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文明督查激勵地市典型經驗做法介紹(一) ——江西省贛州市
編者按:近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對2021年落實有關重大政策措施真抓實干成效明顯地方予以督查激勵的通報》(國辦發〔2022〕21號),對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制度創新、模式探索等方面成效顯著的地方予以督查激勵。現將有關地市的典型經驗做法總結刊發如下,供全國同類地市學習借鑒。
奮力續寫贛南蘇區“綠色華章”
贛州是原中央蘇區的主體和核心區域,也是江西母親河贛江和香港飲用水源地東江源頭,是我國南方地區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江西和贛州時強調:綠色生態是江西最大財富、最大優勢、最大品牌,一定要保護好,做好治山理水、顯山露水的文章。近年來,贛州市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殷殷囑托,縱深推進生態文明試驗區建設,協同推進經濟高質量發展和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所有縣(市、區)地區生產總值實現十年翻番,贛州躋身全國百強城市、列第65位、較2011年前移43位,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體建設創造了“贛州經驗”,交出了“典型模式多、生態環境優、綠色動力強、惠民紅利實”的靚麗成績單。
一、堅持制度為基,打好體制改革“組合拳”
建立“齊抓共管”推進體系。成立黨政主要領導任“雙組長”的生態文明建設和推動長江經濟帶建設領導小組,每年度召開領導小組會議和推進會議,專題研究推進重大事項,連續5年由贛州市人大審議市政府關于生態文明試驗區建設情況報告,形成了黨委政府高位推動、各地各部門具體落實、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共同監督的齊抓共管大格局。
完善“過程嚴管”監督體系。出臺飲用水水源保護、水土保持、城市管理、文明行為促進、革命遺址保護、客家圍屋保護條例等法規,推動生態文明建設步入法治軌道。率先在全省建立環資審判、檢察藍護衛生態綠、生態綜合執法等綠色制度,嚴格實施市縣鄉村組五級“林長制”和市縣鄉村四級“河湖長”、“三線一單”生態環境分區管控,高標準建成運行全市“生態云+雙碳”大數據平臺,全過程監管體系更加完善。
健全“后果嚴懲”責任體系。深入實施生態環保工作責任制、責任清單和環保監督執法正面清單,常態化開展領導干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在全省率先將生態文明建設納入市直績效和縣(市、區)綜合考評“雙重考核”,構建導向鮮明的綠色政績考評體系。建立了環境損害約談問責、一票否決、終身追究“責任鏈條”,生態文明責任體系進一步壓實。
贛縣金盤水庫
二、堅持保護為先,織密南方屏障“保護網”
礦山修復探索“三治同步”。針對稀土開采造成的礦山環境破壞、水土流失以及水體污染等環境問題,實踐探索廢棄稀土礦山治理山上山下同治、地上地下同治、流域上下游同治的“三同治”模式,采取種樹、植草,固土、定沙,潔水、凈流等生態和工程措施,34.1平方公里廢棄礦區回歸了綠水青山。
崩崗治理推行“三型共治”。針對不同區域、不同類型的崩崗水土流失問題,按照宜草則草、宜果則果、宜游則游的治理原則,因地制宜采用“生態修復型、生態開發型、生態旅游型”三種方式推進崩崗治理,治理崩崗4675座、水土流失4310平方公里,實現“叫崩崗長青樹、讓沙丘變綠洲”,贛州列入全國水土保持高質量發展示范先行區。
流域治理開辟“三化模式”。針對溪流湖泊修復、農村生活污水處理、稀土尾水治理等難題,按照小流域分區治理思路,采取生態化“疏河理水”、多元化“治污潔水”、生物化“消劣凈水”,做好“保水護水”文章。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石城經驗”廣泛推廣,BIONET生物處理工藝、雙級滲濾耦合技術攻克了稀土尾水治理難題。
贛州市安遠縣牛皮漬廢棄稀土礦山修復前后對比圖
三、堅持發展為要,下好綠色轉型“先手棋”
產業低碳化轉型。開展傳統產業優化升級,有序退出6家鋼鐵企業,陸續關停128家高耗能企業,節約能耗16萬噸標煤以上。實施綠色低碳循環化改造,獲批國家級綠色園區4個、綠色工廠11家、綠色設計產品4個。“十三五”期間,全市單位GDP能耗累計下降16.83%,超額完成下降15%的目標任務。2021年單位GDP能耗下降3.1%,順利完成省下達年度目標任務。
資源循環化利用。推進工業固廢、生活垃圾、畜禽糞污等資源化利用,加快建設國家工業資源綜合利用基地,建成投運餐廚廢物和無害化處理國家試點項目,年處理餐廚廢棄物7.3萬噸,上網電量可達1013.5萬度。畜禽養殖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率達97.67%。章貢區機關事務管理局獲評全國能效領跑者,11家單位獲評全國節約型公共機構示范單位。普遍推行生活垃圾強制分類,扎實開展限塑行動。贛州成為國家工業資源綜合利用基地,贛州高新區列為國家大宗固廢綜合利用示范基地。
能源綠色化發展。“十三五”期間,全市10蒸噸每小時規模以下的燃煤鍋爐全部淘汰,煤炭消費量實現三連降。大力發展風電、光伏、生物質等新能源發電,累計建成可再生能源發電裝機479萬千瓦,占全口徑發電裝機的62.84%,新能源(風電、光伏、生物質)裝機367萬千瓦,占全口徑發電裝機的48.15%,新能源發電裝機和發電量居江西省首位。
上堡梯田
四、堅持惠民為本,奏響共建共享“交響樂”
盤活生態“資產”。在全省率先出臺建立健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行動方案,多渠道探索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路徑,全市林權抵押貸款544.51萬畝、貸款金額85.5億元,發行綠色債券30億元、綠色信貸余額突破200億元。健全生態補償機制,實施兩輪次跨省東江流域生態補償,落實省內流域生態補償機制,石城先行探索國家生態綜合補償機制,累計獲得生態補償資金近100億元,出境斷面水質達Ⅱ類以上,實現“兩江清水送南北”。
打響生態“品牌”。全面啟動全域綠色有機農產品基地創建,獲批籌建全省首個富硒產業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建成富硒示范基地110個,有效期內“兩品一標”591個。大力推進“互聯網+臍橙”發展模式,贛南臍橙品牌價值蟬聯全國水果類第一。建成國家油茶產品質檢中心,成功注冊“贛南高山茶”集體商標。江西崇義建立三產融合示范園、服務站、農企利益聯結服務點、電商營銷平臺,建成刺葡萄、南酸棗等院士工作站,大力推廣“龍頭企業+基地+個體”合作模式,該做法2020年列入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改革舉措推廣清單。
釋放生態“紅利”。將生態文明建設與脫貧攻堅、鄉村振興緊密結合,通過吸納、鼓勵和引導貧困戶參與生態項目建設、發展生態產業、加入公益性崗位等方式,輻射帶動7.1萬戶貧困戶、25.85萬人增收脫貧。江西大余通過“丫山旅游扶貧模式”直接帶動1760名,間接帶動周邊7個鄉鎮近萬名貧困戶增收脫貧致富,占全縣總貧困人口的30%以上。該模式上榜2020年世界旅游聯盟旅游減貧案例名單和全國鄉村旅游典型案例。
于都梓山富硒蔬菜產業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