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場或重啟:環保企業家之退休
時間:2023-05-15
來源:綠谷工作室
作者:綠茵陳
幾十年前環境產業里的公司大都是野蠻生長,一代企業家們多數是白手起家,憑借出色的創業精神,抓住騰飛機遇,最終成為產業中堅力量。這些公司在環境基礎設施建設、運營與環境技術創新方面功不可沒。現在新時代來了,游戲規則變了,這些公司的主角光環要放棄了,一代企業家也陸續離場了。
目錄
環保企業家離場方式之退休
01 他們的創業往事
02 拼到秋后,成王敗寇
03 推出“二代目”,實現傳承
04 結語:離場或重啟
2022年有兩位企業家不約而同地主動離開自己所創立公司的管理崗位,一位是中持的許國棟,另一位是金達萊的廖志民。
2022年4月11日,中持股份公告稱,許國棟先生因職務調整,辭去公司董事長、董事及董事會戰略委員會委員職務,負責公司與同行業企業進行技術交流、推動行業技術進步等工作。
2022年10月25日,金達萊公告稱,公司原董事長兼總經理廖志民因即將達到法定退休年齡將辭去公司董事長、董事、總經理、戰略委員會召集人、提名委員會委員、薪酬與考核委員會委員職務,但仍作為核心技術人員在公司任職,并且仍為公司大股東和實際控制人。
不管上市公司對外公告的措辭如何,在外人眼里,這都意味著“退休”。
幾十年前環境產業里的公司大都是野蠻生長,一代企業家們多數是白手起家,憑借出色的創業精神,抓住騰飛機遇,最終成為產業中堅力量。這些公司在環境基礎設施建設、運營與環境技術創新方面功不可沒。現在新時代來了,游戲規則變了,這些公司的主角光環要放棄了,一代企業家也陸續離場了。
而企業家退休之后接班人如何選擇,不只靠智慧,還要膽量。
有的環保企業在家族內部進行傳承,企業家將企業交給年輕有為的孩子。2021年1月,創立鵬鷂環保的王洪春“基于公司的發展需要及個人原因”,提請辭去包括董事長在內的所有職務,王洪春之子、時年32歲的王鵬鷂繼任董事長。此事被看作是環保行業二代接班的標志性事件。
許國棟、廖志民則是將接力棒交到了精心培養的公司團隊成員手中。另外,根據上市公司公告,廖志民之女廖佩玉(出生于1990年)從2020年開始在金達萊美國子公司任職,并在廖志民退休時補選為公司非獨立董事。
許廖兩位選擇同年“退休”的企業家的人生道路還有更多巧合。他們是清華大學環境工程專業的同窗,還都是陰差陽錯上了這個專業,畢業后二人也有非常相似的求學、工作、創業經歷,創業過程大的起伏都很相似。這再次讓人感覺到時代對人的造就,是很難規避的。
01他們的創業往事
1977年,我國第一個環境工程專業在清華大學誕生。1980年,出生于1965年的許國棟和出生于1963年的廖志民考上清華大學。70年代末80年代初正是我國改革開放初年。
考大學時,許國棟和廖志民心儀的專業都不是環境,許國棟第一志愿是數學系,廖志民想去的是物理系。當年可能都有點不情愿,畢竟學的專業有點莫名其妙——環境工程,到底是干嘛的?
