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3家創業板、科創板環保企業市值大對比
時間:2022-06-20 來源:綠谷工作室
作者:谷林
兩個月前,水網固廢網發布了123家環保上市公司2021年業績盤點。在本篇中,作者特別對創業板和科創板里93家環保企業的市值進行了對比分析,希望可以從另外的角度透視市場和企業發展。
兩個月前,水網固廢網發布了123家環保上市公司2021年業績盤點。這里,作者特別對創業板和科創板里93家環保企業的市值進行了對比分析,希望可以從另外的角度透視市場和企業發展。
碧水源以174.3億元位居企業榜榜首
北京企業以總市值590億領銜區域榜
市值是指一家上市公司每股股票的市場價格乘以發行總股數形成的總值。市值作為觀察企業的一個標準,它體現了一個企業的品牌價值、行業價值以及市場價值。公司的市值代表企業賺錢的能力和市場對其看好的程度,代表著投資人對企業未來有很好的預期。所以,高市值也是企業實力和優勢的背書與象征。
93家企業平均市值超38億元,近半數企業市值在30億元以下
93家企業,按照市值大小排序如下:
其中碧水源以174.3億元位居榜首,三聚環保和聚光科技市值也均超過百億元,緊隨碧水源位列三甲。天壕環境、卓越新能、倍杰特、軍信股份、萬邦達、建龍微納、節能鐵漢則分別位列第四至第十。
在創業板,碧水源2010上市后,便成為業界矚目的白馬股,曾多次奪得創業板市值第一。特別是2015股市大火時,碧水源市值一度沖高近700億,分別超過當時的水務板塊兩大巨頭首創股份和北控水務。
然時過境遷,如今碧水源的市值差不多是最高點的四分之一,今年的營業額已出現下滑,歸母凈利潤更是接近腰折。市值前十榜中,其他大家熟知的聚光科技、三聚環保和節能鐵漢3家企業去年業績也均出現下滑,2021年的歸母凈利潤,節能生態虧損約3.5億,聚光科技則從去年的盈利4.9億轉為虧損超過2.3億。天濠環境轉型天然氣獲得成功,最終實現了營收利潤雙增長。萬邦達也憑借新增的新能源綜合利用(鹽湖提鋰)業務保持了較好的增長。
而其他幾家企業,則都是2019后上市的資本市場新軍。如大家可能比較熟知的倍杰特,成立于2004年,去年8月于創業板上市,聚焦工業廢水資源化再利用及零排放,是國內工業廢水市場領先者。2021年,在煤化工、油化工等傳統強項領域基礎上,積極開拓鹽湖提鋰、焦化廢水、生物化工廢水、電子半導體等領域,實現了業績和利潤雙增。軍信股份成立于2011年,是湖南固廢處理領域的龍頭企業,占據了長沙全部的生活垃圾和大部分市政污泥,以及平江縣全部生活垃圾處理終端的市場份額。
綜合來看,93家企業的總市值將近3592.63億元,達到平均市值約為38.63億元,其中市值30億元以下的企業為43家,約占總數的46.2%﹔30―50億元市值的企業26家,約占總數的28%﹔50―90億元的企業21家,約占總數的23%﹔剩下的前三甲市值均過百億。
江蘇企業數量最多 北京總市值躍居第一
據統計,93家企業來自18個省市、自治區,各區域擁有的上市企業數量也基本與其經濟實力相適應,其中江蘇、浙江和山東分別以15、10、9家企業成為擁有企業數量前三甲,北京和廣東均以8家企業位居第四、五位。
依照區域所屬企業的總市值,江蘇15家上市企業總市值為412.7億元、浙江10家總市值為368.3億元,北京雖然企業數量只有8家,但企業市值相對都比較高,如前述的市值前十榜中,有四家企業歸屬地為北京,最終北京以8家企業總市值590億元一舉超越江浙,躍居第一。
創業板VS科創板+水VS固廢:細分統計看不同
整體之外,下面我們則將創業板和科創板分開統計,并從水和固廢不同的領域細分對比,看看會是什么情況。
科創板:企業平均市值約28.5億元 20億元以下近一半
