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點流域水生態環境保護規劃 • 解讀⑤ | 按照“五個精準”推進黃河流域水生態環境保護
來源:水生態環境司
與其他江河相比,黃河流域生態更敏感,環境更脆弱,污染更嚴重,風險更突出,保護任務更艱巨,科學保護、精準治污要求更高。黃河流域局按照“五個打通”的總體要求,統籌地上和地下、岸上和水里、陸地和海洋、城市和農村,更加堅持問題導向,通過深入剖析問題產生的深層次原因,切實做到問題、時間、區域、對象、措施“五個精準”,以正確的策略和方法推動工作取得新成效。
一、堅持生態優先、目標導向,切實做到問題精準
規劃精準指出了黃河流域水生態環境的主要問題。一是,資源環境底子薄、負擔重。流域以占全國2%的水資源承擔著全國12%的人口、15%的耕地、8%的入河污染物,尤其是湟水、汾河、渭河、伊洛河等流經大中城市河流,資源環境承載能力與經濟社會發展矛盾突出。二是,水環境質量與全國平均水平仍存在明顯差距。2021年,流域地表水I—III類斷面比例比全國低2.6個百分點,劣V類斷面比例比全國高2.6個百分點,部分地區環境污染嚴重,汾河、渭河、涑水河等支流污染問題突出。三是,河湖自然生態服務功能退化。源頭區的部分草地呈現退化、部分沙化土地未得到有效控制、水源涵養能力降低。黃河口灘涂濕地減少40%,黃河三角洲蝕退、河口生態阻隔等問題日益尖銳。珍稀瀕危及黃河特有土著魚類生物多樣性下降,較上世紀80年代減少一半左右,黃河下游魚類產卵時間延遲約30天。
規劃精準剖析了黃河流域水生態環境問題關鍵癥結。一是,經濟發展模式仍然偏重偏粗。上中游以能源、化工、原材料加工等傳統產業為主導特征明顯,“兩高一資”企業沿黃河干支流集中,水生態環境風險問題突出。二是,生態流量保障不足。流域水資源開發利用率高達80%,入海水量多年平均160億m³左右。汾河、沁河、大汶河等重要支流生態流量保障程度偏低,窟野河、大黑河、石川河等支流在非汛期斷流常態化。三是,環境基礎設施短板突出。流域污水收集處理管網不健全、雨污混流溢流等現象嚴重,再生水利用率低于全國平均水平,大量煤礦疏干水無序排放。寧蒙灌區、汾渭平原等農業農村面源污染防治相對滯后,黃河氮磷輸入對河口水質影響逐步凸顯。
二、堅持剛性約束、底線思維,切實做到時間精準
規劃精準明確了流域水生態環境保護目標的實現時限。一是,明確了到2025年黃河流域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穩步提升的總體目標。干流及主要支流生態流量得到有效保障,水環境質量持續改善,污染治理水平得到明顯提升,生態環境風險有效控制,共同抓好大保護、協同推進大治理的格局基本形成。二是,詳細提出了黃河干支流水質達標的目標。要求地表水達到或優于Ⅲ類水體比例達到81.9%,地表水劣Ⅴ類水體基本消除,黃河干流上中游(花園口以上)水質達到Ⅱ類,縣級及以上城市集中式飲用水水源水質達到或優于Ⅲ類比例不低于90%,縣級城市建成區黑臭水體消除比例達到90%以上。三是,制定了水生態環境保護治理任務目標。要求基本完成排污口整治工作,城市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率、縣城污水處理率、城市污泥無害化處置率分別達到70%、95%、90%以上,上游地級及以上缺水城市再生水利用率達到25%以上、中下游力爭達到30%,基本消除較大面積農村黑臭水體,沿黃工業園區全部建成污水集中處理設施并穩定達標排放。
規劃精準識別了水生態環境問題需要關注的重點時段。一是,力求破解旱季“藏污納垢”、雨季“零存整取”問題。二是,力求提升4—10月等敏感期生態水量保障程度。黃河汛期大洪水基本消失、中常洪水大幅度減少,已由上世紀50—70年代汛期占比60%改變為如今的非汛期占比60%。2012—2017年頭道拐、利津斷面最差年份高達70%、58%天數不能滿足敏感期生態流量需要。三是,力求維護黃河口關鍵期生態功能。近幾年黃河流域水量偏豐明顯,利津斷面入海水量保障程度相比上世紀90年有明顯好轉,但利津斷面2007—2019年50%年份不能滿足3—5月黃河口重要近海漁業物種產卵盛季入海水量30億m³的指標閾值需求。
三、堅持分區分類、重點突出,切實做到區域精準
