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10日晚間,上交所科創板上市委第29次審議會議結果發布:同意三家公司的首發上市申請,三達膜環境技術股份有限公司(簡稱:“三達膜”)就是其中之一。
三達膜以膜技術應用和水務投資運營為主營業務。從闖關上海主板首度失利,再到此次申請科創板上市成功,作為一家在中國本土發展壯大的民營企業,三達膜的A股之路并不是一帆風順的。
隨著這次成功掛牌科創板,三達膜成為了“凈水膜材料第一股”。

曾折戟主板IPO
三達膜曾為新加坡主板上市公司新達科技的孫公司,新達科技由于股價長期低迷,于2011年退市,三達膜開啟了A股上市之路。
2014年4月25日,三達膜就曾計劃登陸上交所主板,由于當時IPO排隊太長,三達膜直到2017年底才有機會上會,但最終被證監會否決。
當時發審委主要關注了其收入確認、排污許可證是否取得等問題。
發審委對三達膜的“實際處理量和基本水量孰高”的原則存在質疑,這種“占便宜”的收入確認方法并沒有讓證監會肯定公司在市場強大的競爭力。
當時的三達膜還存在應收賬款余額較大且呈逐期上升趨勢、長期未收回款項金額較大的問題。
應收賬款問題一直都是發審委審核的重點。2017年證監會審核的案例中,應收賬款占營收比例較高的共有9家,其中5家被否。
三達膜是2014年首次報送的招股說明書申報稿,這份申報稿列出了公司2011-2013年連續3年的資產負債表、利潤表和現金流量表的有關信息,提供了2014-2015年連續2年的財務報表,卻沒有2016年和2017年的信息。
如果三達膜2016年以及2017年業績比較好的話,應該在2017年上會前,至少補充2016年的年報,補充披露2017年的半年報甚至三季報,也就是所謂的三年一期的報表。
現實情況是三達膜2017年直到上會,也只交了滯后近兩年的報表。這種情況總會讓人聯想到是不是報送上市文件后,公司的經營并不好,所以只好用往期資料湊數。
三達膜主板IPO失敗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是存在信息披露不對稱問題。2014年5月,三達膜首次披露招股說明書,2016年4月進行了更新,此后直到2017年底未見更新。近兩年長時間信息未披露,造成投資者掌握的信息不對稱,被認為存在明顯缺陷。

給環境企業的啟示:獨特技術優勢
沉默一年多,三達膜于2019年4月提交科創板申報稿。
三達膜科創板IPO擬融資14.1億元,相較主板IPO時的擬融資額增長3.4億元。
三達膜申報科創板IPO時計劃投資5個項目,分別是無機陶瓷納濾芯及其凈水器生產線項目、納米過濾膜材料制備及成套膜設備制造基地項目、特種分離膜及其成套設備的制備與生產項目、膜材料與技術研發中心項目以及補充流動資金。
此次三達膜之所以能過會,與它在膜技術上的絕對優勢不無關系。目前,三達膜已經成功研發出符合市場需求、功能特性優異、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及國際領先水平的先進非金屬無機膜材料與高性能復合膜材料,包括納濾芯、特種分離膜、納米過濾膜和iMBR膜組件等,逐步實現了國外先進膜分離材料的替代與優化。
有數據預測,凈水器作為占比較重的市場份額,2019年中國市場零售將突破700億元,而大部分凈水器使用的凈水濾芯是由美國進口的有機反滲透膜材料卷制而成。
內置反滲透膜芯的凈水器每生產1升凈水將導致2~4倍的自來水被浪費,而且凈水過程中會導致水質變酸、把水中天然存在的有益礦物質與污染物一起去除。
三達膜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無機陶瓷復合納濾芯,它在凈水過程中不產生廢水,符合綠色制造的要求和規范,水質維持天然的弱堿性,能在保留水中天然有益礦物質的同時去除化學微污染。
在替代美國有機反滲透膜濾芯上具有的獨特優勢,讓三達膜的無機陶瓷復合納濾芯獲得了廈門專利特等獎和中國專利優秀獎。
二十多年來,國內膜產業風起云涌,但不難發現,多數企業集中在以膜技術應用為主的中下游,大量膜材料依賴于進口。
三達膜是能夠在工業料液分離領域提供全方位膜技術應用和行業綜合解決方案的企業之一,創新開發了許多基于膜技術應用的創新膜分離工藝,填補了國內外多項膜應用工藝空白。
這次三達膜通過科創板審核,表明具有獨特技術優勢并持續創新驅動的環境企業有望繼續得到科創板的接納和認可。
(本文在生態資本論和中國生態資本網同步更新,網站轉載請注明來源:中國生態資本網;微信公號轉載請注明來源:生態資本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