科創板是獨立于現有主板市場的新設板塊,由國家主席習近平于2018年11月5日在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開幕式上宣布設立,采取注冊制形式。主要服務于符合國家戰略、突破關鍵核心技術、市場認可度高的科技創新企業。
目前有環保企業22家,合計市值總額超過627億元,平均市值約為28.5億元。市值30億元以下的企業為16家,約占科創板企業總數約73%。其中20億元以下的企業10家,約占科創板環保企業總數的45%﹔30億元市值以上的企業共6家,約占總數的27%,其中市值超過50億元以上的企業只有3家,分別為卓越新能、建龍微納和從新加坡退市后轉投科創板的三達膜。曾經在新三板表現亮眼,后成為轉申科創板第一股的金達萊緊隨三達膜之后,排名第四。
創業板:企業平均市值約42億元 近六成市值在20―50億間
創業板是對主板市場的重要補充,主要針對有發展潛力但暫時無法在主板市場上市的創業型企業。創業板對企業成立時間,資本規模,中長期業績等的要求比主板寬松一些,對企業的利潤標準和資產規模的審計要求高于科創板,之前采取注冊制形式,2020年8月起也實行了注冊制。
目前有71家環保企業,合計市值總額接近3000億,超過2945億元,平均市值約為41.5億元。市值30億元以下的企業有27家,約占科創板企業總數38%,其中包括市值20億元以下的企業9家,約占創業板環保企業總數的13%﹔30―50億元市值的企業24家,約占總數的32%﹔50億元以上的企業20家,約占總數的28%,其中有3家企業市值超百億。
水務企業平均市值37億元 倍杰特領先工業廢水市場
從領域觀察,主要業務為水務領域的企業有46家,總市值超過1716億元,平均市值約為37.3億元。市值30億元以下的企業有22家,約占此類企業總數的48%。其中市值20億元以下的企業11家,約占總數的24%﹔30―50億元市值的企業14家,約占30%﹔50億元以上企業10家,約占22%,其中碧水源市值超過百億。
去年,E20研究院執行院長薛濤曾在主題發言中表示,市政水處理建設高峰已過,未來,隨著環保督查進一步加強,工業水處理市場或將迎來新的機會。這46家水務企業中,主營或涉及工業廢水的企業主要有7家企業,其中倍杰特以77.7億元市值領銜。具體如下:
其他企業,如萬邦達,2010就登陸資本市場,是國內工業水處理領域較早的上市公司,2019年確定以水處理和危固廢業務為主業。清水源成立于1995年,是國內水處理劑生產龍頭企業之一。中建環能也是國內較早的工業廢水治理專家,國內最大的磁分離水體凈化設備制造企業,相關產品在市政領域市場占有率高達70%。深水海納最早以供水業務為主,后涉足工業水治理市場,戰略聚焦工業污水處理和優質供水領域。
固廢領域企業平均市值超33億元 廢油脂再利用企業奪冠
主要業務涉及固廢領域的企業有30家,總市值超過1000億元,平均市值約為33.4億元。市值30億元以下的企業有17家,約占此類企業總數的57%。其中市值20億元以下的企業8家,約占此類企業總數的27%﹔30―50億元市值的企業7家,約占23%﹔50億元以上的企業6家,占20%。沒有市值超百億的企業。
目前卓越新能以87.27億元市值位列冠軍。卓越新能全稱是龍巖卓越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專注于利用廢棄油脂資源生產生物柴油及深加工產品。軍信環保前面已有介紹,業務主要依托長沙市場。今年4月13日首日即破發,跌幅10.17%。
緊跟其后,位列第三到五名的是萬邦達、圣元環保和玉禾田。萬邦達前面已有介紹,去年,在水+危固廢主業之外,其新拓展了化工新材料和鹽湖提鋰新能源業務。圣元環保是我國較早從事生活垃圾焚燒的企業之一,是2020年8月創業板試行注冊制后的首批上市企業,連續數屆獲選中國固廢領域年度最具社會責任投運企業,最新動態是與三峽集團合作,涉足氫能、風電及光伏發電等新能源業務。玉禾田則是國內環衛領域市場化領先企業之一;谑袌龈偁帀毫腿肆Τ杀旧仙仍,去年在營業額同比增長的情況下,凈利潤同比下降25.12%,一定程度上體現了傳統環衛市場化企業的發展危機。
