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打造海綿城市建設“七全”模式結碩果
榮獲第二批海綿城市試點績效評價全國第一名
來源:深圳特區報 2020年07月17日 版次:A08

海綿型水務精品項目大沙河生態長廊。

天健花園海綿化改造景觀提升項目。
日前,喜訊從北京傳來:國家財政部、住建部、水利部三部委此前聯合組織開展的國家海綿城市建設試點績效評價中,我市在北京、上海等同批14個城市中脫穎而出,榮獲第一名。
長期以來,深圳市委市政府堅持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導,以改革創新為動力,以“法制化、標準化、常態化、社會化”為原則,將海綿城市建設作為城市綠色發展、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抓手,逐步形成了海綿城市建設的全部門政府引領、全覆蓋規劃指引、全視角技術支撐、全方位項目管控、全社會廣泛參與、全市域以點帶面、全維度布局建設的“七全”模式,推動海綿城市建設取得突出成果。
全部門政府引領
有序推進海綿城市建設,要充分發揮政府的主體責任。不僅需要領導高度重視、高位推動,政府上下要轉變思想理念,充分認識到海綿城市不是工程,而是城市發展新方式,而且還需建立工作機制,破解部門條塊分割難題。近年來,全市以實施方案為綱領,明確各部門海綿城市建設工作職責,動員各部門主動作為,結合自身職能細化編制各自工作方案。分年度面向政府各部門制定任務分工累計526項,切實將海綿城市建設工作融入到政府部門各項日常工作中,形成了海綿城市建設的長效機制。
全覆蓋規劃指引
針對海綿城市建設任務多樣、建設條件差異大的情況,我市加強頂層設計,重視規劃體系的融合建構。我市謀劃了“市、區、重點片區”三級共計26項海綿城市規劃并修訂地方規劃編制標準,將海綿城市專項規劃成果納入“多規合一”平臺、納入國土空間規劃、生態示范市規劃等10項規劃,建立健全完備的規劃體系。
全視角技術支撐
海綿城市建設需要通過強有力的政策、標準支撐才能將海綿城市要求楔入城市規劃、建設、管理的方方面面,做到久久為功。我市適時總結經驗,結合工程建設各階段特點及各行業需求,制定或修訂了34部地方標準、指南及要點,為海綿城市建設提供了有力指導。
全方位項目管控
城市建設行為復雜,需要剛柔并舉,因地施策,在營造公平公正一流營商環境的同時將海綿城市建設項目落地。一是因地制宜分類明確要求,不搞指標盲目“一刀切”。新建項目嚴格以目標為導向;存量改造類項目結合問題細化技術措施,彈性管控;特殊項目,如應急項目、特殊地質區域項目、特殊污染源地區等,由市海綿辦聯合八家行業主管部門結合本部門項目特點細化出臺源頭管控豁免清單,鼓勵項目因地制宜實施。二是將海綿城市審批關鍵環節納入“深圳90”改革,在不新增管控環節的基礎上,實現對海綿城市建設要求的全過程管控。將海綿城市管控要求量化到地塊,納入“多規合一”平臺,政府加強事中、事后監管,充分引導建設項目各參與方嚴格執行海綿城市規劃管控指標、相關標準規范,委托第三方對建設項目方案設計、施工圖設計、竣工驗收、運維管理等各環節進行抽查核查,對于“不守規矩”者納入誠信體系進行處理,建立完善了從規劃、設計、建設到監測、驗收的全生命周期的海綿城市建設體系,實現了對2700余項建設項目落實海綿城市要求的全過程監管。
全社會廣泛參與
我市出臺了財政資金獎勵政策,持續發動非政府組織參與,向31個項目頒發獎勵資金1627萬元,激發了全社會共建海綿城市建設的熱情。市水務局(海綿辦)還與桃花源生態保護基金會等社會公益組織簽訂了海綿城市建設框架合作協議,充分發揮非政府組織的社會發動作用;與市教育局、市科學技術協會持續聯合開展海綿科普教育活動,形成了常態化的公眾宣傳教育模式,目前已走進千余所學校、社區。讓海綿城市走進市民生產和生活,真正為民所需、為民所用,確保海綿城市建設的生命力。
