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 中國新聞網
(中國減貧故事)深圳寶安治水奇跡:巴掌大的黑臭水體都不能有
中新社深圳7月17日電 題:深圳寶安治水奇跡:巴掌大的黑臭水體都不能有
中新社記者 郭軍
粉色的美人蕉、紫色的菖蒲、綠色的鳶尾……記者近日走進深圳茅洲河燕羅濕地公園,各種花草不斷映入眼簾,清澈的河面上一只只皮劃艇劃過,河岸有市民帶著小朋友歡快地游玩。

經過4年多的整治,目前茅洲河水已達到地表五類水的標準。(資料圖片)中新社記者 郭軍 攝
“以前這里又黑又臭,下雨天根本不敢靠近。現在環境好太多了,尤其是周末,我們特別喜歡過來休閑娛樂。”家住附近的深圳市民曾麗蟬女士說。
茅洲河是深圳第一大河,被稱為深圳的“母親河”。中國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流域內工業企業、居住人口爆發式增長,流入茅洲河的污染物大大超過水環境容量。僅僅數年前,茅洲河還曾是廣東省污染最嚴重的河流,干支流普遍黑臭。2014年二季度至2016年二季度,廣東省共發布重點河流水質監測季度報告9次,茅洲河污染嚴重程度全部位居全省第一。2014年二季度,茅洲河綜合污染指數比排名第二的練江高出一倍。據統計,茅洲河流域內工業企業2萬余家,其中重點污染源企業443家,廢水日排放量8.9萬噸。茅洲河整治前,全流域日均污水產生總量達103萬噸。
2016年,深圳打響治水提質攻堅戰,茅洲河成為整治的重中之重。以茅洲河治理為先導,深圳寶安區在全國率先推行“高強度持續投入、全流域系統治理、大兵團聯合作戰”“地方政府+大型專業公司”的EPC工程實施方式,對區內河流實施全面截污、雨污分流,全面清淤、修復生態,全面補水、活水保質的技術路線。
4年來,寶安區已累計投入436億元人民幣治理水污染,還清了40年的污染欠賬。4年前,深圳寶安區66條河流61條黑臭,全區574個小微水體437個黑臭。4年來,全區治水工程拆遷面積35.4萬平方米,整治河道及岸橫暗涵支汊流381公里,清淤426萬立方米,建成市政雨污分流管網3976公里,實施正本清源工程3779項共計4681個排水小區,新增污水處理能力104萬噸/日。
如今,包括茅洲河在內,寶安區61條黑臭水體已全部消除黑臭,其中43條已達到或優于地表五類水的標準。全區河流實現從“掩鼻而過,背水而居,閉窗而眠”到“水清岸綠,魚翔淺底,鷗鷺齊飛”的轉變,通過生態修復濕地,建設碧道,重構了水岸一體的河流生態體系,圓滿完成了深圳市委書記王偉中提出的“巴掌大的黑臭水體都不能有”的任務。
“以前一直都在外地訓練,今年終于可以回深圳啦!”在茅洲河畔,深圳市體工大隊的皮劃艇運動員繳楓怡興奮地說。以前深圳河涌水質不好,皮劃艇等水上項目常年在外地開展訓練,今年50多名運動員終于可以在家門口訓練了。
僅僅4年,從全省污染最重到全部達到地表五類水標準,茅洲河的治理堪稱經典。記者了解到,寶安治水模式也得到各界高度肯定,獲評“2019年度中國十大社會治理創新獎”“深圳2019最具示范推廣價值案例獎”,北京、上海,江蘇、山東、湖北、江西、福建、廣西等8個省(市、區)23個單位先后來寶安考察學習治水經驗。(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