規劃精準劃定了黃河流域水生態環境保護治理的重點區域。一是,明確了水生態敏感保護區。黃河上游和湟水、洮河、渭河、伊洛河等主要支流產水量占流域80%以上,是流域重要濕地、珍稀瀕危生物物種棲息地等生態敏感區的主要分布區,是流域生物多樣性最為集中和豐富的區域,其生態紅線面積占流域生態紅線總面積的60%以上。二是,明確了水環境治理重點區。主要包括西寧、蘭州、銀川、西安、太原等大中城市,以及甘肅隴東、寧夏寧東、內蒙古西部、陜西陜北、山西離柳及晉南等能源基地所集中分布所在的湟水、汾河、渭河、伊洛河、沁河等主要支流。三是,明確了流域水環境風險重點防范區。黃河流域是我國重要的能源、煤化工基地,煤化工行業企業數量約占全國的80%,干支流沿河1公里范圍內有較多風險源。
規劃精準區分了流域上中下游水生態環境保護重點方向。一是,提出了“一干兩區三湖十廊”的水生態環境保護空間布局。立足于黃河全流域和生態系統的整體性,共同抓好大保護,協同推進大治理。二是,建設黃河綠色生態走廊。干流生態流量得到有效保障,推進下游濕地保護修復,維護水生態安全健康。重點提升黃河源區水源涵養功能,推進黃河三角洲生物多樣性保護。對烏梁素海、紅堿淖、東平湖等湖泊重點推進湖泊系統保護。三是,維護主要支流生態廊道功能。對湟水、洮河、窟野河、無定河、延河、汾河、渭河、沁河、伊洛河、大汶河等重點支流,重點推進水環境治理與水生態系統保護,加強水土流失綜合治理。
四、堅持依法監管、落地可行,切實做到對象精準
規劃精準構建了流域水生態環境綜合管控體系。一是,建立完善流域水生態環境管理體系。構建了“流域—水功能區—控制單元—行政區域”水生態環境管理控制單元,協調水資源開發利用與水生態環境保護,完善黃河流域水功能區劃,實施精準治污、科學治污、依法治污。二是,建立打通水里和岸上的污染源管理體系。實施“水體—入河排污口—排污管線—污染源”全鏈條管理,加強陸海統籌探索氮磷污染控制。三是,實施污染減排、生態擴容的水生態環境保護路線。鞏固城鎮污染防治、推進農業農村污染治理,推進“還水于河”,構建“水域、濕地、水源涵養區、河湖生態緩沖帶”等重要水生態保護機制,協同共治地表與地下水污染,堅持降碳減污協同增效。
規劃精準錨定了水生態環境保護治理的主要對象。一是,加強工業污染防治。嚴控鋼鐵、煤化工、石化、有色金屬等行業規模,依法依規淘汰落后產能和化解過剩產能。加快工業企業清潔生產和污染治理,推動工業廢水資源化利用。以能源基地為重點持續強化工業園區污染治理和環境風險防范。二是,實施城鎮環境治理設施補短板行動。推進城鎮污水管網全覆蓋,開展城鎮污水管網混錯接改造、更新、破損修復改造,因地制宜制定城鎮污水處理廠污染物排放標準,全面推進縣級及以上城市污泥處置設施建設。三是,加強農業農村污染防治。推進寧蒙河套、汾渭等重要糧食生產區開展規模化種植業污染防治試點,建設氮、磷高效生態攔截凈化設施,加強農田退水循環利用。以鄉鎮政府駐地和中心村為重點梯次推進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穩步解決“垃圾圍村”和鄉村黑臭水體等突出環境問題。
五、堅持系統治理、協同聯動,切實做到措施精準
規劃精準構建了日趨完善的黃河流域水生態環境保護措施體系。一是,發揮水資源環境承載力對經濟社會實現綠色發展的引領和倒逼作用。建立水資源剛性約束制度,構建主要河湖生態流量指標體系,加強黃河干支流生態流量管理。加強再生水循環利用,推進礦井水全過程生態環境管理。二是推進實施流域水環境綜合治理。加強黃河干流、李家峽水庫等水質優良水體保護工作,持續推進黃河流域水環境承載力監測預警機制建設;實施汾河、石川河、延河等受污染水體“消劣”與“達標”行動。三是統籌推進水生態保護。筑牢三江源“中華水塔”,嚴控河湖岸線開發、分類整改過度開發的小水電,嚴控新建人造水景觀,推進重要支流珍稀瀕危和土著魚類棲息地保護修復;實施生態緩沖帶保護和監管,以清水溝、刁口河為重點統籌實施黃河三角洲生態補水工程、加強黃河三角洲生態安全保護,深入推進美麗河湖保護與建設。
規劃精準構建了流域統籌、區域履責、協同推進的責任體系。一是,制定了水生態環境質量目標。依托流域控制單元,制定各級生態環境保護責任清單和重點工作任務清單,追溯并落實治污責任,強化地方各級政府水生態環境責任傳導機制。二是,加強流域生態環境協同監管。聚焦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矛盾沖突,推動建立健全黃河流域橫向生態保護補償機制等。深入實施分析預警、調度通報、獨立調查、跟蹤督辦的水生態環境問題發現和推動解決工作機制。三是,加強規劃實施調度評估。實施水生態環境形勢會商、預警,適時評估規劃實施情況,加大規劃實施督導力度,及時發現和解決突出水生態環境問題,動態跟蹤規劃實施進展,確保規劃順利實施。
作者:生態環境部黃河流域生態環境監督管理局 范治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