修復企業大多市值低于30億元 環境監測企業平均市值近42億元
93家中,主要從事修復業務的以以下10家為代表,總市值超過314億元,平均為31.4億元。雖然前兩位的節能鐵漢和蒙草生態市值均超過60億元,但此類企業里,市值30億元以下的企業有7家,其中4家企業市值低于20億元,分別占此類企業總數的70%和40%。
主要涉及環境監測檢測類的企業8家,總市值約334億元,平均約41.9億元,在四個細類中位居第一。但除去領頭、并與其他企業差距過大的聚光科技,剩余企業的平均市值約為32.6億元,與固廢企業基本持平。
從市值=股本x股價來看,企業股本的數量和股價的高低都會影響企業的市值,但企業的基本面是市值的基礎。比如公司的盈利能力、成長前景、行業地位、團隊素質、治理結構、運營規范、戰略思路、投資者關系等是影響公司股價的深層原因,此外,也有很多其他手段如炒作等也可以實現股價提升。
對于企業來說,市值值得重視,但也希望能練好“內功”,通過內在價值的提升,實現企業市值提升并實現市值與企業的真正價值相匹配。
123家!環保上市公司2021年業績盤點新鮮出爐
時間:2022-04-24 09:43
來源:中國水網
作者:易簡乾
評論(0)
根據中國水網的不完全統計,截止4月21日,約有123家涉及環保業務的上市公司公布了2021年全年業績。根據統計結果分析,2021年環保上市公司業績營收榜共有112家企業,其中109家為環保上市公司,中國水網對其營業收入與凈利潤進行了分析統計。
根據中國水網的不完全統計,截止4月21日,約有123家涉及環保業務的上市公司公布了2021年全年業績。根據統計結果分析,2021年環保上市公司業績營收榜共有112家企業,其中109家為環保上市公司,中國水網對其營業收入與凈利潤進行了分析統計。雅居樂集團、粵海投資、康佳集團共3家企業主營業務均不以環保為主要方向,但是在環保領域影響較大,同時環保板塊營業收入在上市公司公告中可被獲得,相關業績經拆分后列入營收榜。凈利潤方面,康佳集團和粵海投資兩家企業因未找到分拆依據而不能列入2021年環保上市公司凈利潤排行榜。因此,凈利潤榜共110家企業。
值得一提的是,中國能建、中國建筑、中國中鐵、中國聯塑與上海電氣等11家企業的非環保主營業務收入體量巨大,盡管許多企業在環境產業的影響力與日俱增,由于不能依據公報完整統計其環保業務收入,因此未納入整體榜單,另附單獨榜單。
數據干貨:營收、凈利排行
2021年,“十四五”規劃開局之年。站在“兩個一百年”歷史交匯的起點,以人民為中心的高質量發展成為新時代的主旋律,綠色成為高質量發展的底色。在《“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中,48次提出“綠色”,涉及生態環境質量的改善、綠色發展方式的轉型等。環境產業作為高質量發展的核心環節之一,在這一年也得到了長足的發展,中國水網對112家涉環保業務上市公司的2021年業績進行梳理,詳情如下:
營收排行
112家上市公司的營業收入中,光大環境、北控水務集團、首創環保集團和中國天楹4家企業的營業收入超過200億元人民幣。齊合環保、粵海投資、瀚藍環境3家企業營收過100億元大關,另有20家企業營收過50億。112家涉環保業務上市公司2021年平均營收為36.4億元。
營收排行前十的企業依次為:光大環境(407.94億元)、北控水務集團(227.95億元)、首創環保集團(222.3億元)、中國天楹(205.9億元)、齊合環保(179.47億元)、粵海投資(146.161億元)、瀚藍環境(117.8億元)、碧水源(95.49億元)、洪城環境(81.74億元)、首創環境(79.03億元)。
