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天眼新聞
日最大污泥處置量可達100噸,日最大肥料產出量可達120噸。作為貴州省首座采用好氧發酵堆肥的污泥處置中心,黔西南州興義市污泥處置中心現已成為了全省范圍內污泥處置最為成熟的污泥處置廠。

污泥發酵廠
“進料、混合、上堆、發酵、粉碎粉篩、包裝”,只需6步,污泥處置生產的產品便會變成改良土壤的好助手。 “污水處理過后留下來的污泥,一直是環保的大難題,而污泥處理設施的投入使用,無疑為這個問題提供了解決方案。”興義市生態環保局局長張力說。

工人們正在處理發酵過后的污泥
隨著污水處理項目的城鄉全覆蓋,處理污水時產生的脫水污泥是一個十分棘手的問題,稍有不慎,便會造成嚴重的環境隱患。 傳統的污泥處置主要采取對污泥進行脫水后進行焚燒以及填埋的方法,為了達到污泥減量化的目的,首先要采用各類脫水設備進行脫水處理,但想要對污泥進行下一步的處理,脫水的要求也越來越高,脫水后的污泥,為了不污染環境,就得進行焚燒處置,這就需要委托有能力處理的電廠和水泥廠進行焚燒處理,但是這樣處置不僅成本很高,如若處理不及時,污泥的堆放也有造成環境污染的隱患。

曾經的污泥,變成了肥料
目前,污泥的處置大多采用填埋的方式,但是填埋的方式并沒有從根本上解決污染的問題,如若填埋不當,或遇大雨沖刷,污泥中所含有的有害物質很有可能發生滲漏,污染地下水。 “污泥處置過程中最大的難題就是污泥未實現有效利用,若污泥利用能產生經濟效益,那它的處理處置過程也就等同于資源利用過程。”張力說。

使用發酵肥料的青菜長勢喜人
在污泥處置廠的現場,記者看到,皮帶機正在將混合桔梗、玉米面等物的污泥送入翻斗車,再由翻斗車送入發酵廠。 要想真正做到污泥的無害化和穩定化,發酵過程中的溫度控制也很重要。 “發酵池的溫度要控制在50度至60度之間,既能保證殺死病原菌和雜草種子,也能保證其中的營養元素。”興義市水務公司常務副總經理范策說。 目前,興義市污泥處置中心共有24個發酵池,可處理全市56個污水處理廠產生的污泥。 整個發酵過程,一般需要20多天,待到發酵結束,整個有機肥料的形成過程將進入最后一步,對發酵過后的物料進行粉碎與粉篩,然后包裝成品。 “雖然處置過后的物料不能完全當做有機肥來使用,但是其營養物含量可以為土壤增加一定的肥力。”范策說。 雖然污泥得到了處置,但是在發酵過程中也會產生一定的廢水,這一部分廢水將會通過發酵池底部的布風板進入污水收集室,再進入排污收集管,最后進入污水處理系統。 “我們將污水處理廠和污泥處置中心建在了一起,完善了整個水務生態產業鏈,保證城鎮生活污水得到有效處理,處理后產生的污泥得到有效處置,從源頭到利用這整個過程中形成了閉環,真正做到了資源的循環化利用。”張力說。 在污泥處置廠的后院,一排排綠油油的青菜正在茁壯生長。“這些青菜都使用了我們所制成的有機肥料,不僅長勢好,吃起來也是又甜又脆。”興義市污泥處置廠工人李建兵說。 2019年,興義市污泥處置中心共處置各城鎮污水處理廠脫水污泥19860噸,生產產品符合園林綠化用泥的質量標準。自2017年6月建成至今,已銷售成品有機肥料10265噸。 “污泥處置中心的建成實現了污泥的穩定化、無害化、減量化及資源化目標,完善了整個水務生態產業鏈,有效保護了興義市的城鄉生態環境。”張力說。貴州日報當代融媒體記者 申云帆
編輯 何濤編審 胡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