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4日,徐州市委常委會會議研究并原則同意《徐州市區積水點治理實施方案》(以下簡稱《方案》)。9月15日,市區易淹易澇積水點綜合整治工作推進會召開,對市區易淹易澇積水點治理工作進行系統部署推進,切實解決這一突出民生問題、補上城市功能短板,全力保障群眾生命財產安全和城市安全運行。
《方案》提出了八項具體任務,到2024年年底,基本完成市區積水點治理,歷史上嚴重影響生產生活秩序的易澇積水點全面消除。進一步提高徐州市城市排水防澇能力和民生保障水平,全面消除嚴重影響城市生產生活秩序的易澇積水點。
市區聯動,細致統籌
實施城市積水點治理工程,是緩解城市內澇、提升整體排水防澇能力的重要舉措,事關城市高質量發展和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如何做好統籌治理?《方案》詳細列出了工作原則和目標:
全面治理,突出重點。全面排查降雨積水情況,優先治理嚴重影響生產生活秩序的易澇積水點,加強積水風險點監測,按照當年形成的積水點次年基本完成治理的原則,滾動推進治理工作。
因地制宜,科學施策。全面分析積水成因,分類制定治理措施,優先利用自然洼地、綠地、濱水綠帶、城市公園、下沉式廣場、留白增綠空間等增加雨水調蓄能力,充分結合城市更新、片區開發等同步實施積水治理,發揮綜合效益。
點面結合,系統治理。結合國土空間、流域區域防洪和雨污分流等規劃,協同推進市區積水點治理和河道生態環境治理,由點帶片、點面結合,系統提高城市綜合防洪排澇能力。
市區聯動,多方共治。堅持市區一體、分級負責、屬地為主、協調有序原則,壓緊壓實積水點治理工作責任,加強跨區域、跨片區聯動,全面形成工作合力。積極做好信息發布、宣傳報道等工作,營造全民參與、齊抓共治的良好社會氛圍。
到2022年年底,市區范圍內積水點消除率達20%。到2023年年底,市區范圍內積水點消除率達80%。在超出城市內澇防治標準的降雨條件下,城市生命線工程等重要市政基礎設施功能不喪失,基本保障城市安全運行;居民小區、商業設施、人防工程等地下空間防汛排澇設施按照《地下空間治理標準指導意見》基本配備齊全;積水點涉水供電安全治理基本完成;市民防洪排澇意識明顯增強。
到2024年底,基本完成市區積水點治理,歷史上嚴重影響生產生活秩序的易澇積水點全面消除;新開發區域新建排水設施標準全部滿足規范要求,標準范圍內降雨不再出現新的易淹易澇點。
“八管”齊下,細分任務
《方案》提出,徐州市通過對流域、單元、管網、排水口等進行系統分析,精準診斷積水原因,計劃實施市區175項積水點治理工程,總投資約22.2億元。
在工程組織上,市級計劃實施74項,投資16.3億元;區級計劃共101項,投資5.89億元。力爭2025年底完成治理任務。
如何治理?《方案》列出了八項治理任務,并細分責任單位。
提高雨水收集輸送能力。加密低洼片區雨水收水井,采用雙箅或多箅雨水井增加收水能力;實施局部低洼點“二合一”井蓋改造,進一步擴大道路雨水收集能力。按照高水高排原則,實施金山南路、夾河街等高水攔截工程,減輕低洼區域排澇壓力。實施管網新建、改造及清淤疏浚工程,增加管網管徑,恢復管網功能,加大雨水輸送能力。2023年汛前完成收水井改造及管網清淤疏浚工程。
提高泵站強排能力。對外水頂托導致自排不暢或抽排能力達不到標準的地區,改造或增設泵站,擴大泵站抽排能力。2022年啟動新建三道中溝泵站、梨園路泵站、夾河街泵站建設,2023年汛前具備抽排能力,解決區域低洼片區積水強排問題。2023年完成中山立交、沈場立交、華潤路立交泵站改造,解決下凹式立交橋積水問題;新建蘇堤小區、康馨園、萬通小區等十余座小型排澇泵站,解決部分低洼小區和企事業單位內部積水強排問題。
提高河道行洪能力。合理開展河道、排洪溝、道路邊溝等整治工程,實施河道疏浚及改造,提升行洪排澇能力,確保與城市管網系統排水能力相匹配。2023年完成軍民河改造、三八河綜合整治工程,有效解決河道水位壅高造成的局部積水問題。
提高污水溢流控制能力。針對中心城區雨污合流溢流污染問題,結合積水點治理同步實施片區、道路雨污分流,解決汛期污水溢流及雨水無法直接排放河道問題。以城區奎河重點國省考斷面水質穩定達標為約束性條件,優先實施相關片區雨污分流。2023年完成食品城片區、津浦西路等雨污分流工程。
提高智能化監控能力、地下空間防汛能力、涉水用電防御能力和綜合管理能力也被列入任務清單。
健全機制,細化保障
為健全工作機制,會議決定,市級成立徐州市區易淹易澇積水點綜合整治指揮部,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擔任第一指揮和指揮,相關分管領導任副指揮,市相關職能部門和各區黨委政府負責同志為成員單位。指揮部下設辦公室,由成員單位抽調人員組成,下設綜合協調組、工程實施組、資金保障組、交通導改組、管線遷改組5個專項工作組。
技術指導,資金的籌集、使用和管理,綠化移植,燃氣、熱力等各類管線遷改,交通導改、跟蹤審計等工作由各相關部門結合職責分工,齊抓共管、合力推進。
《方案》提出,市區積水點治理工程項目多、體量大、時間緊,各相關部門要進一步優化審批流程、簡化程序。工程設計方案審查要按照“誰提意見誰幫助協調解決”的原則,增強部門主動服務意識,方案經完善報請指揮部批復后即可辦理財政評審及招投標等相關手續。新增改造雨箅、管網清淤等技術難度低、內容單一的項目可按照應急防汛搶險項目辦理相關手續。各區各相關部門要科學制訂年度實施計劃,將市區積水點治理工作納入市對區重點工作目標考核,對工作不力、進展緩慢的地區和單位進行約談。
在工程前期、建設、驗收等階段,采用向市民公示、市民監督評議等方式,廣泛吸納市民意見建議,引導市民參與工程建設過程監督。真正凝聚社會共識,取得市民的理解支持。
“緊緊圍繞淮海經濟區中心城市戰略定位,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我們將加快補齊城市積水內澇防治短板,完善排水防澇基礎設施體系,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推進內澇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為促進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提供有力支撐。”市水務局黨委書記、局長楊勇表示。
記者 吳云 通訊員 顏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