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濤評環保裝備制造業發展計劃1.3萬億產值背后機會與挑戰
時間:2022-04-24
來源: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導報
作者:薛濤
今年1月21日,工信部、科技部、生態環境部等三部門聯合印發《環保裝備制造業高質量發展行動計劃》(簡稱“《行動計劃》”),這是國家層面第一次發布“環保裝備制造業高質量發展行動計劃”。《行動計劃》提出,到2025年,環保裝備制造業產值要力爭達到1.3萬億元,并為行業指明了方向,在科技創新、產品供給、產業結構、發展模式四個方面制定了四大行動。
這個時代大背景在不同的行業面臨的挑戰不盡相同,環保行業具有其自身的特征,因此所面臨的痛點難點有共性也有其行業自身的個性。E20研究院執行院長、湖南大學兼職教授薛濤就《行動計劃》推進中的關鍵點和難點痛點進行了解讀。并在接受《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導報》采訪時表示,經過近年來不懈努力,環保裝備制造業迎來快速發展,已逐步擺脫了小而散的行業特點,各細分領域集中度不斷提高,國產裝備基本能夠滿足國內需求。
《環保裝備制造業高質量發展行動計劃(2022―2025年)》出臺
精確識別痛點難點有的放矢
《環保裝備制造業高質量發展行動計劃(2022―2025年)》的出臺,文件本身不乏亮點,詳實且接地氣、同時有足夠的前瞻性。這是在當前這個特殊的歷史節點,我國在部分領域面對可能的技術封鎖和貿易壁壘,由此提出構建雙循環、實現各行業技術和產業升級、追求高質量和綠色發展、以及穩就業穩制造業等多種大背景下,由工信部、科技部和環境部3部聯合制定的。這個時代大背景在不同的行業面臨的挑戰不盡相同,環保行業就具有其自身的特征,因此所面臨的痛點難點有共性也有其行業自身的個性。本文嘗試由此就文件推進中的關鍵點和難點痛點做些簡要的分析:
一、總任務目標基本可達,但也存在挑戰
根據工信部統計數據,環保制造業產值在2016年是6200億元,而到了2020年已達到 1萬億,按照這個趨勢2025年達到1.3萬億是合理的預期,但是這個目標也存在一定的挑戰。根據中國環保產業協會發布的行業報告,環保行業總營收增幅首次降至10%以下,近三年來增速逐年明顯下滑,在大氣十條、水十條等對環保行業高增長起到重大支撐的文件逐步效力衰減后,整個環保行業的總量增長有可能面臨挑戰。此外,以政府付費為主要來源的環境治理服務(城鄉污水、垃圾)還要受制于近幾年地方政府的收入下降,而工業企業為收費來源的工業三廢治理則需要我國整個制造業的高速發展和產業升級為支撐。在宏觀環境上,環保裝備制造業的增長目標的實現有可能受到上述外部大環境的不可控因素的制約。
二、環保行業本底值不清是行業統籌管理工作的難點之一
上述中國環保產業協會相關報告中,2020年環保產業測算的總的營業收入僅為1.95萬億元,其中環境服務收入為1.2萬億元,考慮到還有施工等其他類型營業收入的占比,環保裝備行業當年總營業收入應該遠不到5000億元。此外,報告所調研企業的營業收入合計大約占前述測算總值1.95萬億的約60%,而調研企業范圍內的從事環保產品制造的有2000家左右,其中700家兼營環保服務,粗略計算這2000家的環保產品產值最多是1000億左右,按這個倒推2020年我國環保裝備制造的總產值僅為約2000億元。因此可見,本底值不清是研究我國環保行業的難題之一,也給環保產業管理工作帶來了一定的難題。
三、裝備制造業受環保行業應用型和成本性倆大特征影響,但更多的應用場景是我們的優勢
環保采購模式一直具有能省則省的成本型特征,追求低廉價格的行業基本面尚無根本性的改變,因此科技創新的驅動力相對不足。作為典型的應用型學科,我們觀察到在基礎科研方面也一直缺乏來自環保企業的投入,院校中的環保行業的突破性成果很多來自其他專業學科(化學、熱力、機械、材料等),而諸多環保企業在自身的科研投入方向主要在應用角度,追求的是從解決市場上的實際環境問題出發的立竿見影和短頻快的效果。因此,從目前我國環保裝備水平看,離發達國家在材料、儀器等高端產品上有相當的距離,這就是上述特征帶來的。然而,由于我國目前在世界產業分工的地位,我們的工業污染物治理的各種復雜需求,以及龐大人口基數帶來的城鄉環境治理的巨大市場,給各種應用型環境治理技術的開發提供了豐富的土壤,這又成為我們的優勢,結合我國制造業性價比高的特點,這樣的產品優勢又會輻射到一帶一路甚至反向走入發達國家市場,為我們的環保裝備制造業的發展打開新的天花板,比如在膜產品和生活垃圾焚燒爐排爐等領域這個趨勢已經很明顯。
四、為根本上提升環保裝備的科技水平,發揮科研院所在基礎科學上的作用尤為重要
