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新蘇:從污泥菜葉中構建起環保帝國
窗明幾凈的廠房區,聽不到機器的轟鳴和刺鼻的氣味;公司院落里一派小橋流水景致,一泓清澈的湖水,幾條活潑的紅魚……置身于常州市污泥焚燒中心,你很難將眼前的情境與“廢泥處理”幾個字聯系起來。而這一環保項目的控股方——新蘇環保產業集團有限公司,自2017年起在環境治理領域深耕細作,早已將“打造美好環境,創造品質生活”的理念根植于企業靈魂之中。
三年前,常高新集團整合旗下環保產業資源,以10億元注冊成立新蘇環保,展開了集團環保版圖的一隅。“我希望‘環保’能夠成為常高新鮮明的產業標簽!”常高新集團董事長、總經理盛新的話擲地有聲。而今,新蘇正將這一設想慢慢變成現實。
在“玻璃房”里點“泥”成金
從2017年12月29日項目奠基到2018年12月29日第一次進泥,短短一年時間,新蘇環保與常州市城建集團共同注資建設的常州市污泥焚燒中心拔地而起。
“煙氣高溫直接干化+機械回轉式焚燒”處理系統
在廠房區的“玻璃房”里,盤踞著一個“巨無霸”——“煙氣高溫直接干化+機械回轉式焚燒”處理系統。“玻璃房”外,卻感受不到一絲噪聲或異味。遠程操控系統的屏幕上,五位工作人員正實時對進泥、干化、焚燒、煙氣處理等處理環節和情況進行監控。
“看著這樣的場景,心里真是無比欣慰和自豪。”英科環境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孫克威說。他回憶起一年前,設備還在調試試運行階段時,一次因為工作人員不熟悉而操作不當,導致大量污泥堵塞在螺旋輸送機中,沒辦法,他只得和工人們一起,穿起防護服,連夜從機器中徒手扒泥。“現在回想起來,真是恍若隔世,大家為了這個廠,付出了太多。”孫克威說。
如今,這里每天要處理400噸的居民生活污泥,這些進廠時含水率達到80%,氣味刺鼻的污泥,在經過高溫直接干化技術處理之后,含水率可以降低至20%,最終轉化為無異味的爐渣和飛灰。而其中的爐渣,還能被制成透水性磚、透水性水泥塊、磚瓦等建筑材料。
從進泥到脫水、除臭,再到干化焚燒,污泥一旦進入這里,就仿佛進入了一個與世隔絕的“培養皿”,脫胎換骨,變廢為寶。
展望未來,英科還有著不小的“野心”。項目二期工程建成后,工廠每天將能處理900噸污泥,進一步解決常州城市污泥處置問題。
從“爛菜葉”到扶貧“良藥”
嵩明潤土農業環保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朱志偉怎么也不會想到,為了一片綠葉子,自己會來到距離常州兩千多公里之外的云南嵩明,在這藍天紅土之間,參與廢棄果蔬資源化綜合利用項目的提標改造。
作為“南菜北運”集運起點,嵩明縣具有豐富的蔬菜瓜果資源,蔬菜種植面積近28萬畝。彼時,全縣的冷庫每天要產生超過1500噸的廢棄菜葉,高峰期可達3000多噸。而廢棄菜葉垃圾隨意填埋和堆放在路邊,會產生出大量的滲濾液,這會給地表水和地下水帶來直接污染,成為農村面源污染一個不可忽視的因素。
嵩明項目效果圖
“我們一直在尋找一種適合果蔬垃圾處理的工藝,我們思考的不僅是要讓‘爛菜葉’的污染不復存在,還要想方設法‘化腐朽為神奇’,把‘爛菜葉’轉化為有機肥資源和清潔能源。” 朱志偉說。
最終,朱志偉和他的同事們,將眼光投向了厭氧發酵工藝。采用“物料破碎+兩級脫水+干式厭氧發酵”的工藝組合,將果蔬廢棄物最終轉換成高效有機固體肥和有機液體肥,發酵過程中生產的沼氣,經提純加壓,轉換成生物天然氣。昔日堆積成山的果蔬垃圾,搖身一變,成為了綠色生態肥料和綠色能源。
