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控水務李力:“十四五”期間 水務行業發展重點展望
來源:《環保產業》期刊2021年第一期總第34期
在“十四五”期間,行業供給側結構改革勢在必行,這將使得“十四五”期間環境產業格局、各類企業分工、新興增長領域等事項發生著一系列改變。本文以水務行業為例,試分析在“十四五”期間產業結構可能發生的系列變化,并探析企業的應對之道。
環境產業由國內環境保護、生態建設的需求而生。從我國環境治理的需求側來看,最宏觀的目標是“到 2035 美麗中國基本實現”,這個大目標使得環境產業作為“剛需”的時段還將至少延續 15 年。在當前的新時代,環境需求更是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擲地有聲,“生態文明建設”被寫進黨章,社會主要矛盾轉變為“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與發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間的矛盾”,構成“美好生活”的新四大剛需中(健康、文化、教育、環境),環境保護是重要維度之一。而在環境保護的供給側,當前環境產業正經歷深度變革與重構,這場變革涉及行業的主力軍更替,以及行業基本機制是市場化還是行政化的問題。在“十四五”期間,行業供給側結構改革勢在必行,這將使得“十四五”期間環境產業格局、各類企業分工、新興增長領域等事項發生著一系列改變。本文以水務行業為例,試分析在“十四五”期間產業結構可能發生的系列變化,并探析企業的應對之道。水務行業集中度提升。目前來看,環境產業尤其是水務領域集中度低,排名前十 (CR10) 的企業占比不足 40%。在企業層面,低水平重復現象嚴重,小而全模式的企業較多。集中度不高的現狀使得行業的科研投入、專業化提升等方面受到限制。因此,從中長期來看,盡管可能周期較長,但產業集中度和專業程度的提升是發展的必然趨勢。隨著集中度和專業程度的提升,各類企業的產業鏈分布情況會發生變化,如一些市場化程度高的細分領域更適合進取心強的民營企業,而一些公益屬性、短期經濟效益有限的領域,則更適合國資企業。涉水事業綜合性提升。涉水公用事業包括水務和水系兩大方面:“水務事業”指供水、污水、雨水等領域的投資和服務;“水系事業”指包括水安全、水資源、水生態、水景觀,水環境、水管理、水經濟、水文化、水生活等九個主題內容在內的投資和服務。涉水事業兩個方面一體化的綜合性會進一步提升。在固廢領域,我國有“無廢城市”的綜合性概念,推動城市環衛固廢一體化的全盤布局,涉水領域還沒有相應的城市層面概念出現。北控水務認為,未來或將出現類似于“凈水城市”的概念,將水系綜合治理全要素標準納入模式體系,推動城市范圍水系質量的整體提升。跨界治理需求領域增多。一直以來,我國環境治理產業格局呈現“水、氣、土、渣”領域分割的特征,相應的管理部門權責也如是劃分。但在實際情況中,城市垃圾點及儲運場站、菜市場、街邊餐飲中的固相污染物可能會轉移到河流中;空氣中的霧霾,也會通過干濕沉降將污染物帶到水里;污水處理與污泥、糞污、廚余垃圾等具有協同處理處置相關性;城鄉有機物循環也需要打通。在當前國家提出的“碳達峰、碳中和”目標之下,需要將各環節的碳排放置于一盤棋中考量,實現有機循環。比如“零碳社區”“零碳城鄉”等都可能成為新的方向。對于環境產業市場而言,碳中和的目標或將打通固有市場中領域分割的現狀,從而催生出一系列跨界治理市場。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大勢是:新型城鎮化、新型工業化、鄉村振興、智慧城市等,給環境產業帶來的新興增長領域是:城市更新的存量升級、水環境治理一體化、工業廢水治理升級、村鎮水務市場發展、智慧水務全面展開。城市更新的存量升級。我國新型城鎮化到了提升存量的階段,城市更新將帶來三個方面的升級:城鎮管網提質增效、污水資源化利用、城市更新水廠升級。城鎮管網提質增效。管網連接著排放點源、污水處理廠以及河道水體,既收集著生活污水,也疏通雨水徑流。在當前“廠網河湖一體化”戰略中,管網是關乎整個水系質量的一個重要環節。長期以來,我國對于管網建設維護重視不足、欠賬較多,關于雨水問題的混流、分流、調蓄等命題認識尚不明確,由此引發的溢流污染問題嚴重。隨著行業的發展及演進,我國也逐漸走到了需要直面管網短板的階段。污水資源化利用。猶如“四大水喉”符合新加坡國情特點一樣,污水資源化符合我國水資源利用特點,這將是我國水務市場的新大勢、新風口。城市更新水廠升級。主要帶來的是水廠搬遷改造和半地下式、地下式水廠新建需求,以及復合在傳統污水廠之上的城市有機質(污泥、糞污、餐廚等)協同處理新模式。水環境治理一體化。