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市2020年節能環保支出103億,2021年預算安排45億
時間:2021-02-07
來源:重慶日報
各位代表:
受市人民政府委托,現將重慶市2020年預算執行情況和2021年預算草案的報告提請大會審查,并請各位政協委員提出意見。
一、2020年財政工作情況
2020年,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沖擊,面對國際國內形勢的深刻復雜變化,全市上下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對重慶提出的營造良好政治生態,堅持“兩點”定位、“兩地”“兩高”目標,發揮“三個作用”和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等重要指示要求,全面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持續打好“三大攻堅戰”,深入實施“八項行動計劃”,全力以赴戰疫情、戰復工、戰脫貧、戰洪水,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全市抗疫斗爭取得重大戰略成果,經濟運行逐季恢復、穩定轉好,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勝利在望。全市財政認真貫徹市委決策部署,嚴格落實市五屆人大三次會議預算決議和市人大財經委審查意見要求,堅持依法理財、科學理財、為民理財,穩步推進財政改革發展各項工作,為全市經濟高質量發展與社會和諧穩定提供了有力支撐。
(一)主要財稅政策落實和重點財政工作情況
第一,落實更加積極有為的財政政策,在應對新冠疫情沖擊中發揮保障性作用。面對疫情帶來的財政減收、艱巨繁重的復工復產任務和企業生產經營困難,持續加大財政逆周期調節力度,推動經濟社會秩序穩步恢復。不折不扣落實增值稅、房產稅、城鎮土地使用稅、防疫物資進口關稅等減免政策,執行階段性減免養老保險費、醫療保險費和行政事業性收費等政策,全年預計新增減稅超200億元,新增降費超350億元。兌現擔保費補貼、周轉金降費、貸款貼息、配套費緩繳、促進消費等政策,建立政府采購合同信用融資機制,幫助企業共渡難關,支持復工復產、復市復消,保市場主體、保產業鏈供應鏈穩定。圍繞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一區兩群”協調發展,創新政府投融資模式,做好“資金池”與“項目池”平衡對接,爭取新增政府債券1201億元,比上年增加255億元,籌措市級以上財政資金920億元,支持西部科學城、“兩江四岸”核心區和高速鐵路、高速公路、軌道交通等重大項目建設。優化財稅獎補政策,加大高端研發機構引進、重點實驗室建設,培育大數據、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等戰略性新興產業,推動汽摩、電子等傳統產業轉型升級。
第二,支持打贏三大攻堅戰,在落實重大決策部署中發揮支撐性作用。堅持優先保障、加大投入、強化監管,跑好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最后一公里”。圍繞中央脫貧攻堅專項巡視“回頭看”、國家脫貧攻堅成效考核反饋意見整改落實,安排市級以上扶貧專項資金55億元,支持區縣整合涉農資金103億元,保障扶貧產業發展、貧困群眾就業創業和基本生活,預留政府采購預算資金購買貧困地區農副產品4億元,修訂專項扶貧資金管理辦法,完善扶貧資金監督管理制度體系,推進財政扶貧資金動態監管平臺建設,全面實施扶貧資金績效管理,有力推動了決戰脫貧攻堅圓滿收官。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安排180億元,推進廣陽島片區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示范建設,加快三峽庫區生態修復和千里林帶建設,支持大氣、水、土壤等污染防治,探索建立長江流域川渝跨省橫向生態補償機制,筑牢長江上游重要生態屏障。統籌促發展和防風險關系,采取發行再融資債券、債務展期重組等方式,優化政府債務期限結構,確保償債資金不斷鏈。嚴格落實債務違約風險管理機制,定期排查債務風險,嚴肅查處違規舉債融資行為,堅決遏制隱性債務增量,守住債務風險管控底線。積極應對社保基金收支平衡矛盾,提高征地統籌費標準,采取競爭性存放、委托投資等方式,促進社保基金和職業年金保值增值,確保社保待遇及時足額發放。
第三,保障區縣財政平穩運行,在兜“六保”促“六穩”中發揮基礎性作用。面對疫情沖擊,區縣減收幅度較大,收支矛盾突出,堅持把保區縣財政平穩運行作為做好“六穩”工作、落實“六保”任務的優先項,努力穩住全市經濟社會發展基本盤。爭取抗疫特別國債、特殊轉移支付等中央直達資金409億元,出臺直達資金監督管理辦法,加強資金分配、撥付、使用全流程監管,確保資金直達區縣基層、真正惠企利民。建立區縣預算審核、“三保”評估、專戶調度等風險防控機制,13個重點關注區縣“三保”財力補助增長30%,堅決兜牢區縣“三保”底線。堅持政府過緊日子,區縣參照市級做法,出臺“緊日子”相關舉措,大力壓減非急需、非剛性支出,調整優化支出結構,為保障抗疫、抗洪、脫貧、教育、衛生、環保等重點支出騰出空間。