營收排行
注:康佳集團、雅居樂集團、粵海投資營收為環保板塊營收(營收增長與此相同)
營收增長排行
統計范圍內,超半數涉環保業務上市公司營收實現正增長。112個統計數量中,有88家環保上市公司在2021年營收增長為正,占比78.57%,整體營收情況向好;其中,18家企業營收增長超過50%。
營收增長排行前十的企業依次為:華控賽格(309.24%)、聆達股份(272.40%)、萬邦達(218.43%)、中原環保(185.64%)、北清環能(138.33%)、圣元環保(122.08%)、綠色動力(122.03%)、芳源股份(108.49%)、軍信股份(87.35%)、強泰環保(69.76%)。
營收增長排行
凈利潤排行
中國水網統計110家環保企業的凈利潤數據發現,光大環境凈利潤55.63億、北控水務集團凈利潤34.31億、首創環保集團凈利潤22.87億,成為凈利潤榜單前三甲。此外,110家企業中,100家企業凈利潤為正,9家企業凈利潤超10億。
凈利潤排名前十的企業分別為:光大環境(55.63億元)、北控水務集團(34.31億元)、首創環保集團(22.87億元)、重慶水務(20.78億元)、興蓉環境(14.94億元)、三峰環境(12.38億元)、偉星新材(12.23億元)、瀚藍環境(11.63億元)、粵豐環保(10.81億元)、中國光大水務(9.81億元)。
凈利潤排行
凈利潤增長排行
主業經營業績下的凈利潤增長數據中,超半數的企業凈利潤實現正增長。110個統計數量中,75家企業的凈利潤增長為正,占比68.18%,整體情況向好。其中,22家企業實現了50%以上的凈利潤增長。
凈利潤增長排名前十的企業分別為:天潔環境(359.17%)、強泰環保(220.45%)、齊合環保(180.41%)、嘉澳環保(174.61%)、雅居樂集團(170.30%)、萬邦達(156.54%)、雪浪環境(136.30%)、泛亞環保(128.28%)、恒光股份(127.56%)、三聚環保(106.01%)。
凈利潤增長排行
另附11家業務涉環保的上市公司業績
四大層面解讀2021業績表現
在統計時,中國水網從水處理、固廢處置、大氣治理以及環境綜合共四個方面,拆解分析環保上市公司2021年的業績情況。統計結果顯示,在水處理領域的環保上市公司有46家,在固廢處置領域有39家,從事大氣治理的有16家,環境綜合領域為11家。
統計數據顯示,在2021年,固廢處置行業的營業收入與凈利潤雙雙超過水務行業。
在水務行業,2021年,作為“十四五“開局之年,長江大保護取得一系列成果,黃河流域生態環境保護邁入了新階段;《關于推進污水資源化利用的指導意見》、《“十四五”城鎮污水處理及資源化利用發展規劃》等一系列關于污水固廢資源化的政策頻繁出臺;《工業廢水循環利用實施方案》頒布,工業廢水處理等細分領域賽道競合加劇。整體上,國家更為強調著力推進城鎮污水、工業廢水和農業農村污水這三大領域的污水資源化利用。
在政策利好下,水務領域憑借多年發展根基,業績情況整體較為穩定。根據中國水網的統計,46家水務上市公司的營業收入總額為1646.57億元,其中36家營業收入較上年增長;凈利潤約為184.21億元,有41家企業處于盈利狀態,32家企業凈利潤較上年有所增長。
水務領域營收前10的企業中,有三家企業營收超過100億,分別是北控水務集團(227.95億元)、首創股份(222.3億元)、粵海投資(146.161億元)。值得一提的是,北控水務集團穩步發展。2021年度蟬聯了水務領域上市公司營收榜第一以及環保上市公司營收總榜第二的好成績。
