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洛林大學教授毛磊接受獨家專訪:中國是解決全球生態問題的關鍵參與者

文/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譚錚
圖/受訪者提供
從2005年第一次來到廣州開始,法國洛林大學教授毛磊(Jean Louis Joseph Morel)就和這座城市結下了不解之緣。2008年以來,他一直擔任中山大學客座教授,圍繞礦山生態修復理論與技術、農田修復與安全利用技術、城市土壤的演化過程與機制等研究,與中山大學展開合作。
深入中國廣袤的土地,讓毛磊對中國的生態環境變化有了更全面的了解和認識。他在接受羊城晚報獨家專訪時表示,中國是解決全球生態問題的關鍵參與者,中國當前正在為促進全球生態發展作出重要貢獻。
談學術跨國合作
中法攜手破解土壤污染難題
毛磊的研究工作一直圍繞土壤環境重金屬及新污染物、土壤生物多樣性與土壤健康、植物-土壤互作與綠色發展等內容展開:“我研究的領域旨在了解土壤健康及土壤污染的關鍵過程,同時致力于研究方案解決這些問題。比如,通過去除污染農田中過量的持久性污染物,達到安全利用農田的目的。”
毛磊與中國的緣分始于2005年。受中山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邀請,毛磊來到中國參加一場關于土壤污染防治的專業研討會。抵達廣州前,他正在歐洲研究礦山遺留場地污染治理等相關課題,“當時我非常想了解中國的具體情況,因為礦山開采和相關活動造成的污染也是歐洲面臨的問題,這個問題非常重要,且難以處理”。
彼時,中山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仇榮亮正和學生對相關內容進行研究,他們逐步摸索出一套礦區重金屬污染土壤安全利用的方案。了解到這一情況后,毛磊對這一新興“修復手段”非常感興趣:“從那時候開始,我們與中山大學就相關研究內容開展合作。近20年來,法國洛林大學與中山大學開展了一系列富有成效的合作,這些合作也一直持續到今天。”
為更好地在土壤環境污染與修復理論和技術研究等方面展開合作,法國洛林大學和中山大學于2015年建立中-法土壤環境國際聯合實驗室(ECOLAND)。當前,雙方在聯合申請國際項目、合作發表學術論文、聯合培養研究生、共建研究基地、聯合主辦國際會議等方面成果豐碩。2018年,ECOLAND被法國農業食品環境研究院評為過去20年最成功的12項國際合作成果之一。
對于跨國科研合作,毛磊表示,環境污染是全人類共同面臨的問題:“例如,當前我們研究的土壤重金屬污染問題不僅是中國面對的挑戰,也是全球正在面臨的挑戰。只要有礦山開采,必然會遇到這樣的問題。我們需要攜手合作。”
談中國生態環境改變
可與世界攜手共享經驗
作為土壤學專家,毛磊也關注中國在生態文明建設方面的系列措施。他留意到,在過去十年的時間里,中國出臺了土壤污染防治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規,讓土壤污染風險得到有效管控,并對未來土壤保護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比如,《“十四五”土壤、地下水和農村生態環境保護規劃》中就提到,到2025年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達到93%左右,重點建設用地安全利用得到有效保障等。
“土壤是生態系統的基本組成部分,它為人類的生活和生物多樣性保護提供了基礎條件。過往十年,中國把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放到了優先事項當中。中國投入了大量的財政資金與科研人員應對這一挑戰,我看到了中國在生態文明建設方面的決心。”毛磊說。
在采訪中,毛磊還表示,中國在多個不同場合都提到“堅持走生態優先、綠色低碳的發展道路”,他認為中國這一表態非常重要:“當前,應對全球氣候變化,減少二氧化碳及其他溫室氣體的排放,開發可再生能源……這都是全球面臨的重大課題,需要集思廣益地解決。”他說,“2020年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大會(第一階段)高級別會議正式通過的‘昆明宣言’,是扭轉當前生物多樣性喪失,并確保生物多樣性在2030年走上恢復之路的重要一步。中國在當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正如中國對《巴黎協定》的承諾一樣,也是標志性的一步。”
毛磊指出,中國是解決全球生態問題的關鍵參與者,中國當前正在為促進全球生態改善作出自己的積極貢獻。他也坦言,氣候、土壤、生物多樣性等問題是相互依存的,面對全球緊迫的生態環境壓力,大家應該攜手合作、尋求解決方案:“在這當中,中國可以分享它的經驗和做法。”
談中國高等教育
過去十年經歷了前所未有的發展
2008年,毛磊開始在中山大學擔任客座教授。身在中國高等教育第一線,他深刻感受到中國高等教育的發展變化。他說:“我在教學與研究工作中與中山大學、華南農業大學都有接觸和了解,我關注到,無論在校園環境還是科研設備等方面,中國的高校都在快速升級。”
除了硬件環境與設備,讓毛磊感觸最深的,是中國在人才培養這一領域發生的變化。他說:“這十年,在中國攻讀碩士與博士學位的學生人數急劇增加;各類出版物發表的科學研究成果,無論是數量還是質量都有了長足的進步。這也反映了中國在科學領域的發展水平。”
“中國的高等教育體系在過去十年經歷了前所未有的發展。中國在人才回歸、提升本地人才國際專業知識、開設合作項目等方面,都進行了新的探索。當中,相當一部分探索是非常成功的。”毛磊說,作為中山大學的客座教授,他在參與本科教學時,親身體驗到中國大學生的專注和對科學研究的熱情。
因為經常來廣東,毛磊對廣東也比較熟悉。他說,在廣東,他最熟悉的城市是廣州。在他看來,廣州是一個高速發展的城市,“新的建筑、新的城市景觀和越來越多的電動汽車彰顯了這座城市快速的變化,顯示了它強勁的經濟活力”。更讓他印象深刻的,是廣州工業發展的快速現代化。結合自身的研究領域,毛磊觀察到廣州傳統產業近十年來的轉型升級:“廣州關閉了大量污染環境的工廠,并促使企業向更為環保、現代化的方向轉型。與此同時,在水供應、污廢水處理等領域,廣州也發生了很多變化。”
因為工作原因,毛磊還去過廣東的梅州、韶關等地,也曾在江西省、云南省等采礦地點調研中國的土壤情況。隨著對中國生態環境的愈發了解,他表示,相信中國未來在全球環境治理當中會發揮更重要的作用,也期待中法學術界在這一領域能展開更多、更深入的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