(二)落實市人大預算決議和服務代表委員情況
2020年,全市財政嚴格執行《預算法》《預算法實施條例》《重慶市預算審查監督條例》各項規定,依法接受市人大監督,主動服務代表委員履職,及時辦理相關提案建議,不斷提升服務代表委員工作的制度化規范化水平。
一是嚴格落實市人大預算決議。按照市五屆人大三次會議決議的要求,認真執行各項財政收支預算,落實財稅改革各項任務。出臺市級支出項目預算標準管理辦法,完善支出標準體系。完成績效管理基礎制度建設,推動績效管理擴面提質,對29個項目績效實施重點評價,資金規模約360億元,較上年增長60%以上。出臺應急救援、交通運輸、教育等領域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劃分改革方案。完成市級部門所屬企業集中統一監管改革,加快推進機關事業單位內控制度建設、政府采購制度改革。靈活運用線上、線下監督平臺,加強事前、事中、事后全過程監督,做好重大財稅政策落實、財政業務管理、會計信息質量檢查等監督工作,進一步嚴肅財經紀律,提高財會監督質量。
二是完善服務代表委員機制。制定《重慶市財政局服務市人大代表政協委員暫行措施》,邀請代表委員參加預算評審、績效評價、監督檢查,完善常態化服務代表委員機制。定期通過《重慶財政》《財政工作信息》,向代表委員報送財政落實重大決策部署、預算收支執行、建議提案辦理等工作情況,內容涉及疫情防控、復工復產、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三大攻堅戰”等重點熱點難點問題及推動情況,便于代表委員常態化了解、監督財政工作。
三是抓好代表建議、政協提案辦理。財政部門高度重視代表委員們提出的寶貴建議和提案,把加強溝通聯系作為辦理建議提案的必要環節,通過電話、信函、座談、調研等方式,與代表委員“一對一”談問題,推動各項建議和提案的辦理。2020年,市財政局辦理建議、提案共641件(其中,主辦57件、協辦584件),推動解決了一批代表委員和群眾們普遍關心的脫貧攻堅、減稅降費、援企穩崗等方面的問題。
二、2020年預算執行情況
(一)一般公共預算執行情況
1.全市一般公共預算
2020年全市一般公共預算收支執行表
——全市一般公共預算收入2095億元,下降1.9%。其中,稅收收入1431億元,下降7.2%(扣除新增減稅因素后,全市稅收增長3.6%);非稅收入664億元,增長11.9%。加上中央補助2165億元、地方政府債務收入450億元,以及動用預算穩定調節基金、上年結轉、調入資金等1175億元后,收入總計5885億元。
——全市一般公共預算支出4894億元,增長1%。加上上解中央49億元、地方政府債務還本支出293億元,以及安排預算穩定調節基金和結轉下年等649億元后,支出總計5885億元。
2.市級一般公共預算
2020年市級一般公共預算收支執行表
——市級一般公共預算收入723億元,下降6.3%,完成預算的103%。其中,稅收收入471億元,下降9%;非稅收入252億元,下降0.8%。加上中央補助2165億元、地方政府債務收入450億元,以及區縣上解、動用預算穩定調節基金、上年結轉、調入資金等671億元后,收入總計4009億元。
——市級一般公共預算支出1440億元,增長5.9%,完成預算的95%。加上補助區縣1735億元、地方政府債務轉貸支出346億元、地方政府債務還本支出90億元,以及上解中央、安排預算穩定調節基金、結轉下年等398億元后,支出總計4009億元。
(1)市級主要支出項目執行情況
——一般公共服務方面支出合計61億元。其中,市級支出61億元,下降19.3%,完成預算的95%。主要用于:保障黨政機關、人大、政協和民主黨派、群團組織正常運轉及履行職能,促進監察監督能力建設。
——公共安全方面支出合計114億元。其中,市級支出101億元,下降6.9%,完成預算的94%;補助區縣13億元。主要用于:保障公安、檢察、法院、司法等單位依法履職,保障政法部門執法辦案、應急處置、基礎裝備、信息化建設,支持區縣間法檢單位支出保障水平均衡化,推動司法救助體系和公共法律服務平臺建設,維護公共安全和社會公平正義。
——教育方面支出合計230億元。其中,市級支出122億元,增長1.3%,完成預算的93%;補助區縣108億元。主要用于:及時足額保障學前教育、義務教育、高中教育、職業教育、高等教育等各階段生均公用經費和學生資助,支持各級各類學校改善辦學條件。支持公辦幼兒園建設,公辦園在園幼兒占比達到50%,義務教育城鎮“大班額”基本消除,支持做好新高考綜合改革基礎條件保障,加大職業教育“雙高”建設補助力度,推動高等學校“雙一流”建設,落實教師工資待遇,推進鄉村教師周轉房建設,改善鄉村教師住宿條件。
——科學技術方面支出合計32億元。其中,市級支出22億元,下降27.2%,完成預算的93%;補助區縣10億元。主要用于:支持西部科學城、國家人工智能創新試驗區、環大學創新生態圈建設,兌現科技創新券、研發獎補、院所績效激勵等政策,支持創新主體培育、科技平臺建設和改善創新生態環境。圍繞人工智能、集成電路、新材料、大健康等領域“卡脖子”技術,推動一批重點研發項目和重大主題專項。培育青年科技人才和高層次科技人才團隊,提高基礎科學和前沿技術研究經費的占比。聯合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設立2億元區域創新發展基金。
