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我國生態環境保護正在發生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變化。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已經進入了以降碳為重點戰略方向、推動減污降碳協同增效、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實現生態環境質量改善由量變到質變的關鍵時期。
一方面,城鎮污水、生活垃圾焚燒等傳統環保領域新建項目減少,產業本身隨之迎來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另一方面,各級地方政府將以“減污降碳協同增效、綠色轉型發展”為需求,比單純的污染治理任務更加艱巨。未來環保行業的發展方向是要在“全民共治、源頭防治”成果的基礎上,思考如何“精準治污、科學治污、依法治污”,即將迎來的是精耕細作、以防為主的新時代,挑戰與機遇并存。
對于碧水保衛戰,未來的重點方向是“統籌水資源、水環境、水生態治理,推動重要江河湖庫生態保護治理,基本消除城市黑臭水體”。2021年以來,國家相關部委陸續發布了《“十四五”城鎮污水處理及資源化利用發展規劃》《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動方案(2021-2025年)》等一大批重要政策和文件,水務行業政策紅利不斷釋放。從政策實施的重點領域看,水務污染防治攻堅向縱深推進,投資將更加側重于薄弱地帶、落后地帶——一類是城市老舊環保設施的升級改造,如供水管網的升級改造;另一類是以下沉市場為主戰場的綠色環保建設,如農村的供排水、垃圾轉運處置等基本公共服務領域將首先發力,進一步提高農村地區的污水處理率和垃圾無害化處理率。
對于凈土保衛戰,未來的重點方向是“加強土壤污染源頭防控,開展新污染物治理”。當前國內固廢產業總體上處于“環境效應管理”向“資源管理”過渡的窗口期。結構化矛盾與機遇并存,行業集中度較低。由于固廢行業區域市場發展程度的不均衡,使得國內固廢市場出現三種趨勢:一是“補短板”。市場表現為垃圾清運及相關基礎設施建設市場爆發(市場化環衛業務)、垃圾分類及分類垃圾處置細分市場增長(餐廚垃圾、建筑垃圾、養殖廢棄物等);二是“資源化”。市場上表現為廢舊金屬、動力電池、油脂、塑料、橡膠、玻璃、紙張、紡織品等材料回收項目增加,以及氫能、沼氣、生物質高價值產品、余熱、蒸汽等能源回收項目增加;三是“市場下沉”。次發達地區、縣域及村鎮垃圾處理需求增加。
對于藍天保衛戰,未來的重點方向是加強可吸入顆粒物、溫室氣體、VOCs等污染物協同控制,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氣,即從單點、單項治理向系統化、綜合性治理轉變。2022年1月,國務院印發的《“十四五”節能減排綜合工作方案》中指出,推進鋼鐵、水泥、焦化行業及燃煤鍋爐超低排放改造,在大氣污染防治重點區域燃煤鍋爐全面實現超低排放。2022年6月,生態環境部等7部門聯合印發《減污降碳協同增效實施方案》中指出,加大氮氧化物、揮發性有機物(VOCs)以及溫室氣體協同減排力度。可以看出鋼鐵、煤焦化、水泥、燃煤鍋爐、VOCs治理等領域是“十四五”期間國家清潔生產、節能減排和綠色轉型的重點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