在固廢處置行業,2021年以來,一系列重固廢處置領域的重大政策出臺,為“十四五”時期固廢行業的高質量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十四五”城鎮生活垃圾分類和處理設施發展規劃》正視垃圾分類與處理設施建設與運營中存在的突出短板和“重癥頑疾”,垃圾分類工作邁出從“量變”走向“質變”的步伐;三部委聯合發布《2021年生物質發電項目建設工作方案》,生物質發電中央補貼將有序退出,垃圾焚燒行業正式進入報價競爭時代,或將倒逼行業創新發展,促進產業技術進步;此外,《“十四五”循環經濟發展規劃》、《“十四五”時期“無廢城市”建設工作方案》、《關于“十四五”大宗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的指導意見》等政策的出臺為固廢的資源化和循環化提供了思路。
39家固廢處置相關上市公司的營業收入總額為1988.29億元,其中31家上市公司的營收較上年增長;凈利潤總額約為197.7億元,其中36家企業處于盈利狀態,25家企業凈利潤較上年有所增長。
固廢領域,有4家企業營收超過100億,分別是光大環境(407.94億元)、中國天楹(205.9億元)、齊合環保(179.47億元)、瀚藍環境(117.8億元)。固廢領域中,光大環境憑借著其深厚的行業積累,在2021年業績表現仍然強勢:以407.94億元的營業收入繼續蟬聯冠軍,牢牢占據了固廢領域上市公司營收榜第一以及環保上市公司2021年營收榜第一的位置。
大氣污染防治一直是國家高度重視的環境治理領域之一,進入“十四五”,非電行業煙氣治理需求將持續釋放并提速,重點行業VOCs污染物治理和無組織排放管控持續快速推進,機動車船尾氣治理進一步強化室內環境標準不斷趨嚴,綠色能源迅速崛起,工業重點行業的碳捕集、封存、綜合利用工程試點、示范在加快推進。此外,“雙碳”目標提出后,中央陸續發布重點領域和行業碳達峰實施方案和支撐措施,構建起“1+N”政策體系,確保如期實現碳達峰、碳中和!2021-2030年大氣污染治理行業發展展望報告》數據顯示,預計2021-2025年大氣污染治理市場規模約為1.6-1.8萬億元。
根據中國水網統計數據顯示,有16家大氣治理相關上市公司公布了2021年的業績情況,其營收業績總額為296.3億元,其中13家企業營業收入較上年增長;凈利潤總額為14.17億元,其中13家企業處于盈利狀態,11家企業凈利潤較上年有所增長。
大氣領域營收榜前五為:三聚環保(57.51億元)、大唐環境(52.88億元)、遠達環保(44.38億元)、菲達環保(33.84億元)、博奇環保(20.92億元)。
除以上三大領域外,以環境修復、環保設備制造與環境監測等細分領域為主業的上市公司在近年來發展勢頭強勁。
環境修復領域,“十四五”時期,土壤修復行業也迎來發展機遇期,“百億級”市場規模穩步提升。根據E標通數據統計,2021年前10個月項目總金額近90億元,預計2021年全年將近110億,較上一年略有提升;環保裝備制造方面,今年1月21日,工信部、科技部、生態環境部等三部門聯合印發《環保裝備制造業高質量發展行動計劃》,《行動計劃》提出,到2025年,環保裝備制造業產值要力爭達到1.3萬億元;此外,隨著新污染物成為行業未來關注的重點,環境監測這一細分領域也逐漸成為“香餑餑”,2021年上半年共注冊5.0萬家環境監測類企業,同比增長72.4%。同時,監管對數據的準確度也推動了第三方環境監測運營市場的釋放。
統計數據顯示,截止目前,以上細分領域有11家上市公司公布了2021年業績,其營業收入總額為146.11億元,其中8家企業營收較上年有所增長;凈利潤總額為13.02億元,10家企業處于盈利狀態,7家企業凈利潤較上年有所增長。
以上細分領域,業績營收榜前五名分別是:景津裝備(46.51億元)、中材節能(29.41億元)、芳源股份(20.7億元)、建工修復(10.81億元)、華控賽格(9.358 億元)。
2021成環保企業IPO大年,北交所閃亮登場
