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推送的水資源保護院士名單是與部分與環境水處理相關的院士。
中國工程院:
(1)
王超(1958.07.19- )水資源保護專家。江蘇省濱海縣人。1984年畢業于河海大學農水系。1995年獲河海大學水力學及河流動力學專業博士學位。現任河海大學環境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教育部淺水湖泊綜合治理與資源開發重點實驗室主任。主要從事水資源保護與水質改善工程的科技工作,參與全國水功能區劃、太湖水污染治理、江蘇等省部分城市水環境改善的相關科研與工程建設工作,成果與成效顯著。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1項,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教育部技術發明一等獎1項等科技獎勵11項;國家授權發明專利16項;發表SCI收錄論文76篇,EI收錄論文88篇,出版著作6部。獲“何梁何利基金-科技進步獎”、“中國第六屆發明創業-特等獎”等稱號。
2011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2)
王浩,1953年8月出生于北京,男,漢族,水文水資源學家,中共黨員。1989年畢業于清華大學獲博士學位。現任流域水循環模擬與調控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水資源研究所名譽所長;兼任中國可持續發展研究會理事長;全球水伙伴(中國)副主席;中國自然資源學會、創新方法研究會、水資源戰略研究會等國家級學術團體的副理事長或副會長;擔任水利部、環保部、國家林業局等省部級行業主管部門科技委委員。
王浩院士長期從事水文水資源研究,系統創建了“自然-人工”二元水循環理論,并構建了水資源監測與模擬、評價與配置、調度與管理的成套技術體系,整體引領并推動了水文水資源學科的發展;在對天然水循環過程、社會水循環過程、水環境過程、水生態過程和水沙過程耦合機理系統識別的基礎上,創建了水循環多維調控技術體系及水資源量-質-效聯合配置與調度、流域污染綜合治理、河湖生態保護與修復等多項應用技術。上述理論與技術已在水利、環保、林業、國土等部門得到了廣泛應用,有力支撐了南水北調工程、三峽工程等規劃與調度運行,取得了顯著的社會經濟與生態環境效益。出版專著36部、發表論文450篇,并獲中國圖書獎1次;主編國家標準1項,行業標準3項;獲全球人居環境獎1項,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1項、二等獎7項,省部級特等、一等獎22項,其他科技獎勵10余項;并獲全國“先進工作者”、“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全國杰出專業技術人才”等國家級榮譽稱號。
2005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中國科學院:
(1)
倪晉仁,環境水利專家。北京大學教授。1962年8月生于山西山陰縣,籍貫山西山陰。1982年畢業于武漢水利電力學院,1985年和1989年于清華大學獲碩士和博士學位。201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主要從事流域水沙運動理論、水體污染控制及河流綜合治理方面的研究。提出了適用范圍廣泛的紊動水流中懸移質泥沙垂直分布公式,實現了了從低濃度到高濃度泥沙分布的微觀描述。針對河流氮污染源控制的難題,發現了具有特殊脫氮功能的系列高效微生物菌株,開發了能夠在單一好氧條件下實現氨氮與硝氮同時脫除的一步法脫氮工藝。提出了流域水沙災害、河流功能性斷流、河流多物質通量等新認識,為河流多功能調控與生態環境功能保護提供了關鍵技術。曾獲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教育部科技進步一等獎等。
(2)
夏軍,水文水資源學家,武漢大學教授。1954年9月生于湖北省孝感市,籍貫湖北廣水。1976年畢業于武漢大學(原武漢水利電力學院),1981年獲該校陸地水文學碩士學位,1985年獲水文學及水資源博士學位。201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主要從事水文水資源研究。在徑流形成與轉化的時變非線性理論與實踐方面取得系統的研究成果。提出了水文非線性系統識別理論與方法,解決了如何求解降雨徑流非線性響應關系的難題;發現了受控于土壤濕度、降雨強度和下墊面多要素組合的時變增益產流規律,揭示了徑流形成與轉化的水文非線性機理;發展了時變增益水文模型與水系統方法,明顯提高了徑流預測的精度,在解決變化環境下徑流模擬與調控的非線性、時空變異與不確定性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推動了水文科學的基礎研究。獲“國際水文科學獎” Volker獎章、“國際水資源管理杰出貢獻獎”等。曾任國際水資源協會 (IWRA)主席,國際科學院理事會(IAC)水計劃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