在市政公用領域的六大行業:解決人流的交通行業,解決物流的運輸行業,解決能量流的電力、燃氣行業,解決信息流的通信行業,無不是一體化和綜合性的系統解決范式。而城鎮涉水領域的公用事業供需狀況是:上面“九龍治水”,下面“八仙過海”,碎片化和離散性問題比較突出,投資效率不高,生態環境總體績效難以最終保證。碎片化的治理方式會導致合成謬誤,如某地將全域水環境治理分為幾個包進行招標,每個包的負責單位都僅僅對自己合同項下的所要求的環境績效負責,確保局部達標,但這并不能保證最終全域水環境的整體達到預期效果。在“十四五”期間,水環境一體化的需求將愈加凸顯,行業或將開啟全城域、全要素的一體化治理階段。工業廢水治理升級。隨著國家對工業污染管控加嚴,以往的工業廢水治理模式面臨升級。一方面,工業企業產生的行業廢水,如石化廢水、煉化廢水、冶金廢水等,過去大多由“子弟兵”進行處理,進入門檻高,且治理效果、性價比未必最佳,這一類業務需要質量升級;另一方面,在工業企業加快向工業園區集中的背景下,無組織排放將大大減少,這類企業廢水的處理方式將向園區化、集中化方向轉變,需要處理方式的升級。村鎮水務市場發展。對照“美麗中國”“美麗鄉村”等建設目標,村鎮污水處理是繞不開的“剛需”。在一定程度上,村鎮污水處理市場的發展軌跡與 20 年前城市污水處理市場類似。20 年前,在水務領域,只有城市供水是成熟的市場,城市污水處理市場則因模式不完善、基礎投資大、配套不完善等問題而不被看好,其遇到的市場化程度不足、財政托底、付費主體缺失等問題,與當前村鎮污水處理市場如出一轍。現下,村鎮污水處理市場還處于“軍閥混戰”的時代,龍頭企業尚未誕生。可以預見,在接下來的幾年中,村鎮污水處理市場也將逐漸完善成熟,成為水務領域新賽道。智慧水務全面展開。對于未來智慧水務的全景圖,不妨從兩個脈絡來看。一是政府端的需求側,二是施治端的供給側。政府端的視角是從頂層設計、智慧城市開始,由監管和統籌需求出發,采用“互聯網 +”的思路,向下對接垂直領域,如智慧城市頂層對接智慧交通、智慧物流、智慧水務智慧能源等;施治端則主要是由市政 、服務引致的智慧化,采用“傳統產業+ 互聯網”的思路。未來這兩段或將匯合在一起,智慧城市向下打通智慧水務,水務行業向上對接智慧城市,形成正在完善健全的智慧水務體系,成為新的風口。模塊化、裝備化、工廠化。在過去幾十年的發展中,主流污水處理項目都是基于生物處理工藝的工程建設,具有典型的基建特征,所用工藝、裝備多以量身定制的“非標”形式呈現。這在一定程度上確保了“因地制宜”的處理效果,但也帶來了標準化程度低、可復制性差,工地化建造周期長、品質質量差等問題。隨著行業技術的不斷成熟、定型,工程項目模塊化、裝備化開始具備基礎。可以想象,在未來項目核心工藝模塊化、裝備化、工廠化的前提下,企業以少量的資源投入即可實現工期、質量、成本的提升,從而加速行業發展升級。目前來看,水務領域只有膜處理單元等基本達到了這三化程度。關注新材料突破性創新。在環境科學的諸多細分領域,實驗室已經開始對新材料進行跨界的突破研究,并取得了相關成果。一些材料突破能夠快速推動環境行業的更新進步。如行業中新出現的硫自養反硝化填料,能以低價態硫代替碳源,還起到緩釋作用;還有一種能夠隨光照條件變化而調整生物反應過程的材料,用在水處理工程中可能會帶來一些新效果。將價值外部性內部化。作為靜脈產業,環境產業具有價值外部性的特點,未來企業需要思考如何將外部性內部化,從而將環境治理從成本中心變成價值中心。如是否可以將生態空間、生態承載力作為生產要素之一,將由此釋放出的生產價值進行歸屬確認?這具有一定的想象空間,也需要在測算標準、轉化模式等方面進行長期探索。小微企業生產水平升級。以宜興企業為代表的裝備設備類中小企業,在新的產業發展階段,需要嘗試從產業末端供應升級為有影響力的產品提供商。此前,這類中小企業的競爭優勢是“性價比”,雖然在產品質量上與國外有所差距,但勝在價格低。但隨著產業的整體更新換代,對裝備設備的質量要求進一步提升,從全生命周期來看,國產裝備設備的競爭力正在逐漸減弱。目前,國內還沒有出現能夠沖擊歐盛騰、琥珀的企業,這或許是裝備企業的對標方向。
《中國給水排水》版權與免責聲明:
①凡本網注明“來源:《中國給水排水》”的所有作品,版權歸《中國給水排水》雜志社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②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中國給水排水》)”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僅供分享不作商業用途,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原版權所有者不同意轉載,請聯系我們(022-27835520),我們會立即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