前款所述的基礎科研薄弱的行業情況,目前看基本不可能期望環保企業自身來解決,因此發揮科研院所的作用變得尤為重要,正如前述,環保的高端產品的升級突破更多要依賴其他相關基礎學科的助力,針對性突破未必來自環境學院,在化學、材料、自控等方面我們都有相當的空間可以提升,提升空間也會受制于我國在這些領域的自主科研的突圍能力。做好相關的產學研聯合機制,發揮企業在其中的作用,發揮平臺在其中的橋梁作用,都是文件中所強調的助力方式。
五、需要關注不同領域的商業模式的不同分而治之
環保領域之所以復雜,就是對于不同的細分領域,其商業模式各有不同,也會影響一些舉措的實施效果或者需要調整其實施模式。比如,在政府為主導的城市環境治理中,北控、光大、首創、中節能等大型投資運營企業而不是大型裝備制造企業起到了龍頭的作用,因此在水環境、無廢城市建設相關領域的技術整合,雖然這類企業未必在環保裝備制造方面有所建樹,但依然應該是這類企業去發揮文件中的行業龍頭企業的作用,而不是景津這類相關領域的大型制造企業。但是大氣治理領域和工業廢水領域則以工程總承包和設備供貨為主,并不存在投資運營的商業模式,所以龍頭企業就是相關的龍凈、清新、倍杰特這類上市企業。
六、需要思考如何構建大小企業、國企民企之間的良性關系
前述說到龍頭企業的作用,就必須結合環保行業的特征來思考大小企業、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之間的關系。根據協會的調查,大企業的毛利率更高,研發投入能力強,毫無疑問應該在環保制造裝備升級中更有能發揮作用。但是我們也觀察到,以政府側環境治理為目標市場的大型企業絕大部分都是以投資運營為主,這個領域的大型環保企業基本都是國有或者國有控股,這個與以特許經營為特征的投資運營模式對融資要求更苛刻,有利于國企發展,同時這種商業模式比技術、裝備和工程模式更容易做大規模。但是我們要認識到,相對而言,這些投資運營企業長處在于投建管運,大部分不參與設備制造,相關技術創新能力普遍并不強,突破性創新更容易發生在民營企業內部。因此,構建一個國有和民營互補的產業生態環境,發揮不同類型企業各自的優勢,是國家設計專精特新機制的初衷,而之于環保領域,就需要針對上述上下游產業格局的特殊性,提高環保設施運行狀況的透明度,以促進企業采購的公平性,傳導到中小技術企業來形成創新動力。
七、重視品牌、注重推廣需要流程要素透明化
各級政府相關部門,以及產業服務業的協會和其他平臺組織該如何加快先進技術的推廣和優秀品牌的建立?這方面不但需要有所作為也需要精準作為。我們推廣的是不是市場認可的先進技術?我們所制定的標準是不是反而有可能抑制了創新?回到我們這個環保行業本身,缺乏受益者付費模式的基本特征帶來了整個行業的信息不對稱和市場選擇力偏弱等種種問題,專利保護水平也是各行業中較低的。因此,除了加大專利保護,鼓勵保護中小企業的創新等措施,我們還要謹慎使用政府看得見或者看不見的手以避免對市場的不正常擾動,同時要在信息公開方面有所作為,比如前述的加大推進設施運行狀況的公開,以及湖南省住建廳曾經搞過的農村污水處理裝置公開大比拼,都是合理使用體制內資源促進行業發展的例子。
總之,在環保裝備制造業處于產品化、智慧化、品牌化的全面升級的前夜,《環保裝備制造業高質量發展行動計劃(2022-2025年)》文件的出臺具有重要的意義,文件中有許多亮點,限于篇幅筆者不在一一點出。出于環保產業自身發展的各種局限,我們需要深入結合行業特點,并針對細分領域的不同規律精準施策,才能將文件所述的各項措施發揮出最佳的效力。
PS:此外,針對《環保裝備制造業高質量發展行動計劃(2022―2025年)》的出臺,薛濤還接受了《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導報》的采訪并發表了自己的一些看法與見解。
鍛長板補短板 環保裝備制造業沖刺1.3萬億
來源: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導報 作者:葉偉
工業和信息化部、科技部、生態環境部近日聯合印發的《環保裝備制造業高質量發展行動計劃(2022-2025年)》提出,到2025年環保裝備制造業產值力爭達到1.3萬億元。
生態環境部環境規劃院生態環境政策與管理研究所副所長董戰峰表示,《行動計劃》明確了環保裝備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總體思路與重點任務,在科技創新水平、產品供給能力、產業結構優化、發展模式探索等方面制定具體措施,鍛長板、補短板,將有利于全面推進環保裝備制造業持續穩定健康發展。
市場需求較大
