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宏春:持續推進煤炭綠色高效開發利用
時間:2019-02-11 16:50
來源:中國電力報
作者:張立寬 徐金巾
一年一度的全國兩會即將拉開帷幕,煤炭行業發展尤為值得關注。淘汰落后產能、加快煤炭行業轉型升級、推進煤炭綠色高效開發利用等成為熱點話題。新時代開啟了煤炭行業高質量發展的新征程,也對推動煤炭清潔高效利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下一步煤炭行業發展的主要方向是什么?煤炭行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如何進一步深化?帶著這些熱點問題,本報記者專訪了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社會發展研究部原副巡視員、研究員周宏春。
中國電力報:2018年,煤炭行業發展的主要方向是推進煤炭綠色高效開發利用,您怎么評價近些年煤炭行業取得的成績?
周宏春:努力建設集約、安全、高效、綠色的現代煤炭工業體系,切實維護國家能源安全,是“十三五”時期煤炭行業肩負的重大歷史使命。2018年,國家能源局印發《2018年能源工作指導意見》,要求推進煤炭綠色高效開發利用。
從實施效果來看,首先,我國煤炭行業在綠色高效開發上取得了突破性進展。我國煤炭工業智慧礦山建設飛速發展。智慧礦山是基于“互聯網+”技術,以建設安全礦山、高效礦山和綠色礦山為目標的綜合技術體系,代表著煤炭工業未來的發展方向。其次,就是燃煤電廠的超低排放。隨著火電行業加快推進燃煤電廠超低排放技術的推廣應用,燃煤電廠進行超低排放技術改造后,煙塵、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主要大氣排放指標均接近天然氣電廠的排放標準。煤炭生產和消費不可或缺,地位還很重要,推進超低排放的意義重大。最后,就是現代煤化工。我國煤炭工業一直致力于將煤炭由燃料向燃料與原料并重轉變。而推進現代煤化工發展,是實現煤炭新型利用技術的一次革命,也是實現煤炭資源高效清潔轉化的重要途徑。目前,全國已建成投產煤制氣項目4項、煤制油項目5項、煤制烯烴項目16項,年產能分別達到51.05萬噸、558萬噸和881萬噸,取得了不俗的成就。另一方面,對于煤化工的污染問題,我認為應該客觀看待。首先,煤化工行業用煤量只占煤炭消費總量的8%左右,這樣的比重不足以成為污染的元兇;其次,有人存在的地方,就有廢物的存在,如何能夠將廢物綜合利用起來才是我們要解決的問題。所謂的“無廢城市”,不是沒有廢物,而是要把廢物綜合利用起來。在廢物綜合利用過程中,要綜合考慮是否對人身體有較大影響,是否可以做到物盡其用,是否對有毒有害的物質做到無害化處置。
中國電力報:新時代開啟了煤炭行業高質量發展的新征程,也對推動煤炭清潔高效利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下一步煤炭清潔化發展的主要方向是什么?