——文化旅游體育與傳媒方面支出合計22億元。其中,市級支出15億元,增長3.9%,完成預算的91%;補助區縣7億元。主要用于:保障全市圖書館、文化館、美術館、鄉鎮文化站、社區(街道)文化中心及博物館、紀念館、體育場館免費或低收費開放,支持實施惠民電影、戲曲進鄉村、“書香重慶”全民閱讀等文化惠民工程,推動文藝院團改革發展,支持重點文物、革命遺址和傳統文化遺產保護、修繕和利用。實施文旅企業貸款貼息、電影紓困解難政策,支持文旅企業復工復產。開展“曬旅游精品·曬文創產品”活動,大力發展線上數字文旅消費,持續培育文化旅游消費新亮點。
——社會保障和就業方面支出合計689億元。其中,市級支出561億元,增長10%,完成預算的98%;補助區縣128億元。主要用于:落實各類就業創業補貼,支持高校畢業生、農民工、退役軍人等重點群體就業。推進居家和社區養老服務全覆蓋,按5%增幅上調企業職工養老保險金,將城鄉居民基礎養老金人均每月提高10元。將城鄉低保標準提高到每月620元、496元,將城鄉特困人員保障標準提高到每月806元,將集中供養和散居孤兒保障標準分別提高到每月1456元、1256元。發放價格臨時補貼6.7億元,月均惠及130萬困難群眾。提高重點優撫對象撫恤和生活優待補助標準,落實部分退役士兵社會保險接續政策。支持殘疾人、紅十字等福利、慈善事業發展。
——衛生健康方面支出合計249億元。其中,市級支出50億元,增長31.2%,完成預算的83%;補助區縣199億元。主要用于:全力支持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對576名確診患者免費救治,對230萬人次核酸檢測給予補助,落實1.7萬名一線醫務人員待遇政策,開辟政府采購應急綠色通道,全力保障醫用口罩、醫用防護服、呼吸機等防疫物資供應,推動發熱門診改造和應急醫院建設。深化公立醫院綜合改革,推動醫共體“三通”建設試點覆蓋25個區縣。深化醫療保障制度改革,提標城鄉居民醫保補助到每人每年550元,推進西南片區門診醫保直接結算,方便群眾就醫報銷。實施重大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加強艾滋病、結核病等疾病預防控制。保障健康中國重慶行動方案實施,不斷完善健康服務體系。
——節能環保方面支出合計103億元。其中,市級支出46億元,增長16.7%,完成預算的98%;補助區縣57億元。主要用于:支持打贏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持續削減大氣污染物排放,開展重點流域水污染防治和飲用水源地保護,穩步推進土壤污染地塊治理修復試點與示范。支持推進農村環境綜合整治,補助290個行政村生活污水垃圾集中處理。支持節能減排,化解煤炭過剩產能,引導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支持可再生能源發展,加快綠色產業發展。支持退耕還林、石漠化治理。支持生態環境監管能力建設,推動環境檢測、科研分析、應急處置及環保信息化等項目。認繳出資10億元參與設立國家綠色發展基金,推動金融和社會資金增加污染防治和生態修復投入。
——城鄉社區方面支出合計128億元。其中,市級支出121億元,下降18.8%,完成預算的80%;補助區縣7億元。主要用于:保障國土空間總體規劃、“兩江四岸”城市提升等專項規劃編制。推動市級重點項目建設,支持城市道路、橋梁、隧道、山城步道建設,完善主城區次支路網、人行過街設施、公共停車場,打通未貫通道路,改善路網結構和交通微循環。深入開展特色小城鎮環境綜合整治,助推中國傳統村落保護發展市級示范點建設和人居環境改善示范建設。
——農林水方面支出合計314億元。其中,市級支出47億元,增長36.2%,完成預算的97%;補助區縣267億元。主要用于:支持11個區縣開展鄉村振興試驗示范,集中打造國家級優勢特色產業集群和現代農業產業園,推動建設高標準農田165萬畝、新增高效節水灌溉面積50萬畝、修復災毀農田27萬畝。穩步推進政策性農業信貸擔保體系建設,出臺市級優勢特色農產品保險以獎代補政策,推動農業保險高質量發展。加快渝西水資源配置工程等一批大中型水庫建設,加強對災后水利薄弱環節建設項目支持力度,加大對智慧河長平臺建設的支持,做好長江干支流綜合治理、防洪及水旱災害防御工作。支持推進國土綠化提升行動,推進縉云山生態環境整治。開展林長制工作,推進林業“三變”改革,探索“林票”制度實現路徑。
——交通運輸方面支出合計221億元。其中,市級支出151億元,增長15.3%,完成預算的100%;補助區縣70億元。主要用于:保障市級重點交通項目和行業履職能力建設,補助“四好農村路”、區縣公路、水路、民航建設與維護,推進市級重點交通項目前期工作。支持中歐班列(渝新歐)、西部陸海新通道、長江水運等重要通道運行,助推打造國際物流樞紐。
——產業發展方面支出合計61億元(資源勘探工業信息、商業服務業、金融、糧油物資儲備四個科目之和)。其中,市級支出33億元,下降7.1%,完成預算的94%;補助區縣28億元。主要用于:支持智能制造,舉辦線上智博會,實施1201個智能化改造項目。支持舉辦中新金融峰會和國際創投大會,深化金融對外開放。培育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推動集成電路、5G、工業互聯網、生物醫藥等重點行業發展。支持中小微企業降低融資成本,引導金融機構發放低利率創業擔保貸款87.8億元,同比增長90%。給予中小外貿企業貸款貼息,發放消費券,促進消費市場恢復。支持糧庫建設,優化糧食儲備品種結構,全面保障抗疫防護物資、糧油、成品油、電煤、食鹽、豬肉、糖等政策性物資儲備,穩定市場供需。
