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藍藻、秸稈、水葫蘆……這些日常生活中被人們稱之為有機廢棄物的垃圾,在無錫一家企業的“妙手”下,變廢為寶,成為了育苗基質、營養土,將農業廢棄物進行資源化循環利用。江蘇神力生態農業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神力公司),通過不斷探索和科技創新,攻克了藍藻有毒、發臭、水含量偏高的難題。據悉,該企業是目前無錫市藍藻處理相關單位中少數實現盈利的企業。
高藝 科研創新,攻克難關 近日,當記者來到位于無錫宜興的神力公司生產現場時,盡管天氣炎熱,池中滿是藍藻和秸稈的混合物,卻沒有一絲藍藻的腥臭味傳來。“企業初次對藍藻進行處理的時候技術不是很成熟,當時藍藻味道很重,臭得不得了。”回憶起第一次接觸藍藻處理的情景,神力公司負責人依然印象深刻,“味道特別大,就連辦公室都是臭的,那時候覺得這個藍藻做不了。” 盡管如此,企業還是堅持了下來,該負責人告訴記者,“關于藍藻,最先需要解決兩個問題,一個是藍藻毒素的問題,另一個,就是藍藻除臭的問題。公司通過與中南民族大學合作,研究出了能夠去除藍藻中毒素和臭味的菌種,這項研究也獲得了發明專利。”而這只是神力公司科研工作一小部分,“菌種研發成功后,我們又研發出了廢棄物專業粉碎機,并自主研發了專業發酵設備。”這些科研成果,為神力公司農業有機廢棄物綜合利用提供了有力幫助。 協同處理,取長補短 藍藻的臭味和毒素雖然得到了有效解決,但由于藍藻中水分含量偏高,含碳量少,單獨處理起來耗時耗力更費錢。“之前,農業廢棄物循環利用這塊也有很多企業在做,但是做著做著這些企業就不見了,主要是投入和收入不成比例。”據介紹,藍藻在打撈上來后,通過簡單處理,藻泥的含水量能達到90%左右。藻泥的干化處理工藝不同,則所需時間、經費都有所不同。 神力在不斷摸索中,找到了節省又有效的處理方法。該負責人表示,“通過研究發現,藍藻的處理問題,最好的辦法就是讓它進入循環農業,讓它回到土壤里面讓農作物吸收。明確了這個理念后,我們針對環太湖的農業廢棄物,如藍藻、蘆葦、周邊秸稈以及園林垃圾等,找到了最好處理辦法——協同處理。” 據介紹,由于秸稈的水含量低,僅20%左右,含碳量高、含氮量少;而藍藻剛好相反,水分高達90%左右,含氮量高、含碳量少。所以神力公司通過協同配比,在營養元素方面,將配方調至碳氮比25:1;在水分方面,將其調配至水含量60%,即秸稈與藻泥比例約1:1.6,這樣就達到了微生物的發酵最佳條件。在此條件下,加入高溫微生物,通過好氧發酵設備深度發酵,最后形成了產品——營養土和培育基質。 農廢精制,創新領先 據介紹,神力公司創新研發的秸稈協同藍藻發酵處置系統是目前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循環利用關鍵技術。該技術將處理工藝流程、專用有機肥配方、園藝營養土配制、生態有機種植技術和栽培容器研發進行高端集成,并研發了相配套的設備和專用發酵微生物,制成各種基質,并配套研發出了生態循環農業模式,技術達到行業內領先水平。 數據顯示,2021年神力公司共處理藍藻、蘆葦、水葫蘆、秸稈、尾菜、糞污、病木等約24500多噸,其中秸稈6029.73噸,藍藻12283.89噸、水葫蘆、浪渣2538噸,一枝黃花、周邊雜草2018.69 噸、蘆葦664.35噸、疫木882.63噸等。制成各種育苗基質、營養土10000多立方米,年實現銷售收入300多萬元。公司收割蘆葦廢棄物約800畝,并與農戶簽訂了秸稈收購合同,消化了周邊5000畝秸稈等農業廢棄物,還成為宜興市園林硬木廢棄物處理中心、宜興市園林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示范區。 據悉,神力公司在宜興市丁蜀鎮太湖邊擁有一座300多畝的生態農業示范基地,于2021年被農業部評為國家級生態農場,公司生態農場種植面積為304畝,其中蔬菜13畝,無花果12.59畝,梨23.08畝,枇杷89.18畝,蘭花12畝,園藝林木154.8畝。 有機肥料和育苗基質、營養土推廣應用,農場和周邊的土壤得到了改良,化肥實現了減量,生態環境得到了改善,農產品品質大大提升,其生態效益,社會效益顯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