全市域以點帶面
我市以光明區鳳凰城國家試點為先機,及時總結可復制、可推廣的試點經驗,將試點區域建設項目“+海綿”理念、城中村海綿城市改造等經驗成功向全市推廣,帶動包含前海合作區、壩光片區等27個重點區域在內的全市域海綿城市建設工作。在全市范圍內已形成了“點-線-面結合”的實施態勢。“點”上,本著應做盡做的原則,除豁免清單外的項目全部施行海綿城市建設項目2700余個入庫管理;“線”上,以河道綜合整治、道路建設為依托,提升周邊區域整體品質;“面”上,在全市梳理出來的43個匯水片區基礎上系統化推進,力促從項目達標到片區達標。
全維度布局建設
我市將海綿城市建設與治水、治城深度融合,劃定河道藍線236.84平方公里,159條黑臭水體全面消黑,463個城市內澇點全部消除,超過200平方公里城市建成區品質提升達到海綿城市建設標準,提前一年完成了國家對各地部署的海綿城市建設近期建設目標。目前全市已涌現出一大批海綿城市典范項目,如香蜜公園、萬科云城、大沙河走廊、萬丈坡保障房等,實現了“海綿”功能與景觀休閑功能的高度融合,深受市民喜愛和好評。
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粵港澳大灣區核心城市、國家可持續發展議程創新示范區的重要平臺,深圳正在著力打造“區域卓越、全球領先”的海綿城市,不斷探索可操作、可復制、可推廣的有效模式。展望未來,深圳將在海綿城市建設“先行先試,逐步深化”的探索過程中,一面腳踏實地,一面未雨綢繆,不斷挖掘著未來新的著力點,從政府主導轉向全民自覺,從點線項目轉向片區流域,從單維獨立轉向立體聯通,從碎片技術轉向系統集成,從傳統管理轉向智慧海綿,最終建成高密度超大型海綿城市范本,高質量、高標準完成國家部署的2030年全市建成區80%面積達到海綿城市要求的宏偉目標。(方勝)
專家聲音
深圳在國內最早形成低影響開發方面技術文件
賈海峰
(住建部海綿城市建設技術指導專家委員會專家,清華大學環境學院教授,城市徑流控制與河流修復研究中心主任)
在十多年前,雖然那時候還沒有“海綿城市”這種專門的說法,但深圳市就開始并持續借鑒美國的理念和技術,邀請美國弗吉尼亞大學余嘯雷教授等眾多國際專家交流探討,在城市低影響開發(最初稱“低沖擊開發”)LID的研究和實踐方面開展了大量工作,還在國內最早形成了一些低影響開發方面的技術文件。尤其是2016年正式入選國家第二批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城市后,深圳在海綿城市實踐方面的成績斐然,還專門面向深圳海綿城市建設需求和特點,開展了一系列應用性基礎研究課題,有力支撐了深圳海綿城市全域系統推廣,也為全國其他城市的海綿城市建設提供了寶貴的經驗和模式。
深圳不等不靠勇于探索開創系統治水思路
謝映霞
(住建部海綿城市建設技術指導專家委員會專家,教授級高級工程師,中國城鎮供水排水協會副秘書長)
海綿城市是新的城市建設理念,提出之始,很多城市面臨著不知道怎么建的問題,深圳也不例外。盡管有這樣或那樣的困惑,但深圳市建設海綿城市的腳步始終沒有停過,他們沒有等,沒有看,而是特別努力地去學習、勤思考,上上下下齊動員,進行了多樣化的嘗試,從規劃編制、機制建立、標準導則出臺、工程示范建設等多個緯度進行了有益的探索。
最終,深圳市創出一條系統治水的思路,結合黑臭水體整治,實施全過程控制。從雨污水源頭做起,源頭削減、正本清源、雨污分流、控源截污、內源治理、生態修復、活水保質等,實現水體長制久清,把海綿城市理念融入到老舊小區改造、新區建設、景觀設計等城市建設的方方面面,使海綿城市建設有聲有色,充分體現了深圳作為經濟特區、改革開放先鋒城市的特點和敢為人先、勇于探索的城市品質。(方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