——自然資源海洋氣象等方面支出合計37億元。其中,市級支出22億元,增長69.7%,完成預算的91%;補助區縣15億元。主要用于:開展國土空間生態修復,支持土地資源利用與保護,開展耕地占補平衡與保護、農村土地整治。支持開展地質礦產資源調查和礦產資源利用與保護。
——住房保障方面支出合計119億元。其中,市級支出48億元,增長86.2%,完成預算的93%;補助區縣71億元。主要用于:支持農村危房改造、農村舊房整治,開展城市老舊小區改造提升試點,完善保障性安居工程配套基礎設施。推進公租房配套建設掃尾工作,落實租賃補貼政策,保障低收入住房困難群體實現住有所居。支持住房租賃企業籌集房源、盤活閑置資產、規范化發展,保障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
——災害防治及應急管理方面支出合計30億元。其中,市級支出10億元,增長59.4%,完成預算的100%;補助區縣20億元。主要用于:支持應急救援支撐體系建設、地質災害防治體系建設,加強重大安全隱患治理,提高安全監管能力。保障洪水、干旱、地質災害等自然災害應急救援和人民群眾生活補助,加強抗洪救災物資供應,支持區縣統籌推進應急處置、轉移避險、搶險救援,加強監測預警、隱患排查、災后重建等工作。
(2)市對區縣轉移支付預算執行情況
2020年,市對區縣轉移支付共計1735億元,占區縣一般公共預算支出的50%,其中:財力性轉移支付729億元,共同財政事權轉移支付628億元,專項轉移支付378億元。具體來看,主要是:安排435億元用于補助教育、醫療衛生、社會保障等領域;安排324億元用于補助農田水利、脫貧攻堅、生態保護等領域;安排247億元用于補助交通運輸、住房保障、產業發展等領域;安排729億元財力性轉移支付用于區域間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等方面。
2020年初,市級預算穩定調節基金余額為286億元。年度執行中,動用242億元用于平衡預算缺口,并按照相關規定,通過統籌結轉結余、零結轉收回、基金調入等方式補充預算穩定調節基金259億元。2021年初,動用174億元用于平衡預算缺口,預算穩定調節基金余額為129億元。
2020年市級預算安排預備費21億元,動用9.3億元,主要用于疫情防控、物資儲備、臨時價格補貼等;剩余11.7億元按規定全部安排預算穩定調節基金。
(二)政府性基金預算執行情況
1.全市政府性基金預算
2020年全市政府性基金預算收支執行表
——全市政府性基金預算收入2458億元,增長9.3%,其中:全市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收入2202億元,增長17.1%。加上中央補助250億元、地方政府債務收入1262億元、調入資金9億元,以及上年結轉494億元后,收入總計4473億元。
——全市政府性基金預算支出3134億元,增長29.5%。加上地方政府債務還本支出221億元,以及調出資金和結轉下年等1118億元后,支出總計4473億元。
2.市級政府性基金預算
2020年市級政府性基金預算收支執行表
——市級政府性基金收入1153億元,增長2.7%,完成預算的111%,其中:市級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收入1022億元,增長14.1%。加上中央補助250億元、地方政府債務收入1262億元,以及上年結轉、調入資金和區縣上解等385億元后,收入總計3050億元。
——市級政府性基金預算支出689億元,下降7%,完成預算的80%。加上補助區縣984億元、地方政府債務轉貸支出905億元、地方政府債務還本支出53億元,以及結轉下年和調出資金等419億元后,支出總計3050億元。
從項目看,市級政府性基金主要用于:
——土地成本支出238億元,用于土地收儲、拆遷補償和整治投入。
——城市基礎設施建設項目支出223億元,用于支持軌道交通環線、四號線、五號線、九號線和十號線等城市軌道建設,加快重慶西站市政配套道路、曾家巖嘉陵江大橋、數據谷北立交、渝黔復線連接道等項目建設,支持茶惠大道、大學城復線項目新開工,保障公租房建設債務償還。
——交通基礎設施建設項目支出227億元,加快渝湘高鐵、渝昆高鐵、重慶東站建設,推進鄭萬高鐵、渝萬高鐵、涪懷二線鐵路項目,構建“米”字型高鐵網絡。推動奉建、大內、渝遂擴能等高速公路建設,支持城開高速、奉巫高速、渝湘高速擴能,增加高速公路出省通道。支持建成巫山機場、武隆機場,啟動江北機場T3B航站樓和第四跑道建設。
(三)國有資本經營預算執行情況
1.全市國有資本經營預算
2020年全市國有資本經營預算收支執行表
——全市國有資本經營預算收入99億元,下降25.2%。加上上年結轉4億元后,收入總計103億元。
——全市國有資本經營預算支出52億元,增長13.3%。加上調出資金45億元、結轉下年6億元后,支出總計103億元。
2.市級國有資本經營預算
2020年市級國有資本經營預算收支執行表
