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6月25日上午9點,運輸公司王師傅開著載有19噸生活污泥的卡車從重慶南岸區雞冠石污水處理廠出發了,這次,他的目的地不是水泥廠,而是臨近的華能珞璜電廠。這個上世紀80年代建立的重慶老牌電廠,如今以“珞璜污泥處置中心”的身份做起了城市污泥無害化處置的新生意。這是它在開門營業的第一天接到的第一單。
跨界接單的背后,是一個傳統火電廠的華麗轉身,以轉型翻開綠色發展的新篇章。
污泥變電:“洗白”三步走
沿長江行駛約1個半小時,王師傅將卡車停在了電廠內的珞璜污泥處置中心,車尾對準2號濕污泥倉口。他按下倉門一側的綠色按鈕,地上的污泥倉蓋緩緩打開,用扳手擰開車后斗保險螺絲,19噸黑色污泥奔著倉口傾瀉而去。
火電廠“洗白”城市污泥,究竟如何做?為了更好了解這一過程,記者跟隨珞璜電廠總經理助理、生產部主任吳迅走進了污泥處置中心的“核心”。
“讓污泥在我們這里變為清潔的電,主要分三步,第一步是用圓盤干化機給它‘縮水瘦身’。”吳迅指著廠房內6組高約4米的設備說道。“倒入倉內的濕污泥首先會來到這里,在干化機內實現含水率由80%降至30%,以便更好送入鍋爐摻燒,含水率太高會堵塞原煤倉……”他滔滔不絕地介紹著各種工藝技術。突然,他笑著問我們:“怎么樣?沒有聞見臭味吧?”
這一提醒讓我們忽然反應過來——剛才在倉口撲面而來的臭味不知何時已經聞不到了。
“你看這上面的管道,就是專門用來把運輸儲存污泥過程中的臭氣、廢氣通過負壓抽吸系統直接送入鍋爐處理,還輔助以生物濾池除臭,完全不用擔心味道。”他有些小得意地說。“這里干化污泥的熱源是廠里小汽輪發電機進行能量梯級利用后的余熱,我們的老本行。”他補充說道。
走出廠房,吳迅給我們指了指遠處連通干污泥儲存倉和磨煤機之間的全封閉輸送皮帶,一眼望不到頭。干化后的污泥通過這條皮帶被運輸至磨煤機,與煤一起磨制成粉后送入鍋爐焚燒。這就是第二步——送泥入鍋。
做到了上述兩步,基本可以實現“污泥變電”,但是,距離真正給污泥“洗白”,還差最后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處理“污泥變電”過程中產生的污染物、灰渣、廢水廢氣等。珞璜給出的解決方案是:產生的粉塵及污染物通過電廠固有除塵和脫硫脫硝裝置有效處理,灰渣進行綜合利用,干化機尾氣冷凝產生的高濃度廢氣通過負壓抽吸系統送至鍋爐焚燒,干化產生的廢水由新建的污水處理系統進行處理,干化產生的水蒸氣則可進行冷凝回收再利用。
至此,污泥完成了在珞璜電廠的“洗白”全過程,燃燒后的綠色清潔電力被送至重慶千家萬戶。然而,為了完成這三步,珞璜電廠足足籌劃推進了三年。比攻克技術改造更難的,是轉變思想、找對路子。
老廠跨界:瞄準方向占先機
臨長江、連主城,這一優越的地理位置曾給予了珞璜電廠快速發展壯大的先天動力,讓它成為了距離重慶市中心最近的重要電源支撐點,也走在重慶乃至全國綠色發展的最前列。然而,近年來,隨著這一地理位置帶來的環保風險不斷升級,加之重慶新能源發展和外電入渝“強勢逆襲”,這個我國西南地區裝機容量最大的火電廠面臨著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機。
“當時很多員工都不太理解,說好好一個火電廠為什么要費這么大勁去處置污泥。”珞璜電廠總經理包英捷回憶說。“整個重慶近年來火電機組利用小時數長期處于較低水平,珞璜電廠的利用小時數也是急劇下降,發電量從歷史最高155.6億千瓦時降至73.8億千瓦時。這些都是我們無法回避的現實,壓力非常大。”
轉型、改變,勢在必行。
正當珞璜電廠四處尋找發展之路時,2017年初,重慶水務集團雞冠石干化污泥廠廠長鄒靈松帶著污泥處置的“生意”上門了。作為擁有全市94%污水處理市場的專業水務集團,這一單體量之大不言而喻。
“污泥處置技術一定要環保、穩定、可持續。土地填埋、堆肥、水泥窯協同焚燒這些傳統方式,面臨著土地資源浪費、地下水污染和水泥廠冬季停產等問題,我們想看看能否利用電廠現有的鍋爐系統進行處理。”鄒靈松說道。“我們也作了對比,一方面考慮到珞璜電廠離主城最近,對于污泥短途運輸很有利,另一方面,珞璜電廠機組的脫硫脫硝和超低排放改造做得比較好,能滿足污泥處置全過程無污染物外泄的要求,所以我們就找上門來了。”
一方有市場、有需求,一方有設備、有技術,雙方的見面一拍即合。
“我們當時調研了重慶市污泥、農林生物質和生活垃圾的產量、處置方式和處置能力等情況,判斷出重慶主城區生活污泥處置能力在2020年將出現約每天1000噸的缺口,這也成為了我們接下這一單的重要原因。”包英捷說。