環保裝備制造業是綠色環保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支撐生態文明建設和綠色發展的基礎性產業。
董戰峰說:“近十年來,通過水、氣、土‘三大戰役’,我國環保裝備制造業在許多重點領域取得突破性進展,部分大氣污染防治裝備達到國際領先水平,固廢處理處置裝備、環境監測儀器儀表等領域技術水平和產業供給能力等實現快速提升,有力支撐了打贏污染防治攻堅戰和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工作。”
E20研究院執行院長、湖南大學兼職教授薛濤也表示,經過近年來不懈努力,環保裝備制造業迎來快速發展,已逐步擺脫了小而散的行業特點,各細分領域集中度不斷提高,國產裝備基本能夠滿足國內需求。
數據顯示,“十三五”期間環保裝備制造業整體處于快速發展期,環保裝備制造業總產值年平均增長9.4%,2021年達到9500億元,利潤率達7.3%,主營業務為環保裝備制造的在業企業超過1萬家,與“十二五”末相比,行業年產值增長56.6%,企業數量增長42.8%。
“環保裝備制造業產值2016年為6200億元,2021年達到9500億元,按照這個趨勢,《行動計劃》提出的2025年達到1.3萬億元是合理的預期。”薛濤說,我國工業污染物治理的各種復雜需求,以及城鄉環境治理的巨大市場,給各種應用型環境治理技術開發提供了豐富的土壤,為環保裝備制造業發展提供廣闊空間。
短板有待補齊
雖然我國環保裝備制造業實現快速發展,但其還存在一些短板。
“目前,環保裝備制造業存在國際競爭力有待提升、技術轉化應用水平低等突出問題。”董戰峰說,具體來看,一是國際競爭力不強。我國的環保裝備制造企業數量多、規模小,低水平同質化現象嚴重,市場集中度低,產業及產品結構不合理,規模化、實力強的龍頭企業較少。二是自主研發能力弱。我國環保裝備制造業整體技術水平不高,企業的自主創新意識與自主創新能力弱,除少數企業外,大部分企業缺乏技術規劃與技術研發超前布局的能動性。三是核心環保技術裝備制造能力不足。我國環保產業論文發表與專利申請數量位居世界前列,但總體質量不高;核心專利技術不足,特別是一些“卡脖子”的核心技術、產品、材料和裝備仍然依賴國外引進。四是技術研發與產業應用存在脫節現象。近5年,我國省部級以上環境領域科技成果能推廣且產生規模效益的不到15%。
“環保采購模式一直具有能省則省的成本型特征,追求低廉價格的行業基本面尚無根本性的改變,因此環保裝備制造業科技創新的驅動力相對不足。”薛濤表示,從目前我國環保裝備水平看,與發達國家相比在材料、儀器等高端產品上有相當距離。“在基礎科研方面一直缺乏來自環保企業的投入,高校、科研院所中的環保行業突破性成果很多來自其他專業學科,而諸多環保企業在自身科研投入方向主要在應用角度,追求的是從解決市場上實際環境問題出發的立竿見影和短頻快的效果。”
此外,“十四五”期間,環保裝備制造業也面臨新形勢和新要求。董戰峰說,面向“十四五”時期推動減污降碳協同增效、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實現生態環境質量改善由量變到質變的新目標,環保裝備制造業存在的企業“大而不強、小而不專”,產品結構性短板日益顯現,行業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等問題亟需盡快解決。
多舉措促發展
面對環保裝備制造業諸多短板,如何實現《行動計劃》的目標,全面推進環保裝備制造業持續穩定健康發展?
“首先強化政策引導激勵。”董戰峰說,要完善各類污染防治技術科技創新、推廣和應用政策,如加大稅收優惠、財政補貼、專項經費等政策支持力度;通過優化所得稅、增值稅等稅收優惠政策,加大對環保裝備制造企業從事技術研發創新等的激勵力度;健全科研評價體系和科研獎勵機制,提高環保裝備技術研發人員的積極性,形成政府引導、科研機構研發、企業應用三合力。
薛濤說,針對環保裝備制造業基礎科研薄弱的行業情況,要完善產學研聯合機制,發揮企業在其中的主體作用,發揮平臺在其中的橋梁作用,從根本上提升環保裝備的科技水平。
同時,要積極推進環保裝備制造企業高質量發展。董戰峰表示,要重點支持龍頭企業發揮帶頭作用,引領行業做大做強;培育一批有創新能力、在細分領域精耕細作的中小企業在各自擅長領域做精做深;構建形成龍頭企業提供一體化綜合治理解決方案、專精特新企業提供高水平高質量精品裝備的鏈式協作、融通發展的新格局。
此外,要加大資金支持力度。董戰峰說,要加強中央和地方政策的聯動性,加大對環保重點領域的資金支持力度,開展“補貸保”聯動試點,推動科技產業金融良性循環,引導社會資本“投早投小投硬科技”,促進新技術產業化規模化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