——市級國有資本經營預算收入40億元,下降36.9%,完成預算的99%,主要是市屬重點企業上繳利潤和國有企業產權轉讓收入。加上上年結轉1億元后,收入總計41億元。
——市級國有資本經營預算支出29億元,增長45.9%,完成預算的93%。加上調出資金10億元、結轉下年2億元后,支出總計41億元。主要用于國有經濟產業結構調整和國企改革解決歷史遺留問題等。
(四)社會保險基金預算執行情況
2020年全市社會保險基金預算收支執行表
——全市社會保險基金預算收入1929億元,下降1.3%。從資金來源看,財政補助681億元,占比為35.3%。其中:基本養老保險基金收入1310億元,基本醫療保險基金收入589億元,失業保險基金收入18億元,工傷保險基金收入12億元。加上動用上年結余5億元,收入總計1934億元。
——全市社會保險基金預算支出1934億元,增長6%。其中:基本養老保險基金支出1356億元,基本醫療保險基金支出510億元,失業保險基金支出47億元,工傷保險基金支出21億元。歷年滾存結余1798億元。
(五)重點報告事項
1.中央直達資金使用情況
2020年,全市爭取中央新增直達資金409億元,其中,特殊轉移支付146億元,主要用于支持區縣兜牢“三保”底線,做好“六穩”工作、落實“六保”任務;抗疫特別國債171億元,主要用于抗疫相關支出、公共衛生和物資儲備基礎設施建設,解決基層特殊困難;正常轉移支付80億元,主要用于支持基層運轉、教育、社保等政策性增支;地方政府一般債券12億元,主要用于脫貧攻堅、易地扶貧搬遷和疫情防控等。
2.地方政府債務限額及余額情況
2020年,經國務院批準,財政部核定我市政府債務限額7542億元,其中:一般債務限額3086億元,專項債務限額4456億元。年末全市政府債務余額為6799億元,在核定限額之內,按類型分,一般債務余額2679億元,專項債務余額4120億元;按級次分,市級債務余額2086億元,區縣級債務余額4713億元;按財政部政府債務風險評估辦法計算,我市2020年底政府債務率為85%,低于警戒線,風險總體可控。
2020年,全市發行政府債券1696億元,其中:新增債券1201億元,再融資債券495億元。新增債券主要用于:安排544億元用于市政和產業園區建設;安排276億元用于鐵路、軌道等交通基礎設施;安排114億元用于保障性住房,安排196億元用于教科文衛等社會事業,安排71億元用于生態環保、農林水利等。
2020年,全市政府債務還本付息支出722億元。其中:市級政府債務還本付息支出210億元;區縣政府債務還本付息支出512億元。
各位代表,2020年是“十三五”收官之年,全市財政運行總體平穩,財政改革發展各項工作取得積極進展,有力地推動了經濟持續健康發展與社會和諧穩定。這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科學指引的結果,是認真貫徹中央和市委重大決策部署的結果,是市人大、市政協以及代表委員們監督指導的結果。回顧“十三五”,面對嚴峻復雜的國際形勢、艱巨繁重的改革發展任務,在市委的堅強領導下,全市財政主動作為、迎難而上,大力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充分發揮財政職能作用,為全市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
——五年來,減稅降費政策效應充分發揮。通過制度性安排與階段性政策協同、普惠性減稅與結構性減稅并舉,不折不扣落實全面推開“營改增”、深化增值稅改革、個人所得稅改革、小微企業普惠性減稅、降低社保費率等系列政策,“十三五”期間全市累計減稅降費規模超1800億元,以短期財政收入的“減”換長期發展勢能的“增”,有效減輕企業負擔、激發市場活力、提升居民消費能力。
——五年來,重大決策部署得到有力保障。圍繞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一區兩群”協調發展,深入實施“三大攻堅戰”、“八項行動計劃”,完善“資金池”與“項目池”對接機制,統籌一般公共預算、政府性基金和政府債券,加強“資源、資產、資金”管理,2016年以來,籌集市級以上資金約2700億元,保障了高速鐵路、軌道交通、重大水利等基礎設施建設,支撐了生態環保、脫貧攻堅等重大決策部署落實。
——五年來,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有效提升。堅持一般公共預算的80%左右用于民生,辦好普惠性、基礎性、兜底性民生實事。學前教育普惠率達到88.3%,基本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參保率穩定在95%以上,城鄉低保、特困、孤兒等困難群體救助標準逐年提高,居家和社區養老服務能力逐步提高,城鄉區域間基本公共服務水平更趨均衡。
——五年來,政府債券發行管理成效顯著。堅決貫徹落實中央決策部署,規范政府舉債融資渠道,創新政府舉債融資機制,健全政府債券發行管理制度,穩步推進政府債券發行、使用、監管和公開等各項工作,全市累計發行政府債券7668億元,期限結構不斷優化,債務利率明顯降低,有力保障了國家和市級重大項目資金需求,緩釋了到期政府債務還本壓力。
——五年來,現代財政制度的框架基本建立。財稅體制改革縱深推進,預算管理更加科學規范,零基預算、零結轉、公開評審等制度持續深化,績效管理改革、政府會計制度改革全面實施。財政事權與支出責任劃分、轉移支付改革、稅制改革、部分國有資本劃轉充實社保基金有序推進。市級部門所屬企業集中統一監管、流域生態補償等改革有效落實,財政治理效能不斷提升。
