,對流域污染物排放限控要求相當高,明確實施負面清單管理,把人類活動帶來的干擾降到最低。針對新區及上游流域工業產業結構布局進行調整優化。
單保慶:“它是一個系統的,它這個生態空間有多少,在什么地方,是什么類型,怎么恢復,怎么管控,顯然就是最大的一個亮點。”
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趙鈺進一步指出,當前,治理白洋淀現有污染是最為迫切的工作之一。而在生態空間管控的理念下,流域治理這一國際成熟經驗也將在白洋淀的治理保護中重點實施,府河、孝義河、唐河等8條入淀河流與白洋淀被視為一個整體的水生態系統,統籌考慮,采取控源截污、清理河道等治污措施。
趙鈺:“就從流域這個概念時候呢,我們白洋淀的規劃它有三個圈層,一個呢就是咱們這個環淀區域,白洋淀及其周邊,大概約600平方公里,第二個就是這個新區,第三個圈層就是大清河流域白洋淀上游河北的部分,大概約3萬平方公里。所以說在白洋淀生態環境治理和保護規劃過程中呢,它不是就淀而治淀,它是流域統籌。”
白洋淀風光 見習記者閭陳雨 攝
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研究員單保慶告訴記者,中國的流域治理普遍存在一個問題,那就是湖泊的水質標準和河流的水質標準不銜接,河流的水質標準和城鎮區域的污水廠尾水排放標準不銜接,導致流域治理成為“紙上談兵”。而根據《白洋淀生態環境治理和保護規劃(2018—2035年)》,白洋淀的流域治理將逐步建立流域水質目標管理,確保規劃落地。
單保慶:“白洋淀將來就是一套流域的排放標準,比如說工業,不同行業,城鎮污水廠,目前河北省已經在展開這方面了,就是說流域排放標準,第二個還有流域水環境標準,甚至還有一些其他方面的生態環境的監測標準都在制定,還有地表水標準,將來可能以白洋淀流域這種地方標準的建設肯定是要的。”
唐河污水庫位于白洋淀上游的唐河主河道內,全長17.5公里。20世紀70年代,白洋淀水域污染日趨嚴重,保定市為截留排入白洋淀的工業污水,修建了唐河污水庫,臨時存放這些工業污水。
相比于流域治理,白洋淀淀區內的治污工作著手更早一些。雄安新區設立以來,全區范圍內606個納污坑塘已全部治理完畢,清漁、清圍工作正在進行。隨著《白洋淀生態環境治理和保護規劃(2018—2035年)》的出臺,淀區治污步伐勢必加快。
根據《白洋淀生態環境治理和保護規劃(2018—2035年)》,未來幾年,白洋淀淀區部分純水村將實施有序搬遷。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研究員單保慶介紹,目前白洋淀淀區有40個純水村,戶籍人口達到九萬多人,生產生活給白洋淀生態環境帶來巨大壓力。監測顯示,目前影響白洋淀水質的有四個關鍵指標,分別是COD、氨氮、總氮和總磷。其中50%以上的COD、總磷來自淀邊村和純水村的生活污水、垃圾、水產養殖等。
單保慶:“這些村子有幾種對策,或者說有幾種安排。第一,全搬,第二,部分搬,第三,不搬。不搬的情況下比如我村落污染的治理,垃圾部分的高度管控,環境保潔,加上監管。然后我們做過多種模擬,后來發現不行,就在現狀情況之下,白洋淀淀區它承載不了這么多的村落,也承載不了這么多人口,它有一個合適的容量。不解決白洋淀這個村落這個問題,顯然是無法恢復白洋淀一個良好的生態系統。至少水污染控制不了,或者說不能完全控制到位。”
那么,純水村搬遷工作如何有序推進呢?根據《白洋淀生態環境治理和保護規劃(2018—2035年)》,按照淀區環境整治和生態修復要求,分批有序實施外遷。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科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研究員曲久輝:“叫做急緩有度,搬遷有序。騰挪出的生態空間可以恢復。對淀區的污染源減少有重要貢獻,有比較大的貢獻,剩下的會留下一些村莊,這些村莊也有歷史的一些遺跡,要把它保存下來,要制定嚴格的環境管理要求,把這環境污染源控制住,阻斷污染源。”
據了解,在人類生產生活和交通方式的影響下,白洋淀生態空間破碎嚴重。白洋淀歷史上有143個淀泊,而現在只有不到40個,嚴重制約了白洋淀生態功能。根據規劃,在治污的同時,淀區生態修復工作也會很快展開。
2017年9月,雄安新區委托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專家,對白洋淀上游唐河污水庫進行實地調查,調查發現唐河污水庫存有10萬立方米的污水,還有數量不少的固體垃圾和疑似危險廢物。2018年5月,唐河污水庫污染治理與生態修復一期工程正式啟動。
中國科學院生態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趙鈺介紹,除了治污和修復生態,這部最新出臺的規劃還明確了未來保護與利用白洋淀的相關政策、法規及保障機制。其中,規劃提出將建立天地一體、功能完善、智能化的生態環境監測網絡,為精細化管理提供依據。同時,建設流域生態環境大數據、云計算系統,搭建流域生態環境智能化管理平臺,實現生態環境智能管理平臺與新區智能城市管理平臺的互聯互通。
趙鈺:“隨著白洋淀相關措施的實施,里面是動態實時的過程,方便我們隨時調整,這和以往不同。以前提出一個問題,形成一個措施,就是一個手段,白洋淀是形成一個思路,進行一個試點和啟動,同時建立一個智能化的監測體系,隨著淀區變化調整措施,做到準確、科學、合理、經濟。包括坑塘治理,關停散亂污,包括流域治理,都做了很多措施。”
白洋淀上游的唐河污水庫修復區的環保教育基地
根據規劃,到2020年,白洋淀環境綜合治理和生態修復取得明顯進展;2022年,白洋淀環境綜合治理取得顯著進展,生態系統質量初步恢復;2035年,白洋淀綜合治理全面完成,淀區正常水位保持在6.5-7米,淀區面積穩定在360平方公里,淀區水質達到國家地表水環境質量三到四類標準。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科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研究員曲久輝表示,有些工作現在已經開始,并且進展很快。根據工作安排,白洋淀上游八條河流,府河和孝義河會優先治理。淀區內,白洋淀北部、靠近起步區的水域,會優先治理。如今,《白洋淀生態環境治理和保護規劃(2018—2035年)》出臺后,治理行動的推進,會比想象的要快。但是總體目標的達成,可能會比想象中慢一些。
曲久輝: “現在就是我們有近期目標,有中期目標與遠期目標。生態系統的恢復它需要時間,不僅需要時間,還需要我們做很多事情,包括剛才說的水量的問題,水質問題,生態空間的問題,同時它又需要我們耐心的呵護和保護,因為還需要做長期的這樣的保育。就生態系統的恢復和自然過程的延替,我們必須尊重這個規律,不可能一蹴而就。”
記者:杜震、孟曉光、柴華
分享不做任何商業用途,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問題,請聯系我們刪除,并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