43年后,許國棟重回母校給本科生、研究生們做“我心目中的環境”的講座時說,“我完整地回想過這40年,非常佩服在70年代80年代初推動環境教育的那些人,對人的培養恰到好處。因為我發現如果再晚一些年開始,還真的就是有問題的。”
1985年,許國棟和廖志民本科畢業后,分別去了北京建筑工程學院、北京市環境科學研究院讀研,1987年獲得碩士學位后的他們又都當上了高校老師,許國棟留在北京建筑工程學院,廖志民則回到老家江西南昌市,去華東交通大學土木建筑學院任教。
許國棟在北京建工學院的教學和學術研究工作持續了五年,廖志民的科研生涯則是六年——在華東交通大學教學三年后,他又去南昌市環境保護研究設計院當了三年的治理室主任。
20世紀的80、90年代,中國社會處處孕育著改革的力量,一股無法阻擋的經濟大潮誘惑著無數的趕潮人。那個年代的年輕人總有一股忍不住、按不住的精氣神,再加上政策的鼓勵,名校的畢業生們自然要聞雞起舞。做公司上富國家、下富家庭,當然要做公司了,學的是環保,那當然要做環保公司了。
1992年,許國棟帶著幾個學生創業,創立了一個叫北京華暉環保公司的小公司,1994年引入金州作為股東,改名金源,2001年公司重組,引入國企北京建工集團,成立建工金源。
1993年,廖志民也南下深圳,帶領四名員工創辦深圳市金達萊環保有限公司。開公司之前,廖志民曾經在深圳一個叫金達的公司短暫地打過工,自己創業后,他就給公司起名金達萊,諧音金達來——金達來的。
我們可以將他們辭職下海,看作是那個年代的一個縮影,但他們個人的敏銳與決斷,也非常人所能及。
當時,環保產業剛剛萌生,多年以后再聽親歷者講起來,就好像《百年孤獨》里面寫的那樣:你進入到一個地方,這里如此之新,還有很多東西沒有被命名,你去描述這個地方的時候,還要用手去指一指。就是那種感覺。
創業最初的十年應該是美好的,一點點的投入,就能帶來很大收獲。和時代需求相關,兩個人的公司開始都是從工業廢水處理起步,如食品加工、印染、電子電鍍等。
許國棟和廖志民還都帶著點理想主義氣質。兩人的共同好友、清華大學環境學院王凱軍教授的《環保回憶錄》一書中將他們相提并論,有這樣的文字:
“我經常說,金源和金達萊是 20 世紀環保行業里值得稱道的兩家能把污水處理廠建設得與國外一個水平的企業,碰巧兩個公司的老總還是清華同窗。
“我曾經看過金源做的幾個污水廠。一走進去,給人的直觀感受像進了國外的污水處理廠。那個時期金源的客戶群主要是外商和合資企業,掌握了外企的一整套方法、原則,內化成了自己的審美與標準,在工程上非常講究施工的外形、結構。
“金達萊廖志民也是非常注重細節,初期他們在東莞做電鍍廢水,幾種廢水,十幾條管道布置得井井有條;車間都是地板漆刷,一塵不染。去參觀他們的車間后,我才知道什么是地板漆,以前沒有見過。后來聯合國維和部隊都采購了他們的設備,從而可見產品的品質。
“我聽說過許國棟提出的公司使命是:給中國人建好的污水處理廠。他剛創業時期,正趕上國內需要建設大量污水廠,但多數工程都是非專業人士在做,質量參差不齊,他覺得有使命去做出好的污水廠。因此,我對他的污水廠建設質量有深刻印象。”
02拼到秋后,成王敗寇
進入2000年后,兩人的公司主業開始有所不同。
也許是因為身處北京,對政策更加敏感的緣故,許國棟的公司開始首先在行業里嘗試BOT的方式建設污水處理廠,當然切入點還是和工業廢水有關,先是為各地興起的工業園區建設污水處理廠,逐步切入市政領域。
廖志民的公司雖然也做BOT項目,但公司依然以工業廢水處理等為主,并研發FMBR兼氧膜生物反應器技術,同時進入村鎮等分散處理領域。
又經過幾年發展,兩人都遇到了創業旅途中各自的波折起伏。
2007年,許國棟出走金源,一番反思之后,于2008年和鐵桿團隊一起再次創業,成立新的中持品牌(中持即服務于中國可持續發展之意,雄心壯志可見一斑),除了傳統的水務運營業務,還成立了專門做機廢棄物綜合處理處置的公司,以及其他新型業務的公司。在此期間,又聯合建工集團成立北京建工環境修復股份有限公司。