同時,我們也清醒地認識到,當前財經形勢依然嚴峻復雜,財政工作還面臨一些問題和挑戰:一是受新冠疫情、經濟下行和產業結構調整等因素的影響,我市財政收入面臨較大不確定性,預計“十四五”期間,稅收收入增速將呈中低速增長態勢,新增可用財力有限。二是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一區兩群”協調發展,支持廣陽島、科學城、“兩江四岸”核心區和高鐵、高速、軌道等重大項目建設,落實人員待遇、教育、衛生、社保等民生增支政策,都需要加大財政投入,財政收支矛盾更突出、平衡壓力更大。三是“十四五”期間,一些區縣將進入償債高峰期,政府債務還本付息負擔重,舉債空間收緊,加之土地收入下降、償債來源減少,債務風險不容忽視。同時,一些區縣支出結構不合理,“三保”運行存在潛在風險。隨著人口老齡化加劇,社保基金減收增支壓力加大,失業、工傷保險結余幾乎耗盡,醫療保險結余低于要求。四是一些部門資金閑置低效等現象時有發生,過“緊日子”的氛圍還不夠濃,部分項目支出績效不高,績效理念尚未牢固樹立,與建立現代財政制度、財政治理能力現代化的要求還有差距。
三、2021年工作安排
2021年是實施“十四五”規劃、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的第一年,做好財政經濟工作意義重大。當前,疫情變化和外部環境存在不確定性,但是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改變,預計今年財政收入將呈恢復性增長態勢。全市財政將認真貫徹中央和市委決策部署,落實市人大決議,科學研判財政形勢,合理編制財政預算,系統謀劃財政工作,積極推動經濟持續健康發展與社會和諧穩定,努力開創財政改革發展新局面。
(一)2021年預算編制的指導思想
2021年預算編制和財政工作,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對重慶提出的營造良好政治生態,堅持“兩點”定位、“兩地”“兩高”目標,發揮“三個作用”和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等重要指示要求,準確把握新發展階段,深入踐行新發展理念,積極融入新發展格局,切實擔當新發展使命,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改革創新為根本動力,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為根本目的,鞏固拓展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成果,統籌發展和安全,扎實做好“六穩”工作、全面落實“六保”任務。積極的財政政策要提質增效、更可持續;加強財政資源統籌,保持適度支出強度,加大優化支出結構力度,增強重大戰略任務財力保障;堅持艱苦奮斗、勤儉節約、精打細算,全面落實黨政機關要堅持過緊日子的要求;加快建立現代財稅體制,強化預算約束和績效管理;加強地方政府債務管理,抓實化解地方隱性債務風險工作,確保“十四五”開好局、起好步,以優異成績慶祝建黨100周年。
(二)2021年重點工作
一是抓好“開源”,多渠道籌集財政資金。落實減稅降費政策,降低企業生產經營成本,激發市場主體活力,扶持大數據智能化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培育稅源新增長點。統籌土地供應規模、結構和時序,加快重點區域優質地塊出讓,增加土地出讓凈收益。通過加大公租房商業門面、軌道交通上蓋物業、國有企業股權等優質資產和資源的盤活力度,從存量政府資產中挖掘潛力,為持續發展爭取財力空間。圍繞新一輪西部大開發、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等重大戰略,用好地方政府債券,積極爭取中央財力性轉移支付和各類專項轉移支付。
二是抓好“節流”,堅持政府過緊日子。加快推動“緊日子”的精準化、制度化,通過對支出標準的審核,對不合理支出予以精準壓減。下更大力氣優化支出結構,嚴把緊預算支出關口,深挖節支潛力。完善績效評價結果與預算安排掛鉤機制,提高資金使用效益。繼續深化政府投融資改革,充分發揮重發、重鐵等公司投融資作用,用好政策性貸款等金融資源,綜合運用TOD、PPP等多種模式,吸引社會資本和市場主體增加投入。
三是抓好“保重”,穩投資兜底線。堅持把“保工資、保運轉、保基本民生”擺在優先位置,加大對困難區縣轉移支付力度,及時兌現養老、困難群眾救助等提標政策。支持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一區兩群”協調發展,做好“資金池”與“項目池”對接平衡,保障“兩江四岸”核心區、廣陽島綠色示范、西部科學城和高速鐵路、城市軌道、高速公路等重大項目建設。
四是抓好“增效”,持續深化財政管理改革。深入推進預算績效管理,健全完善績效指標和標準體系。全面推進預算管理一體化改革,規范和統一預算管理業務流程、管理要素、控制規則,以信息化推進財政治理現代化。完善支出標準體系,建立標準應用和調整機制。穩步推進生態環境、公共文化、自然資源、應急救援等領域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劃分改革。繼續深化政府采購制度、行政事業性國有資產管理改革。
