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湖治理“白云模式”是怎樣煉成的?
來源:中國環境報作者:蔡勝 李化軍
“十三五”期間,廣東省廣州市白云區在河湖治理工作上真抓實干、勇于創新,探索出了一系列有益經驗,逐步形成河湖治理的“白云模式”,河湖面貌煥然一新。2020年,白云區因全面推行河長制湖長制工作,入選全國10個先進縣(區),獲得國務院大督查激勵。
近年來,廣州市白云區轄內多條河涌污染嚴重,不僅河水變黑,而且經常散發難聞的氣味,讓住在附近的居民苦不堪言。經過數年奮戰,如今,白云區大大小小的河涌已重新煥發生機。告別臭氣熏天的“墨水河”,水清岸綠的碧道成為白云人閑時散步的好去處。
多年治水顯成效,“墨水河”逐條銷號
白云區水系發達,既有發源于山地溪流的山區型河流,也有珠江三角洲典型的感潮型河流。在城市化快速發展的背景下,白云區曾是廣州市河湖治理問題最多、治理難度最大的地區之一,“廣州治水看白云”成為了一種共識。
過去10余年間,白云的大小河涌水質堪憂,其中以石井河最為典型。曾經的石井河,在媒體走訪后,被描述為 “黑得像墨水,近乎凝固狀”。當時,沿線企業偷排現象嚴重,周邊居民直接把生活污水排到河涌,甚至直接扔垃圾進河。在蕭崗村附近,寬約5米的新市涌河面黑水橫流,并伴有陣陣惡臭,水中還夾雜著不少酒瓶、塑料袋等生活垃圾。
5年的治理,讓白云區河涌狀況有了質的好轉。納入國家城市黑臭水體監管平臺的31條河涌全部消除黑臭,通過了國家考核,石井河、新市涌、沙坑涌、白海面涌、泥坑涌等一批過去曾經污染嚴重的黑臭河涌已達到Ⅴ類或以上水質。石井河重現成群白鷺,景泰涌整治入選全國治水典型案例。白云區也被評為2019年河長制湖長制工作推進力度大、河湖管理保護成效明顯的十個地方之一。
一位扎根河涌治理一線多年的基層河長感慨:“看著河涌一天天變清,跟看到自家孩子考到好成績一樣欣慰,講起來真是一把辛酸淚,有種熬出頭的感覺。”
河湖長制先行,啃下一個個“硬骨頭”
要打贏水環境治理攻堅戰,必須制度先行。2016年5月,白云區河長制先行一步。2017年,全國全面推行河長制以來,白云區主要領導高位推動,在推進河長湖長履職上下足功夫,先后發布10道區總河長令,出臺15項河長制工作制度、180余項各類治水專項方案,建立健全五大機制,擰緊責任鏈條。河長們逐漸提高政治站位,主動作為,從“要我管”到“我要管”,向“要管好”轉變。
白云區形成了總河長—流域河長—區級河長—鎮街級河長—村居級河長—網格長(網格員)的多級治水體系,細化河長職責,擰緊責任鏈條,推動水環境治理重點工作落地見效。
在強有力的機制推動下,河長、湖長動起來了,首先要做的就是“清四亂”,把污染源清理掉,讓污水不再直排進河涌中。白云區“清四亂”工作存在拆除任務重、涉及利益主體多、歷史成因復雜等問題,整治難度極大,但“硬骨頭”被一個個啃下。
在河湖“清四亂”專項行動方面,2018年以來,白云區累計拆除涉水違建面積逾350萬平方米,協同推進“四洗”行動(洗樓、洗管、洗井、洗河),單單“洗樓”這一項,就摸查了29.16萬棟建筑物,總面積1.38億平方米,清理整頓“散亂污”企業(場所)逾4.3萬余家。同時,白云區立案查處了涉水環境違法行為1027宗,查封涉水環境違法企業301家。
“凈水器”濾除污水,水清岸綠成新名片
治污,宜疏不宜堵。近年來,白云區持續推進基礎設施建設,全覆蓋實施截污納管,支持各大凈水廠建設,把工業、生活污水收集起來、處理好,再流入河中,形成了嚴格管理的閉環。
截至2020年,全區四批161個城中村、農村實現截污納管全覆蓋,新建城中村管網6572公里。近年來,市、區財政累計投入243億元污水管網建設資金,不斷補齊污水收集、轉輸、處理設施短板。目前,全區累計建成污水管網1萬公里,平均每平方公里有污水管網超20公里,是2016年的近10倍。
污水收集起來后,及時處理的能力必須跟上。為提升污水處理能力,白云區全力支持各大凈水廠項目建設。全區在現有石井污水處理廠、石井凈水廠等5座污水處理廠的基礎上,加大投入,加快實施江高凈水廠、健康城凈水廠新建及石井凈水廠、龍歸污水處理廠擴建工程,目前已建成八大污水處理系統,總處理能力達到158萬噸/日,是2016年的3倍,基本滿足今后幾年經濟發展的需求。有了這些城市“凈水器”,流入河涌的水便不再黑黢黢。
多管齊下,白云區水環境治理成效不斷提升。水質提升促進了生態的修復,石井河多處發現白鷺棲息落戶,重現“漠漠水田飛白鷺”景象。如今,區內39條黑臭河涌已基本消除黑臭,水清岸綠成為白云區的新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