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商情報網訊:海水淡化是重要優質增量水源,對緩解沿海地區和海島水資源短缺,保障水安全具有重要意義。為推動海水淡化產業高質量發展,促進海水淡化規模化利用,中國十四五規劃提出,推進海水淡化和海洋能規模化利用。
一、海水淡化產業發展現狀分析
1、海水利用規模擴大
海水利用主要包括海水淡化、海水直接利用和海水化學資源利用。海水利用業穩步發展,海水利用項目有序推進。海水利用業增加值由2016年的15億元增至2020年的19億元。隨著海水淡化科技研發水平提高,海水淡化工程建成投產,我國海水利用業規模將擴大。
資料來源:自然資源部、中商產業研究院整理
2、海水淡化工程規模穩步提升
2016年全國海水淡化產能118.81萬噸/日,2019年工程規模157.38萬噸/日。中商產業研究院預測,2021年海水淡化產能186.53萬噸/日。
資料來源:自然資源部、中商產業研究院整理
截至2019年底,全國現有海水淡化工程115個,其中,萬噸級及以上海水淡化工程37個,工程規模1403848噸/日;千噸級及以上、萬噸級以下海水淡化工程42個,工程規模162522噸/日;千噸級以下海水淡化工程36個,工程規模7390噸/日。2019年全國新建成海水淡化工程最大規模為180000噸/日。
資料來源:自然資源部、中商產業研究院整理
3、北部海洋經濟圈工業用海水淡化工程占比較高
截至2019年底,全國海水淡化工程分布在沿海9個省市水資源嚴重短缺的城市和海島。浙江現有海水淡化工程規模最高達40.78萬噸/日。
北部海洋經濟圈工業用海水淡化工程所占比例較高,集中在遼寧、天津、河北、山東的電力、鋼鐵、石化等高耗水行業,市政供水用海水淡化工程主要在天津和青島;東部海洋經濟圈海島市政供水用海水淡化工程所占比例較高,集中在浙江嵊泗、岱山、普陀等海島地區,工業用海水淡化工程分布在浙江的石化、電力等高耗水行業;南部海洋經濟圈工業用海水淡化工程集中在廣東的鋼鐵、電力等高耗水行業,市政供水用海水淡化工程則主要在福建、海南的海島地區。
資料來源:自然資源部、中商產業研究院整理
二、十四五海水淡化利用目標及工作重點
近日,國家發展改革委聯合自然資源部印發《海水淡化利用發展行動計劃(2021—2025年)》明確了十四五時期海水淡化利用目標:到2025年,全國海水淡化總規模達到290萬噸/日以上,新增海水淡化規模125萬噸/日以上,其中沿海城市新增海水淡化規模105萬噸/日以上,海島地區新增海水淡化規模20萬噸/日以上;海水淡化關鍵核心技術裝備自主可控,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水平進一步提高;海水淡化利用發展的標準體系基本健全,政策機制更加完善。
《海水淡化利用發展行動計劃(2021—2025年)》明確推進海水淡化規模化利用工作重點:
提升海水淡化供水保障水平。沿海缺水地區要將海水淡化水作為生活補充水源、市政新增供水及重要應急備用水源,逐年提高海水淡化水在水資源中的配置比例。規劃實施一批新建海水淡化工程及配套管網設施。探索實施海水淡化水向非沿海地區輸配。建設4—6個海水淡化示范城市和若干10—30萬噸/日海水淡化示范工程,形成典型模式推廣應用。
擴大工業園區海水淡化利用規模。沿海地區要制定海水淡化及海水直接利用年度工作計劃,鼓勵工業園區和高耗水行業優先利用海水。結合工業用水需求,因地制宜推動建設一批工業大型海水淡化工程和海水循環冷卻工程。推動建設5—10個海水淡化利用示范工業園區。