五是抓好“風控”,守住財政風險底線。持續優化政府債務期限結構,做好債務風險評估及預警工作,定期開展債務違約風險排查,強化違規舉債追責問責,指導區縣規范開展債務展期重組,確保到期債務足額償還。健全完善工資專戶制度,堅決兜牢“三保”底線,督促區縣優化支出結構,騰退資金重點保障人員待遇、教育、衛生、社保等民生領域支出。加強與全國社保基金合作,委托養老保險基金投資運營,研究出臺社會保障費管理政策,繼續推進劃轉部分國有資本充實社保基金工作,增強社保基金可持續性。加強財政監督,嚴肅財經紀律,推進機關事業單位內控制度建設。
(三)2021年主要支出政策
1.支持科技自立自強,推動創新發展和產業升級。堅持把科技作為財政支出重點領域,加大科技創新人才、平臺、環境等領域的投入,加大科技金融支持力度,加快推動西部科學城建設,支持兩江協同創新區發展,推動高新區、經開區和各類產業園區創新轉型。運用科技研發補助、股權投資獎勵、科研貸等手段,支持中新數據通道、5G、工業互聯網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大力扶持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戰新產業加快發展,支持構建“芯屏器核網”全產業鏈、集聚“云聯數算用”全要素群、塑造“住業游樂購”全場景集,加快現代服務業做大做強,推動產業鏈供應鏈優化升級。
2.落實重大發展戰略,推動城鄉區域協調發展。加快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深化川渝財政合作,創新政府投融資模式,支持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產業發展協同協作、生態環保聯建聯治、改革開放共促共進、城鄉建設走深走實、公共服務共建共享,打造有實力、有特色的雙城經濟圈。落實差異化財稅扶持政策,支持構建“一區兩群”協調發展格局,著力提升主城都市區發展能級和綜合競爭力,梯次推動主城新區和中心城區功能互補和同城化發展,扎實推進渝東北三峽庫區城鎮群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渝東南武陵山區城鎮群文旅融合發展,加快形成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區域經濟布局。
3.完善財政支農政策,支持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大“三農”財政投入,轉變財政支農方式,加強預算績效管理,用好財政貼息、先建后補、以獎代補以及股權化改革等政策工具,引導和撬動社會和金融資本,支持發展現代山地特色高效農業,加快美麗鄉村、高標準農田、村級小型公益設施、人居環境整治等項目建設。落實“四個不摘”的要求,保持財政主要支持政策和資金規模總體穩定,支持脫貧區縣鄉村產業提檔升級,促進脫貧人口穩定就業,強化易地搬遷后續扶持,實現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
4.優化財政資源配置,保障重大基礎設施建設。加大一般公共預算、政府性基金和政府債券統籌力度,盤活“資源、資產、資金”,拓寬投融資渠道,用好用足項目資本金政策,支持構建“米”字型高鐵網、航空樞紐網、航運網、“850+”城市軌道交通網、高速公路網、城市路網以及能源、水利網。合理劃分政府與市場邊界、市與區縣支出責任,發揮財政資金撬動作用,推進“兩江四岸”治理提升,支持“四山”保護提升,加快長嘉匯大景區、長江文化藝術灣區、長江音樂廳、美術公園等重大項目建設。
5.落實綠色發展理念,推動生態環境持續改善。盤活土地資源,拓展籌資渠道,支持廣陽島片區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示范建設,加快廣陽島生態修復二期、廣陽灣生態修復,打造“長江風景眼·重慶生態島”。保持投入強度,繼續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支持大氣污染綜合治理、三峽庫區水污染聯合防治、土壤污染風險管控和修復,深入推進農業農村污染治理。加大財政投入力度,支持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推動“兩岸青山·千里林帶”工程,筑牢長江上游重要生態屏障。
6.支持保障和改善民生,穩步提高基本公共服務水平。堅持盡力而為、量力而行,加強基本民生保障。落實就業優先政策,統籌用好就業創業獎補政策,加大對重點群體就業的幫扶,推動穩住就業基本盤。按照“兩個只增不減”的要求,持續加大財政教育投入,支持改善各階段辦學條件,落實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政策。強化公共衛生財政保障體制機制,落實新冠肺炎疫苗接種政策,推動建設公共衛生重大疫情防控救治體系和應急物資保障體系。兌現養老、醫療、困難群體救助等各項人員提標政策,穩步提高社會保障水平。支持農村危舊房、城市老舊小區改造,繼續開展住房租賃市場發展試點。