周宏春:煤炭是我國主體能源和基礎產業。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甚至從長遠來講,我國還是以煤為主的能源格局,只不過比例會下降,我們對煤的注意力不要分散。目前我國石油對外依存度高達69.8%,天然氣對外依存度45.3%。由此可見,煤炭清潔高效開發利用的問題既符合我國國情,也符合經濟利用、能源安全和可持續發展。對于下一步煤炭行業發展問題,首先應該更加重視煤炭行業全產業鏈的清潔問題,尤其是綠色供應鏈的問題。但現存煤炭供應鏈系統的一些環節不僅對環境和生態產生了惡劣影響,而且也造成了資源的嚴重浪費。其次,就是加大力度發展現代煤化工產業。目前,我國現代煤化工技術日漸成熟,成功打開煤炭變為油、天然氣、烯烴、乙二醇等各種化工品的魔方,戰略價值正在顯現。尤其是神華煤直接液化項目的成功運行,使我國煤制油技術實現了里程碑式的跨越,標志著我國成為世界上首個掌握百萬噸級直接液化工程關鍵技術的國家,對增強我國科技創新能力和能源自我保障能力,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道路都具有深遠意義。未來,我國煤化工產業應繼續從深度和廣度上探索更多化工產品。同時,繼續推進燃煤電廠超低排放技術的推廣和應用,推進產業升級。目前,在我國電力供需由緊轉松的趨勢下,自備電廠調峰積極性不高,能耗及污染物排放偏高等問題逐步凸顯,成為當前電力工業監管的一大難點。從行業分布角度來看,自備電廠主要集中在鋼鐵、電解鋁、石油化工和水泥等高耗能行業,相關企業用電用熱需求比較穩定,電力成本占其生產成本比重較高。但自備電廠環保投入較小,部分機組能效環保水平偏低,與高效環保的公用大容量機組差距明顯。去年,國家發展改革委提出淘汰關停不達標的30萬千瓦以下煤電機組的目標任務,我認為在實施過程中要綜合考慮能源轉換效率和環境質量問題,更科學、更精細化管理,逐步退出30萬千瓦以下煤電機組。
中國電力報:煤炭供給側改革已經進入收尾階段,對于下一步煤炭行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方向是什么?
周宏春:對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首先我們需要清楚兩個概念,什么是市場經濟的本質?市場經濟是指通過市場配置社會資源的經濟形式,從能力上看需要產能適當過剩,只有供給能力適當過剩才能保證供應。而從數據上看,2018年全國工業產能利用率為76.5%,其中煤炭開采和洗選業產能利用率為70.6%。所以在煤炭行業去產能的同時,更要考慮如何提高產能的利用率問題。其次,對于未來究竟要退出多少產能的問題,我認為要符合經濟規律,中央一直強調全成本核算,不僅考慮經濟成本,還有資源效率和環境質量問題。所以在推進去產能工作中,不是簡單地關閉或淘汰一些產能,最關鍵的是要通過“去”的一些措施,讓資源配置得到優化,提高現有產能的運作效率、效益和質量。
中國電力報:面對經濟轉型、動能轉換的新形勢新矛盾,煤炭產業步入了一個尷尬境地:大批老礦區退出歷史舞臺,大批的礦工轉行轉業……新時代,煤炭產業如何轉型升級?
周宏春:煤炭產業作為資源型產業必然存在生命周期,隨著煤炭資源的不斷開采,會面臨資源日趨枯竭,這是一個自然規律。從國際趨勢看,發達國家也都經歷了這個過程,比如以德國、英國為主的發達國家開啟了全面禁煤的能源革命,但在此之前一些煤礦已經接近煤炭采光的境地。對于我國煤炭行業來說,轉型是必經之路。我認為未來轉型的方向主要有五個方面,包括科技技術水平的提高、安全保障程度的提高、自動化水平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人員素質的提高。總體上看,轉型是個艱難的過程,所以我們要轉變觀念,培養創新思維,堅信“爛攤子也可以做成新文章”。在我調研過程中就發現一些不少成功轉型的案例,比如一批退出生產的煤礦依然“退而不休”,轉變思維在轉型之路上積極探索,經改造轉型成為各具特色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紀念館、科技館、礦山公園等。除此以外,我認為思路還可以更加開闊一些,比如一些廢棄的老礦區可以向窖藏葡萄酒、有機農業、礦區養殖等方向綜合利用,沒必要一定復墾,這樣既符合經濟成本的要求,也符合資源綜合利用、可持續發展的生態理念。對于煤礦工人被智能化替代,大批的礦工轉行轉業的問題,我們也應該換個思維看。傳統行業提供的就業機會肯定是下降的,這是工業革命的必經之路。我國煤炭工業由手工作業和半機械化為主向機械化、自動化、信息化、智能化轉變,科技進步走在世界前列。以前年產1000萬噸的煤炭企業需要近萬人,現在只需百十個人。這是社會進步、科技進步的體現,我們要順應潮流、順應形勢的變化。當然,政府應當對轉型待崗人員加強培訓以提高他們再就業的能力,保證社會的穩定和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