在深圳的廖志民,顯然對資本更敏感,2006年深圳金達萊即完成股改,準備上市,計劃募資在宜興建立設備生產廠,拓展設備制造銷售業務。由于募投資金使用必要性問題,以及收入成本核算的會計制度差異問題,2008年IPO失敗。
2004年,江西金達萊研發中心成立,2008年,金達萊至為核心的FMBR第一代產品研發成功。深圳金達萊IPO失敗后,江西金達萊崛起,多次股權轉讓后,變更為“江西金達萊環保股份有限公司”。
隨后,一南一北兩同窗再次被時代的潮流裹挾,不約而同走在上市的路上。期間頗有些艱難,但正所謂沙漠里不長虛弱的草,大海里沒有無名之輩,2017 年中持股份在上海證券交易所上市,2020年金達萊登陸科創板。
創立企業的人,人人都可以做企業家,但并非人人都是企業家,就像人人皆可為堯舜,但并非人人都是堯舜。傲人的經歷、事業、聲望,舉足輕重的地位,是為“入格”,至少在環境產業里面,“成功上市”是一個重要的(當然并非必須的)標志。
同時二人的經歷也說明,只要大環境還轟轟烈烈,就總還有機會翻盤。換句話說,時代的電梯還開著,還在上升,哪怕腿腳慢點,沒趕上這波,下一趟擠進去了還能跟著上升。
總而言之,在環保行業里,個人努力與歷史進程的完美融合,往往是經濟的宏觀周期、行業的競爭格局、資本的幕后推動與個人的機緣巧合共同作用的結果。
從左至右:劉旭(東方園林研究院院長)、廖志民、王凱軍、賈立敏(曾任金達萊副總)、許國棟
03推出“二代目”,實現傳承
許國棟、廖志民兩位的公司都是在他們50歲之后上市,此時距離他們最初開始創業已經過去了20多年,當年市場上展開爭奪的競爭對手公司也已走向各自的尾聲——上市為這些企業家們帶來了財富、榮譽,也有壓力,還有搏命狂奔的驚險,他們的一些同時代人已經“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首已百年身”。
在這個階段,許國棟和廖志民又體現出某種相似性,當他們的創業組曲到了新篇章的時候,他們都得以選擇稱心可意的“二代目”接手企業的經營管理。
2020年12月29日,中持環保、許國棟與長江環保集團簽署《關于中持水務股份有限公司之股份轉讓協議》,中持環保和許國棟合計向長江環保集團轉讓公司約1011.73萬股股份,占公司股份總數的5.00%。其中,中持環保向長江環保集團轉讓其持有的986.73萬股公司股份,許國棟向長江環保集團轉讓其持有的約25萬股公司股份。自此,長江環保集團成為中持股份第一大股東。
中持股份表示,引入長江環保集團作為戰略投資者,將有助于公司借助與長江環保集團的戰略協同效應,完成區域布局戰略,進一步擴大業務規模、提升盈利能力和技術水平,實現快速健康增長。本次發行將有利于公司優化資本結構,有效降低公司資產負債率,降低流動性風險;降低財務費用,提升公司的盈利能力,符合公司中長期發展戰略需要。
2021年12月,中持股份公告稱,公司董事、總經理朱向東申請辭去公司總經理職務,朱向東后續將擔任長江環保集團總經理職務。朱向東擔任中持股份總經理職務僅半年,就進入了環境產業里的“國家隊”,恰好長江環保集團還是中持股份的第一大股東。
朱向東辭任后,中持股份迅速任命了新一任總經理喻正昕。接著,2022年4月,張翼飛接替許國棟,繼任中持股份董事長。
“張翼飛作為我們早期創業就在一起的一個人,在價值觀、創新能力,還有組織的影響力方面,都足以能夠傳承我們過去最寶貴的那些東西。而且他有非常強的行動力。”許國棟評論這位昔日的學生、20多年的創業伙伴時說。
更為年輕的喻正昕,也是在中持內部系統成長起來的。早在金源時代,喻正昕就逐步參與到重大項目中,職業生涯、進退之間也一直伴隨著核心團隊,業務能力和管理能力都很突出。