上述支出政策中,涉及預算草案批準前必須安排的人員、基本運轉等支出,按照《預算法》第五十四條規定,已作相應安排。
四、2021年預算草案
(一)一般公共預算草案
1.全市一般公共預算
2021年全市一般公共預算收支平衡情況表
——全市一般公共預算收入預計2200億元,增長5%,其中,稅收收入預計1517億元,增長6%。全市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加上中央提前下達轉移支付、地方政府債務收入、動用預算穩定調節基金、調入資金等3291億元后,收入總計5491億元。
——全市一般公共預算支出安排4767億元,加上上解中央及地方政府債務還本支出724億元后,支出總計5491億元。
2.市級一般公共預算
2021年市級一般公共預算收支平衡情況表
——市級一般公共預算收入預計760億元,增長5%,其中:稅收收入預計500億元,增長6%;非稅收入260億元,增長3%。加上中央提前下達轉移支付、動用預算穩定調節基金、調入資金、區縣上解、地方政府債務收入等2759億元后,收入總計3519億元。
——市級一般公共預算支出安排1571億元,加上市對區縣轉移支付、上解中央、地方政府債務還本支出、地方政府債務轉貸支出等1948億元后,支出總計3519億元。
3.市級主要支出項目預算安排。
——一般公共服務支出安排130億元。
——公共安全支出安排102億元,補助區縣9億元。
——教育支出安排127億元,補助區縣94億元。
——科學技術支出安排26億元,補助區縣4億元。
——文化旅游體育與傳媒支出安排16億元,補助區縣2億元。
——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安排505億元,補助區縣103億元。
——衛生健康支出安排187億元,補助區縣51億元。
——節能環保支出安排45億元,補助區縣30億元。
——城鄉社區支出安排106億元,補助區縣4億元。
——農林水支出安排23億元,補助區縣189億元。
——交通運輸支出安排140億元,補助區縣14億元。
——產業發展等支出安排37億元,補助區縣19億元。
——自然資源海洋氣象等支出安排21億元,補助區縣9億元。
——住房保障支出安排46億元,補助區縣33億元。
——災害防治及應急管理支出安排7億元,補助區縣4億元。
——預備費安排25億元。
——債務付息、債務發行費等其他支出安排24億元。
(二)政府性基金預算草案
1.全市政府性基金預算
2021年全市政府性基金預算收支平衡情況表
——全市政府性基金預算收入預計2020億元,其中:全市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收入1800億元。加上中央提前下達轉移支付、地方政府債務收入和上年結轉等1036億元后,收入總計3056億元。
——全市政府性基金預算支出安排2092億元,加上調出資金及地方政府債務還本支出964億元后,支出總計3056億元。
2.市級政府性基金預算
2021年市級政府性基金預算收支平衡情況表
——市級政府性基金預算收入預計1028億元,其中:市級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收入870億元。加上中央提前下達轉移支付、地方政府債務收入和上年結轉等819億元后,收入總計1847億元。
——市級政府性基金預算支出安排633億元,加上市對區縣轉移支付、調出資金、地方政府債務轉貸支出、地方政府債務還本支出等1214億元后,支出總計1847億元。
(三)國有資本經營預算草案
1.全市國有資本經營預算
2021年全市國有資本經營預算收支平衡情況表
——全市國有資本經營預算收入預計84億元,加上上年結轉6億元后,收入總計90億元。
——全市國有資本經營預算支出安排41億元,加上調出資金49億元后,支出總計90億元。
2.市級國有資本經營預算
2021年市級國有資本經營預算收支平衡情況表
——市級國有資本經營預算收入預計24億元,加上上年結轉2億元后,收入總計26億元。
——市級國有資本經營預算支出安排14億元,加上調出資金12億元后,支出總計26億元。
(四)社會保險基金預算草案
2021年全市社會保險基金預算收支執行表
——全市社會保險基金預算收入預計2240億元。其中:基本養老保險基金收入1540億元,基本醫療保險基金收入652億元,失業保險基金收入25億元,工傷保險基金收入23億元。
——全市社會保險基金預算支出安排2063億元。其中:基本養老保險基金支出1460億元,基本醫療保險基金支出557億元,失業保險基金支出25億元,工傷保險基金支出21億元。加上本年收支結余177億元后,支出總計2240億元。
各位代表!做好2021年的財政工作,責任重大,任務艱巨,使命光榮!全市財政將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總書記對重慶的重要指示要求,在市委的堅強領導下,主動接受市人大的監督,認真聽取市政協的意見建議,以更加積極的態度、更加務實的作風、更加有為的擔當,扎扎實實做好財政各項工作,為譜寫“十四五”重慶高質量發展新篇章、開啟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征程而不懈奮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