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中國課程講座系列—孟靖博士作《碳中和的實現路徑與經濟影響》講座
作者: 日期:2021-12-29
2021年12月29日晚,在環境學院東十三樓207會議室,倫敦大學學院(UCL)孟靖博士為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師生作《碳中和的實現路徑與經濟影響》講座。
孟靖博士是我校2007級校友,現為倫敦大學學院(UCL)巴特萊特可持續建筑學院終身副教授,劍橋大學劍橋環境、能源和自然資源治理中心(C-EENRG)成員,擔任SCI期刊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副主編,SSCI期刊Economia Politica副主編。孟靖博士在Nature Geoscience, Nature Communications, Nature Climate Change, PNAS, One Earth等國際著名期刊發表多篇論文,被評為科睿唯安2020和2021年“高被引科學家”、并榮獲2020年新興可持續發展領袖獎和Nature Communications地球和行星科學前50名論文獎等。
孟靖博士首先介紹了不同大國碳排放和碳中和的現狀。現有統計數據表明中國、美國、歐盟及印度等大國及組織碳排放現狀及累計排放有所差異美國歐盟等目前處于碳達峰后的下降期,中國處于碳排放的上升期,印度則處于碳排放的增長期。進一步介紹了實現碳中和的四個關鍵因素,即技術可行、成本可控、政策引導、多邊共贏。
孟靖博士以電力行業為例,詳細介紹電力部門的主要低碳轉型路徑和發展現狀。碳中和全景圖分為能源供給側和能源需求側,能源供給側包括電力碳中和與非電力碳中和。并進一步以太陽能光伏為例,描述了太陽能低碳技術的歷史發展軌跡,結果表明近年來隨研究與開發經費投入、利基市場、市場驅動,太陽能光伏成本大幅下降,在過去十年下降了約80%。
然后,孟靖博士介紹了低碳技術的未來成本預測方法。首先是專家預測,即運用專家的知識和經驗,考慮預測對象的社會環境等直接分析和尋求特征規律,并推測未來的一種預測方法。另外一個方法是模型預測,如懷特定律模型和摩爾定律模型,是基于歷史數據(生產量、時間等)構建模型,假設過去的變化是未來變化的最佳預判因子。進一步給出了不同技術成本預測方法的比較,指出模型預測和專家預測的未來成本均高于實際情況。
孟靖博士最后指出,實現碳中和需要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發電,需要通過技術驅動、知識溢出和市場驅動多方面共同發力推進碳中和。同時也指出未來技術成本的預測還存在很大的不確定性,是碳中和路徑的一大挑戰。
講座后,同學們、校友、及老師們就碳中和路徑、光伏發展、和預測方法等多方面與孟靖博士展開了熱烈的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