提高海島及船舶用水保障能力。在海島保護性開發基礎上,適度超前布局建設海島海水淡化設施。在有居民海島建設海水淡化工程或裝置,滿足生產生活生態用水需求。鼓勵遠洋漁船、海洋平臺加裝易維護海水淡化裝置。
拓展淡化利用技術應用領域。在污水資源化利用領域推廣使用超濾、微濾、反滲透等膜分離技術。在石油、采礦、化工、冶金等行業拓展海水淡化技術裝備應用場景。探索將能量回收裝置應用于高鹽廢水處理領域。將先進適用的海水淡化技術納入綠色技術推廣目錄。
三、十四五時期各省市海水淡化產業發展思路分析
我國是世界上少數擁有海水淡化技術的國家之一,具備規模化發展的技術條件和產業基礎。我國海水淡化規模化利用水平與國內日益增長的需求還有一定差距。海水淡化總體規模相對較小,關鍵技術與國際先進水平仍有差距,不少地方海水淡化水入網存在一定障礙。此外,還存在相關標準規范不銜接、激勵措施不足等問題。
為保障我國沿海地區和海島水資源安全,促進海水淡化產業高質量發展,“十四五”規劃綱要提出“推進海水淡化規模化利用”。沿海地區重視海水利用,十四五規劃綱要多提及海水淡化。
資料來源:中商產業研究院整理
我國海水淡化行業市場現狀及技術應用現狀,成本控制是關鍵「圖」
一、海水淡化技術應用情況
從中國海水淡化項目產水用途情況分布來看,產水用于工業用水的規模為79.1萬t/d,占總產水規模的65.9%。產水用于生活用水的規模為41.1萬t/d,占總產水規模的34.1%。
資料來源:公開資料整理
二、中國海水淡化行業市場現狀分析
海水淡化作為有效替代天然淡水的途徑,日趨經濟合理。近年來,中國海水淡化工程總體規模穩步增長,2018年中國海水淡化總體產水規模為120.17萬t/d,同比增長1.05%。
資料來源:公開資料整理
截至2018年底,中國海水淡化項目主要分布在沿海9個省(市),產水規模排前三的分別為天津、山東、浙江省,產水規模分別為31.72萬t/d、28.26萬t/d、23.23萬t/d。
資料來源:公開資料整理
全國142個海水淡化項目中,采用反滲透技術(RO)的項目有121個(數量占比85.2%),總體產水規模為82.6萬t/d(規模占比68.7%);采用低溫多效技術(LTMED)的項目有16個(數量占比11.3%),總體產水規模為36.9萬t/d(規模占比30.7%)。另外,采用多級閃蒸技術(MSF)的項目有1個,總體產水規模為0.6萬t/d;采用正滲透(FO)技術的項目有1個,總體產水規模為0.05萬t/d;采用電滲析技術(ED)的項目有3個,總體產水規模為0.045萬t/d。
資料來源:公開資料整理
相關報告:華經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20-2025年中國海水淡化行業市場調研分析及投資戰略咨詢報告》
三、中國海水淡化成本現狀分析
根據目前國內的技術水平和條件,以1萬t/d反滲透海水淡化工程和低溫多效海水淡化工程為例進行海水淡化成本的測算,具體成本為:
資料來源:公開資料整理
對于1萬t/d反滲透海水淡化工程,占總成本比例最高的主要因素包括電力費用、固定資產折舊費用、材料更換費用和大修及檢修維護費用,分別占比為:41.49%、19.27%、9.90%和8.33%。
資料來源:公開資料整理
對于1萬t/d的低溫多效海水淡化工程,占總成本比例最高的分別為:蒸汽費用、固
定資產折舊費用、電力費用、大修及檢修維護費用,分別占比為:34.76%、21.21%、14.43%和8.98%。
資料來源:公開資料整理
四、海水淡化成本控制措施分析
經分析海水淡化成本構成因素與主要影響因素,建議從以下幾個方面來降低海水淡化成本:
資料來源:華經產業研究院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