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國輝
在山水林田湖草組成的生命共同體中,水是最重要的因子和要素,是生態、生產、生活的命脈。推進河流湖泊的修復與保護,實現水生態文明,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和關鍵環節。當前,我國河流湖泊治理與保護還有待加強。
一是水生態監測體系建設相對滯后。從我國各地環境、水利部門的情況看,雖然在水文、水環境要素等方面已經開展了常規監測,部分省份也開始了水生態試點監測,但水生生物監測與調查以及生物生存環境評價,諸多項目還是研究性的,沒有形成常規的水生態監測站網和評價標準,水生態監測體系很不完善,還沒有建立全面、統一的江河湖(庫)水生態系統評估體系,配套的水生生物監測標準和方法也不完善,《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中未對水生態或水生生物指標做出規定或建議。生物監測能力基礎薄弱、專業人員匱乏。河流及河岸帶類型多樣,給河流生態評估帶來一定困難,生物多樣性監測背景點位的選擇、河岸帶評估方法的建立、底棲生物多樣性評價方法的優化等,是需要重點研究解決的技術難題。
二是水環境質量持續改善的壓力較大。長江流域部分地表水斷面水質達不到功能目標要求,京杭運河等水系局部存在污染,太湖藍藻持續呈現暴發態勢,酸雨污染十分嚴重,一些深層次的污染成因分析和技術攻關有待加強。
三是區域污染防治協作機制有待進一步深化。在涉及跨區域、跨流域、跨部門的污染防治問題處理上,區域間協商合作的機制還有待建立完善。比如,滬蘇浙三省市近岸海域四類和劣四類海水占比達56.7%,有數據顯示長江是近岸海域污染物的重要來源,急需在更寬的范圍開展近岸海域污染協同治理。
有鑒于此,要持續深化美麗河湖行動,著力推進水體由水質改善為主逐步轉向水質改善和水生態健康保護并重,也就要成為“十四五”水生態文明建設的基本目標,惟有如此,才能真正實現水由“凈”到“美”。
加快建設江河湖(庫)水生態監測體系。在全國選取合理的地點進行布點并開展監測試點、探索監測內容和方法,選擇部分典型河流開展水生態監測試點工作,將浮游動物、底棲動物、魚類、生物綜合毒性等參數納入監測范圍,同時對布點、采樣、監測、分析和評價等環節,探索相應的監測方法和實施規范,為開展水生態環境監測與應用提供示范經驗。在監測試點的基礎上,加快制定適應長江流域的水生態監測技術標準,明確各地水生生物監測與調查和生物生存環境評價的規范、指標體系、評價方法,建立覆蓋方案制定、布點采樣、現場測試、樣品流轉、分析測試、數據審核與傳輸、綜合評價、報告編制與審核簽發等全過程質量管理體系,推動監測方法及監測結果評價的標準化。充分利用并擴充現有的監測站,在有條件和必要的地點建設固定的水生態監測站點,構建與調查指標相匹配的水生態信息庫,實現河流物理形態、河岸帶、水文水質、水生生物、空間地理信息數據等各類調研與監測數據的管理和基本統計分析功能,為水生態保護和修復提供基礎。
加強藍藻協同防控。近年來,太湖水頻繁倒灌進入環湖主要河道,嚴重影響“水十條”考核斷面水質。要從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國家戰略高度,開展太湖流域綜合治理、藍藻系統防治以及南太湖藍藻倒流防控,綜合考慮太湖水倒灌對入湖河道的影響,科學確定入湖河道考核斷面水質考核方式和考核目標。從藍藻預警防控、氮磷控制、水生態修復、禁止魚類惡性捕撈等各方面協同推進太湖藍藻防治。
建立近岸海域污染協同防治機制。加快推進重點河口港灣陸海聯動、江海聯防的海洋環境污染綜合防治機制,著眼近岸海域總氮總磷超標和富營養化嚴重問題,加強入海河流和溪閘氮磷排放控制,推進排海污染源規范化整治提升,控制海水養殖、海上作業、港口碼頭污染風險,完善船舶污染物接收、轉運、處置監管制度建設,推廣船用低硫油、岸電設施、綠色修造船。完善近岸海域污染監測體系,加強入海排污口的信息化監管力度,提升海域環境監測預報能力。推進沿岸生態修復擴容,控制對濱海濕地的過度開發,保護重要濱海濕地資源。同時,加強長三角區域海洋法規制度的銜接,持續助推長江口、杭州灣等藍色海灣整治。
提升水環境協同治理能力。加快生物綜合毒性監測技術、遙感技術、流式細胞計數技術、魚探儀技術等新技術在水生態監測中的應用及推廣,利用物聯網技術、人工智能技術來改造傳統的監測技術,提高監測的時效性,加強水生態評估技術研究,為河流湖泊保護規劃與修復方案提供科學依據。加大跨區域環境科技聯合攻關力度,圍繞氮磷污染控制、藍藻防治、江海聯動標準對接等重點專題開展聯合研究,建設重點行業治理示范工程,推廣治理實用技術。加強水環境監測機構和隊伍建設,開展全面系統的業務培訓,提高專業技術素質。
建立和健全生態文化體系。充分發掘我國傳統文化中的生態理念和生態思想,開展包括水生態文明在內的生態環境保護宣傳教育,繁榮生態文明主題文化創作,培育和激發全體人民建設美麗中國的主體意識。支持和引導環保社會組織和志愿者隊伍規范健康發展,完善公眾監督、舉報反饋機制,構建人機聯動的“天眼”監控網絡。推動“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建設,高標準推進美麗河湖、美麗園區、美麗鄉村、美麗城鎮建設,開辟“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新境界。
(作者系浙江省政協副主席、黨組成員)
【來源:水利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