隨著國家對生態環保的日益重視,環保督查趨嚴,環境產業正處于向高質量發展階段邁進的重要關頭。據中國水網的不完全統計,2021新增的涉環保業務的上市公司達43家,擬募集資金共約199.39億元,新增環保企業數量之多在產業發展史上極為少見,可見行業登陸資本市場的積極性不減。
2021年新增涉環保業務上市公司中,有17家從事固廢處置行業,有12家從事水處理行業,有9家從事環境綜合領域,有5家從事大氣治理行業。截止4月21日,43家新增環保上市公司中有22家公布了2021年業績報告,他們的營業收入總額約為197.58億元,18家企業營收較2020年有所增長;凈利潤方面,22家環保公司全部處于盈利狀態,凈利潤總額約為25.74億元。
2021新增環保上市公司
新增上市公司業務特征
中國水網曾在《擬募資近200億!2021年43家新增環保上市公司來襲!》一文中分析,近年來登陸資本市場的環境企業的業務領域更加細分化,“資源化利用”、“工業污染治理“成為了2021新增環保上市公司主營業務方面的兩大特征。
資源化方面,污水資源化政策的出臺使工業廢水處理、膜技術等領域成為了焦點。這一政策的影響也體現在2021年新增的涉環保業務上市公司中。2021年,新上市的倍杰特、唯賽勃等多家企業的業務與污水資源化緊密相關。固廢處置領域,浩通科技、超越環保與英科再生等企業乘著固廢資源化的風口,成功牽手資本。“資源回收利用”、“垃圾分類”、“可再生塑料回收”等是這些企業業務領域中的關鍵詞。
工業污染治理方面,根據中國水網的統計,在2021年新增的43家環保上市公司中,有8家企業的業務領域涉及工業污染治理。相關數據表明,在工業廢水處理領域,“十四五”期間,將約有1000億~1500億的市場投資空間;《2021-2030年大氣污染治理行業發展展望報告》數據顯示,在大氣治理領域,2021-2025年工業煙氣治理行業市場規模約為4130-5360億元。
新增上市公司上市渠道特征
科創板與創業板仍是企業登陸資本市場的主要渠道,北交所成立更為企業帶來了上市新機遇。
在注冊制改革的持續推動下,2021年A股迎來IPO大年,刷新多項歷史紀錄。Wind數據顯示,2021年A股共有523家公司登陸A股,包括創業板199家、科創板162家、主板121家和北交所41家,合計募資5436億元,IPO數量和募資金額都創出了歷史新高。
根據中國水網統計數據顯示,43家企業中,選擇在創業板上市的企業有19家,在科創板上市的企業有10家,在上交所主板上市的企業有9家,在香港聯交所主板上市的有2家,在深交所主板上市的有1家,在深交所中小板上市的1家,在紐交所上市1家。從2021年新增環保上市公司的上市渠道來看,實施股票注冊制的創業板與科創板已成為優選上市板塊。
目前,公布業績的創業板環保企業約為10家,其營業收入總額約為65.49億元,凈利潤方面,10家企業全部實現盈利,凈利潤總額約為10.12億元;公布業績的科創板環保企業約為5家,其營業收入總額約為56.1億元,5家企業也同樣全部實現盈利,凈利潤總額約為4.7億元。
值得注意的是,北京證券交易所于2021年11月15日開市,對于環境產業而言,這無疑是一項重大利好。據中國水網統計,開市首日,共有4家企業成功登陸北交所,分別是北京中航泰達環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新安潔環境衛生股份有限公司、華維設計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與北京恒合信業技術股份有限公司。
截止4月21日,僅華維設計公布了2021年業績情況,其營業收入約為1.809億元,凈利潤約為0.57億元。
2021年作為環境產業史上的IPO大年,誕生了多家環保上市公司。未來,環境產業牽手資本市場還將有哪些變化,值得期待。
112家涉環保上市公司2021年業績詳細大數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