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放凈水劑干擾數據監測!分管環保副縣長被黨內警告處分
時間:2022-04-20
來源: 環保圈
作者:伏波望族
又是一起因為“撒藥治污”而被問責的案例。
4月17日,中共四川省紀委公開通報六起問責典型案例,中江縣郪江流域水體治理“撒藥治污”案例榜上有名。
由于采取“投放凈水劑”的方式提升監控點水質,干擾數據監測,時任分管環保、住建工作的副縣長李成忠受到黨內警告處分,其他有關責任人員也受到了相應的處理。
投放凈水劑干擾數據監測4月17日,為了持續整治不擔當、不作為、亂作為問題,中共四川省紀委公開通報了六起問責典型案例。
其中,第二個案例是“中江縣人民政府原副縣長李成忠等人因環境保護工作不力問題被問責”。
原來,為了加強郪江流域水體治理,2017年9月,中江縣環保局委托平臺公司,與某公司簽訂了短期應急治理合同,合同中明確“以水質監測數據作為撥款依據”。
隨后,這家公司為了牟取利益,多次雇傭船只在象山國控水質自動監測站采水點上游1000米、下游200米區域范圍內投放凈水劑,希望通過這一手段提升監控點水質。
對于該公司人為干擾環境質量監測的行為,中江縣有關部門未能及時發現和制止。
這樣做的后果,使得郪江流域水體治理治標不治本,未能從根本上改善流域水質,沿岸污水處理廠、河道清淤、生態護岸等環保基礎設施也未能按期完成,而是將應急治理變成了常規治理。
因此,作為時任分管環保、住建工作的副縣長,李成忠于2021年9月受到黨內警告處分,其他有關責任人員受到相應處理。
中江縣郪江流域水體治理“撒藥治污”案例是如何被發現的?與中央生態環保督察有關。
公開信息顯示,中江縣環保局委托平臺公司與某公司簽訂短期應急治理合同,時間是在2017年9月。
而2017年8月-9月,正好是第一輪中央環保督察對四川省開展督察之時。
可以說,中江縣的這個“短期應急治理合同”,很大程度上就是為了應付中央環保督察而簽訂的。
不過,彼時這一問題并未暴露。到了2021年,第二輪中央生態環保督察又來了,督察組再次進駐四川,這一次中江縣的問題才被通報了出來。
2021年12月13日,中央生態環保督察組向四川省委、省政府反饋督察情況時表示:
德陽市郪江流域污染治理嚴重滯后,中江縣以應急治理代替常規治理,在水質斷面上游“撒藥治污”,弄虛作假干擾水質監測。
這次通報,才終于將中江縣“撒藥治污”的問題揭開了蓋子,并隨后引發文章開頭的一系列的問責。
生態環境部嚴厲打擊“撒藥治污”
事實上,在中央生態環保督察的歷史上,“撒藥治污”的案例已經是屢見不鮮了。
2018年11月10日至11日,中央第三生態環保督察組對山東省濰坊市濱海開發區圍灘河綜合整治工程進行現場檢查。
檢查時發現,濰坊市及濱海開發區為快速完成整改任務,未按整改方案要求開展控源截污工作,而是主要依賴投放藥劑治污,導致近一年時間,耗資4700余萬元的河道治污工程基本未見成效。
▼當地人員正在圍灘河上撒藥治污。圖片來源:生態環境部
同年11月10日,中央第五生態環保督察組在對貴陽市開陽縣洋水河流域總磷污染綜合治理工作進行檢查時又發現,貴陽市開陽縣投資984.7萬元在洋水河末段、大塘口監測斷面前建設絮凝除磷設施,每年約投入2600萬元運行費用,直接添加絮凝劑以期降低洋水河進入烏江干流前的總磷濃度,但最終徒勞無功。
▼河道內加絮凝劑沉降總磷。圖片來源:生態環境部
《人民日報》評論稱,“撒藥治污”危害極大,不僅導致了資金浪費,不科學的治理方式還會對河流生態帶來負面影響,甚至嚴重拖累整個治污進程。
究其原因,則是“急著交差、過關了事”的思想在作祟。
由于“水十條”有著明確的時限要求,中央生態環保督察也給地方帶來極大壓力,導致一些部門、少數工作人員抱著過關大吉的念頭,總是想尋找捷徑,敷衍了事,把治理做成了花架子。
同時,一些企業只看到水體治理的經濟利益,把它當成了“唐僧肉”,水污染防治市場魚龍混雜,各路企業“八仙過海各顯神通”,也加劇了這一亂象。
今年1月24日,生態環境部舉行1月例行新聞發布會,生態環境部總工程師、水生態環境司司長張波也表示:
“十三五”黑臭水體治理攻堅戰期間,少數地方做事情花架子多,治標不治本。有的地方靠撒藥治污,有的地方靠加蓋板遮人耳目,有的地方靠調水沖污等等。
這些所謂“聰明的做法”一度很盛行。但是群眾舉報、媒體監督、中央生態環保督察把這些問題曝了光,擺在桌面上,讓所謂的“聰明人”丟了面子。
張波表示,黑臭水體治理是一場硬仗,治的是黑臭水體,比的是各地推動高質量發展的理念、能力和作風。沒有硬功夫,打不贏黑臭水體這一仗。
下一步,生態環境部將堅決貫徹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深入打好黑臭水體治理攻堅戰。充分運用衛星遙感、現場核實、群眾舉報等各個渠道,加強監督。中央生態環保督察也會始終把黑臭水體治理作為重要關注內容進行監督。不獲全勝,絕不收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