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長興:垃圾分類助力鄉村治水成效
來源: 中國日報網
西苕溪畔,溪水潺潺,岸堤景美,構成一幅清麗雅致的生態畫卷。浙江省長興縣和平鎮便民橋村自推行垃圾分類助力“五水共治”的政策以來,便民橋村這個小鄉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美麗蛻變。
近年來,便民橋村通過深化轄區環境整治、嚴查排污、加強運維監管、加大宣傳教育等措施,控源頭、強管理,強化分類意識,補齊治水“短板”,深入推進“五水共治+垃圾分類”工作,助力美麗和平建設。
“平時的生活垃圾分類投放,方便填埋場進行回收處置,減少垃圾滲濾液對水體污染,不向河道、窨井亂扔垃圾、雜物以免堵塞排水管道,節約用水等等,這些都是在參與五水共治……” 便民橋村黨員干部志愿者正與和平鎮退役軍人護水志愿隊一起挨家挨戶地向村民們發放垃圾分類、五水共治的宣傳資料,講解環境保護的重要意義,并檢查每家門前的廚余垃圾桶和其他垃圾桶內是否正確分類生活垃圾。
為了推進垃圾分類,2019年,便民橋村便開展 “百日攻堅”環境大整治行動,并制定整治計劃。在便民橋村黨支書記梅一根的帶領下,村莊院子里亂堆的雜物、河道中漂浮的垃圾都無影無蹤。通過網格化管理方式,村委重點對路邊、河邊、田邊等區域清潔整理,村民收拾自家院子。同時對全村黨員、村民代表、保潔員、清運員、承包組長,進行每月一次的垃圾分類培訓。全村上下擼起袖子,垃圾分類意識深入人心,整村環境得到大大的提升。整潔的環境促成了村貌的煥然一新。
大環境整潔后,美麗村莊建設的“重頭戲”登場。村里開始推進垃圾分類、污水專項整治。這些年來,便民橋村的村干部們積極探索從源頭分類到終端無害化處理的農村垃圾分類模式的同時,也會樹立自己的改革觀點——垃圾分類與誠信文明進行掛鉤。村委們紛紛走家入戶,向他們宣傳垃圾分類、保護水環境的重要性。他們深入村民居住區現場指導村民進行垃圾分類,不定期抽查村民家垃圾分類情況,并將結果納入“村民誠信指數”。人人爭當“垃圾分類誠信戶”已成為村民們追求的新風尚,F如今,每天做好垃圾分類,等著垃圾車上門清收,已經成為村民們的生活習慣。村民們思想上有認識,行為上有共識,這不僅是培養了村民細分垃圾的生活習慣,更是一份“誠信+垃圾分類”的寶貴經驗。
與此同時,村委會也引導村民自覺愛護河道,保護河道生態環境。“河長制”的推行使得每一條河道的治理都得到妥善的安排,真正實現了責任體制的完善。平日里,河道保潔人員針對巡查發現的河道漂浮物、垃圾進行清掃,并舉一反三做好轄區內河道岸坡保潔工作,加大對河道、河岸的保潔力度,減少對河岸綠植的破壞,降低污染河道的風險,進一步改善村民們的居住環境,打造綠色美好家園。
“處處堤邊種楊柳,家家門外有芙蕖”已不再是設想,F如今,便民橋村的道路兩旁,各種樹木高低搭配、喬灌結合、四季常青,景色宜人,一改往日荒草叢生的舊印象。村民們都感嘆說:“以前路邊全是雜草,偶爾路上還有垃圾、廢瓶子,現在大變樣了,我們村里跟城里沒兩樣,說不準還超越城里哩!村子的環境美了,出門心情都好了。”
“萬家笑語荷花里,知是人間極樂城”。便民橋村在持續不斷的改革春風吹拂下,在垃圾分類助力‘五水共治’的可持續發展道路上越走越自信。共建“河暢、水清、岸綠、景美”的環境理念在激蕩中煥彩流金,化蛹成蝶。
(中國日報浙江記者站)
來源:中國日報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