為了更穩妥接單,2017年8月,華能重慶分公司和珞璜電廠主要領導帶隊趕赴浙江、江蘇等地實地調研污泥耦合發電項目,并委托西安熱工院開展項目可行性研究。3個月后,國家能源局、生態環境部聯合下發《關于開展燃煤耦合生物質發電技術試點工作的通知》,燃煤與污泥耦合發電產業的廣闊前景得到“官宣”。至此,“污泥耦合發電大有可為”成為了全廠的共識。珞璜電廠管理層一致認為:不僅要做,更要做好。要讓珞璜電廠成為破解“污泥圍城”難題的技術專家,成為重慶推進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實現火電廠“劣勢”變“優勢”。
電廠運行部員工李邱楠說:“我們當時都覺得,雖然污泥聞著臭,但污泥耦合發電事業是很香的。”
2018年6月26日,國家能源局、生態環境部公布了第一批列入試點的29個燃煤耦合污泥試點項目,珞璜電廠作為重慶唯一一家試點項目單位成功入圍。對此,包英捷認為:“在新一輪轉型發展競爭中,‘瞄準方向、搶占先機’至關重要。”
“十四五”接單:綠色低碳開新局
守護生態環境,扭轉關鍵變量。2019年,華能在長江沿線等地布局科技環保產業,大力推進垃圾、污泥和生物質發電項目投資、建設和運營,讓火電廠的轉型步伐與城市綠色發展同頻共振。這讓被列入國家技改試點的珞璜電廠更加堅定了信心、加快了步伐,最終確定以閑置土地入股模式與重慶水務集團合作開展燃煤耦合污泥發電項目。
2019年8月,項目正式開工。2020年上半年,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影響,珞璜電廠先后建設完成了干污泥輸送及儲存系統、小汽輪發電機組及供熱系統、廢氣送入鍋爐系統、電氣/儀表及其控制系統,為污泥干化項目提供蒸汽和電力,并成功解決了干污泥吸潮難以輸送等問題,實現了污泥的安全可控摻燒。
2020年6月25日,項目一期工程正式投產,日處理濕污泥量可達600噸。據測算,一期工程每年可處置生活污泥近20萬噸,約占重慶生活污泥生成總量的三分之一,增加生物質電量4900萬千瓦時,增加對外供熱17.4萬噸,為電廠帶來綜合千萬元效益的同時,每年可節約標煤1.48萬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4.14萬噸。
這一天,新聞媒體皆以《華能投運我國西南地區首個污泥耦合發電項目》為題對珞璜電廠這一項目進行了報道,新聞中寫道:項目利用火電廠成熟的焚燒發電技術和污染物超低排放技術,實現了城市生活污泥“無害化、減量化、資源化和規模化”處置,不僅能為城市污水處理廠的穩定運行提供有力支持,同時可為重慶市打贏污染防治攻堅戰、共抓長江大保護貢獻華能力量。
截至目前,珞璜污泥處置中心已處置濕污泥超87167噸,鍋爐摻燒干污泥23360多噸。
長期從事生態環境保護研究的西南大學資源環境學院副院長陳宏對此評價道:“珞璜電廠將生活污泥用于發電,產生的灰渣再用于制作生態磚、混泥土添加料等,不僅實現了良性的污泥封閉式處置,更形成了產業鏈共生、資源能源高效利用的循環體系。這是構建循環經濟發展模式、打造‘無廢城市’的一次有益嘗試,也是兼顧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于一體的生動案例。”
眼下,珞璜電廠即將啟動污泥耦合發電項目二期,日處理濕污泥能力直接翻番至1200噸,占到重慶污泥生成總量的三分之二。“做城市污染物的終結者”成為了珞璜電廠“十四五”發展的重要抓手之一。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十四五’時期,要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快壯大綠色環保等產業,構建各具特色、優勢互補、結構合理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增長引擎。這為我們下一步發展指明了方向。我們要以擴大污泥耦合發電項目為契機,加快從單一發電企業向能源綜合服務企業轉型升級。‘十四五’我們不僅要接污泥處置的單子,還要接綜合用能的單子,總而言之,就是要接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于一體的好單!”珞璜電廠黨委書記胡澤榮說道。(彭艷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