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用水嗅味問題: 來源與控制
楊敏 于建偉 等 著
人的嗅覺非常靈敏,可以感知水中納克/升水平的致嗅物質,遠遠超出了一般分析儀器的檢測靈敏度。飲用水嗅味經常是只聞其味不見其形,同時也是廣大消費者最為關注的飲用水感官質量,是供水行業在水質管理中最受關注的一項指標。此外,嗅味不僅影響飲用水的可接受性,有些致嗅物質如1,4-二氧六環、雙 (2-氯-1-甲基乙基) 醚等還存在健康危害。
國際上20世紀80年代開始關注嗅味問題,尤其是藻源嗅味,而我國在飲用水嗅味方面的研究起步相對較晚。著者團隊從密云水庫的嗅味問題開始,以一些代表性水庫水源為對象,圍繞產嗅藻的識別、生態位特征及控制策略開展了長期的研究。
作為國內最早從事飲用水嗅味研究的團隊,該書作者及其同事圍繞嗅味表征方法、產生機制、去除技術以及水源產嗅藻原位調控等開展了系統研究,構建了以嗅覺層次分析法、感官聞測與全二維氣相色譜-高分辨質譜分析同步的嗅味物質識別技術、嗅味物質質譜數據庫為主的嗅味表征方法,針對重點流域和重點城市二百多個水廠飲用水及水源嗅味進行調查,發現我國80%以上的地表水源中存在一定程度的嗅味問題,主要是由絲狀藍藻產生的土霉味 (2-甲基異莰醇) 和以硫醚類物質為代表的腥臭味兩大嗅味類型;針對藻源嗅味物質2-甲基異莰醇,系統研究了產2-甲基異莰醇的絲狀藍藻的生態位特征,提出了基于水下光照強度調節的產嗅藻原位控制技術;針對典型致嗅物質開展了可處理性研究,提出對腥臭味物質以氧化為主、對土霉味物質以活性炭吸附為主的嗅味去除技術策略。
在過去的三個五年計劃中 ( “十一五” 至 “十三五”),著者團隊在國家水體污染控制與治理科技重大專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與面上項目、中國科學院國際合作項目等項目支持下,通過與澳大利亞水務中心、中國臺灣成功大學以及上海、北京、珠海、首創等水務部門/ 企業的長期合作,圍繞飲用水嗅味識別表征方法、產嗅藻的識別方法與生態位 特征、湖庫型水源地產嗅藻控制策略以及水廠嗅味去除技術等開展了系統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除了研究論文以外,研究成果還為相關標準的制定以及工程的實施提供了科學支撐。同時,有關嗅味表征方法的成果還通過技術培訓等方式在供水行業進行了推廣。該書從飲用水嗅味類型與來源、嗅味表征方法、典型產嗅藻的環境行為與產嗅特征、湖庫型水源地產嗅藻的發生與控制以及水廠嗅味去除等五個方面系統總結了國內外飲用水嗅味研究的進展。書中的主要案例主要來自著者團隊近年來的研究成果和實踐。主要內容概述如下: 第2章內容為飲用水的主要嗅味類型與來源。在介紹水中主要嗅味類別的基礎上,系統闡述飲用水中嗅味問題的來源及成因,并概略性地總結國內外發生的各種飲用水嗅味問題,結合案例進行針對性的介紹。第3章內容為飲用水嗅味表征方法。重點介紹飲用水嗅味的感官評價、典型嗅味物質的化學定量分析以及水中未知嗅味物質的識別鑒定等各種嗅味表征方法。同時,針對藻類鑒定與計數方法以及產嗅藻的分子生物學方法進行總結。第4章內容為典型產嗅藻的環境行為與產嗅特征。重點針對藍藻門中典型產2-甲基異莰醇和土臭素的絲狀藻以及產魚腥味的主要真核藻,介紹產嗅藻的環境行為與產嗅特征。第5章內容為湖庫型水源地產嗅藻控制策略。以密云水庫等典型水庫為例,闡述典型絲狀產嗅藻的生態位特征,以及基于水下光照調節的產嗅藻原位控制策略。同時,對主要的物理/ 化學控藻技術的研究和工程應用情況進行概略性介紹。第6章內容為嗅味去除技術。闡述典型嗅味物質的吸附和氧化可處理性,結合工程案例,提出技術選擇與工藝優化的原則。
1
飲用水嗅味問題:
來源與控制
楊敏 于建偉 等 著
ISBN: 9787030677112
-
昨天 17:03已群發
-
星期日 12:26已群發
-
星期六 00:00已群發
-
星期五 14:51已群發
-
星期四 15:40已群發
-
星期四 12:35群發失敗
-
星期三 16:21已群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