“中持有許多成熟的老同志,為什么不是其他人,而是喻正昕擔任總經理職務?就是因為他是最合適的。”許國棟說。而且這一切早有準備,在年輕化的路上,中持已經做足安排。
與中持不同的一點是,金達萊上市時,上一輪混改潮的潮頭已經基本平息。到目前為止,廖志民依然是金達萊的實際控制人。不過,急流勇退,又一次成為兩人的“共識”。
2022年10月25日,金達萊公告內容顯示,經公司第四屆董事會第十一次會議審議通過,選舉陶琨擔任公司董事長,周榮忠擔任公司總經理兼董事,曾凱、廖佩玉將擔任公司董事。本次選舉產生的新管理團隊均來自于金達萊內部且具有多年的任職經歷。
陶琨自2006年開始即在深圳金達萊任職,周榮忠也有十余年的內部工作經歷。兩人均為“80后”,體現了金達萊在公司管理層面的年輕化導向。從任職履歷來看,陶琨和周榮忠在公司有著豐富的管理經驗和專業的技術背景,都是公司培育已久的管理和技術人才。
對于創業者、企業家來說,事業的傳承和管理其實是企業經營管理中的核心要素之一,傳承包括知識的傳承,更重要的是價值觀的傳承。許國棟、廖志民為各自企業選擇的繼任者都一直與公司主營業務緊密相連,并都在公司內部培養多年,從價值觀上與創始人有極高的契合度。
這兩家公司或許和鵬鷂環保一樣能成為環保公司代際傳承、可持續發展的模范。王洪春、許國棟、廖志民是環境產業里最先真正放手退休的創始人,王鵬鷂、張翼飛、陶琨是真正全盤接手的二代目,這是企業的兩個周期,而其他一些知名企業都還在第一個周期,也有的沒有撐過第一個周期。
心理學上有個詞叫“習得性無助”,經常被否定的孩子或者員工,就會進入這種狀態。環保行業很多老一輩的企業家像超人一樣,但是沒有搭檔,沒有接班人,因為身邊所有的人都習得性無助,反正干什么都是錯的。從這個角度看,能夠放心退休是企業家的另一種成功。
04結語:離場或重啟
人本管理、企業文化的營造、管理體系的建設等等,在任何時代、任何行業都是管理者要面臨的最大的挑戰,需要真正有領導力的企業家。
從許國棟、廖志民兩位企業家的創業之路里能不能看出大略,取決于到底是小中見大,還是以偏概全,這兩種可能都有。區別在于,如果能在小節里、取舍里看到系統,那就是小中見大,如果看不到系統,就是以偏概全。如果能夠系統來看,我們可以看到他們的方法論,他們的格局,還有他們的心性,這些是一以貫之的決定性的東西。
至于“退休”以后做什么,許國棟說他很想去做更長遠的事情,曾經想過從材料入手,最近一年則明確了:短期不做企業,也許以后有機會還是想做的,但是不再刻意去做。
如許國棟所說,“其實像一場戰斗一樣,從頭到尾你覺得你的體會已經是完整的。我沒有什么等待時間去驗證的東西。”
對于企業家來說,他們退休的決定值得尊重,退休不意味著停止學習和成長,退休后通過演講、寫書或其他方式分享自己在行業里面、在商業領域的經驗,或者是重啟新的事業,也都是可能的。
當下,行業也在重啟,海面上千帆競渡,海底下沉舟無數。大家面對同樣的時代,都在窗前看這個世界,有些人看見的只是鏡子和鏡子中的自己,有些人看到的是伸手不見五指的黑暗,也有的人看到了窗外的新景觀。
雖然我們知道,能否在重啟時找到適合自己的路徑,行業的風口、資本的推動、時代的紅利也許是那99%,但對個人來說,最關鍵的還是源于自身的1%。
同時也要弄明白,在環保領域,很多公司現在都是配角,要順大勢——“黨的十九大后,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是我國現階段的主要矛盾”,把自己的事情做好——人民的美好生活當然需要良好環境。如果這時候還是執迷不悟,還把自己當主角,爭什么江湖地位,這都是屬于沒眼力見兒。
曹雪芹有首《臨江仙·柳絮》,送給環保行業的奮斗者們:
萬縷千絲終不改,任他隨聚隨分。韶華休笑本無根,好風憑借力,送我上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