“廢棄果蔬資源化綜合利用設施,不僅為農業大規模生產提供可能,還能反過來提高前端的產出,形成一個良性循環。”新蘇環保董事長兼總經理胡建民對嵩明項目充滿信心,“與此同時,項目投產使用,還能為當地貧困戶提供大量工作崗位,促進農民在家門口穩定就業,具有著很好的社會效益。”
據了解,項目全面達產后,預計直接新增年產值7000萬元,上繳稅收900萬元,帶動相關產業新增年產值2億元。項目直接創造就業崗位80個,間接新增就業崗位500個以上。
“種植業——沼氣——有機肥料——有機種植”的產業模式背后,是一條鄉村振興的新路徑。其意義不僅在于由培肥地力、保障氣源帶來的“農業強”,更在于因綠色有機種植、農產品物流等相關產業發展而帶來的“農民富”。
守住長江大保護的最后防線
把目光轉回江蘇。常州濱江工業園區,地處長江之畔。大量的含氮磷工業廢水,該如何處理和排放?是園區企業繞不開的問題。園區內,一家工業污水處理“老字號”,正在為一百多家企業“托底”,守住長江大保護的最后防線。
這家“老字號”,就是新蘇環保旗下的常州民生環保科技有限公司,公司下轄的常州新區江邊污水處理廠,為園區的105家企業提供污水處理服務,服務區域覆蓋16平方公里,污水管網長度83.57千米。
常州民生環保科技有限公司
每天,13000噸的工業廢水進入廠區,經過厭氧——缺氧——好氧生物脫氮除磷工藝,再化作潺潺清流匯入長江。在民生環保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周偉忠看來,江邊廠的責任,不僅在于完成污水處理的“作業”,更在于監督園區企業合理排放的使命感。
2004年,民生環保對廠區與企業連接的管道進行改造,由多企業共用一個排水口,改為一家企業對應一根管道,實現對企業排水的精準監控。“我們第一時間了解到企業排污是否超標,杜絕了重污染廢水大量涌入的可能。”周偉忠說。
如今,民生環保運行部的同事早已習慣“5+2”和“白+黑”的工作模式,24小時關注著污水處理系統的運行狀況。按照“一廠一管”的管理措施,民生環保的員工通過視頻在線監控,對排水企業尾水進行感官監控判斷。
清晨,運行部的部門經理和工藝員醒來的第一件事便是查看手機APP上污水廠各工藝段運行參數是否穩定正常。早上,運行部經理和工藝員提前半個小時便來到了現場,進行每天例行的系統巡視工作,排查系統存在的異常和隱患。傍晚,公司其他同事已經按時下班了,運行部經理和工藝員依然和運行員在現場進行巡視。夜間,在休息之前,運行部經理和工藝員所做的最后一件事依然是打開手機APP,查看廠內各工藝段運行參數是否穩定正常……
“看到我們排出的水越來越清,真的很有成就感。”周偉忠說。從民生環保的出水口接一杯水,與飲用水放在一起,你很難分辨出二者的區別。根據《太湖地區城鎮污水處理廠及重點工業行業主要水污染排放限值》的規定,主要污染物排放指標COD應不高于80mg/L,而民生環保的COD為40mg,遠遠低于國標規定值。
在不久的未來,民生環保的中水回用項目將投入使用,實現園區內部的水資源“內循環”。
環保這條路,新蘇越走越寬,越走越亮堂。在蘭州,一個全新的果蔬資源化綜合利用項目正在落地;在嵩明,一家占地4000畝的農業示范基地已經建成,讓新蘇的果蔬能源轉化工藝有了大展拳腳的天地;在錦州,一座循環經濟(靜脈)產業園和精細化工產業基地環保配套項目正蓄勢待發;在常州,新蘇的污泥和污水處理項目,都在不斷地擴張,項目承載力不斷增強……
八千里路云和月。“一家一流的環保企業”,正在上下求索中應運而生。(龐雪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