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環境部
水潤民心,澤被萬物,水是生態環境的控制性要素,保護好水、利用好水,是關乎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流域生態環境保護治理工作,黨的十八大以來,多次視察長江、黃河等大江大河和滇池、洱海、丹江口等重要湖庫,多次強調指出要緊盯污染防治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統籌水資源、水環境、水生態治理。2022年8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遼寧考察時指出,“從歷史長河來看,如果說我們這一代人能留給后人點什么,我看生態文明建設就是很重要的一個方面。生態文明建設最能給老百姓帶來獲得感”。印發實施《重點流域水生態環境保護規劃》(以下簡稱《規劃》),是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和指示批示精神,全面落實黨的二十大關于推動重要江河湖庫生態保護治理的重要部署,推進美麗中國建設,不斷提升人民群眾幸福感、獲得感、滿意感,加快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的重要舉措。
一、堅持系統觀念,構建水生態環境保護新格局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流域是水資源產生、匯聚、利用的載體,水資源的開發保護要從流域層面出發,整體謀劃,系統開展。做好流域水環境保護治理工作,要把握好全局和局部、當前和長遠的關系。既要保持力度、延伸深度、拓寬廣度,按照流域生態系統的整體性、系統性及其內在規律開展水污染防治和水生態保護修復;也要正確把握發展與保護的辯證關系,加強生態環境分區管控,加快調整優化經濟結構,積極推動生產生活綠色化低碳化轉型,實現流域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發展之路。
做好新時期水環境保護治理工作,要全面統籌左右岸、上下游、地上地下、陸域海域、污染防治與生態保護,健全流域水生態環境管理體系,發揮好跨部門、跨區域協調機制作用,統籌推進流域內水污染治理、水生態修復、水生態環境質量監測預警、水質標準制定、保護補償機制建設,強化水資源節約集約利用,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
二、堅持問題導向,有力有效推進流域水環境保護治理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每個時代總有屬于它自己的問題,只要科學地認識、準確地把握、正確地解決這些問題,就能夠把我們的社會不斷推向前進。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全方位、全地域、全過程加強生態環境保護,污染防治攻堅向縱深推進,我國水生態環境保護發生了重大轉折性變化,長江干流全線達到Ⅱ類水質,黃河干流全線達到Ⅲ類水質,2021年全國地表水水質優良斷面比例上升至84.9%,比2012年提高23.3個百分點。但是也要看到,當前我國環境質量穩中向好的基礎還不牢固,從量變到質變的拐點還沒有到來,正處在推動高水平保護與高質量發展協同并進的攻堅期,要突出問題意識、問題導向,把解決問題作為推動水環境保護治理再上新臺階的突破口。
做好新時期水環境保護治理工作,要充分認識到全國各流域的多樣性,根據流域的自然條件、資源稟賦、污染結構等特點,以《規劃》明確的各流域和流域內不同區域的保護治理重點為統領,突出重點,分類施策,精準治污、科學治污、依法治污,分區分類推進水土流失治理、流域重要生態空間管控、河湖濕地修復保護、生態緩沖區建設、水資源優化配置等重點工作,同時針對各流域生態功能定位開展水資源節約集約利用、飲用水水源地保護、尾礦庫污染防治、石漠化綜合治理、藍藻水華防治等專項工作,多措并舉推動全國水污染物排放總量持續減少,水生態環境持續改善,重要江河湖庫濕地水生態系統功能加速恢復,盡快在“有河有水、有魚有草、人水和諧”上實現突破。
三、聚焦重點流域,以高水平保護推動高質量發展
水是生存之本、發展之基、生態之要,世界經濟社會發展水平最高、人口產業最密集的區域,往往集中在大江大河和重要湖泊沿岸,我國黃河、長江、珠江等大江大河沿岸,太湖、鄱陽湖、巢湖等重要湖泊周邊地區也是區域乃至全國人口最密集、經濟活力最高、創新能力最強的區域,人口經濟集聚對水生態環境保護造成的結構性、區域性壓力不容忽視。當前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高質量發展是體現新發展理念的發展,是綠色發展成為普遍形態的發展。發展是硬道理,水則是倒逼發展質量提高的硬約束。開展流域水生態環境保護工作,要把保護治理任務放在國家區域發展總體戰略全局中進行統籌謀劃,以水環境保護治理為抓手,充分發揮生態環境保護的引領優化作用,加快推進流域經濟結構優化、產業綠色低碳轉型,不斷提升經濟社會發展的“含金量”“含綠量”。
做好新時期水環境保護治理工作,要以水而定,量水而行,推動流域合理優化產業結構和經濟布局,科學調控流域開發強度,嚴格劃定生態保護紅線,不斷提高流域生態環境承載能力與經濟社會發展需要適應度。合理引導部分產業向流域外資源環境承載力高的區域轉移,以科技創新為契機加速產業結構優化轉型。大力倡導綠色生活方式,力爭使綠色消費、綠色出行、綠色居住成為人們的自覺行動,將流域打造為高質量發展新高地。
四、以人民為中心,為人民群眾提供更優美的生態環境
水是生命之源,也是文明之源,每一條河流、每一個湖泊都為百姓提供了景觀價值、游憩價值和文化價值,藏著每一個人的“鄉愁”。大江大河更是中華文明延續文脈、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媒介。保護好、治理好江河湖庫,不僅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的生動實踐,更是站在中華民族歷史發展的高度,為子孫后代留下美麗家園,賡續中華文脈的必然要求。
做好新時期水環境保護治理工作,要繼續抓住老百姓身邊的水環境突出問題,聚焦城市黑臭水體治理、排污口排查整治、“母親河”“母親湖”保護治理等關系百姓生活質量和生活環境的重要領域下大力氣。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環境更優美,是民之所望、政之所向,《規劃》針對百姓對美麗河湖的向往,將美麗中國水生態環境目標細化為“恢復‘有水’的河流數量”、“以重現土著魚類為目標的水體數量”、“以重現土著水生植物為目標的水體數量”等指標,統籌安排飲用水水源水質安全保障、重要湖泊保護治理、美麗河湖保護與建設等重點任務,推動提升河湖生態環境品質,不斷提升人民幸福感、獲得感、滿意感。
五、統籌發展與安全,切實防范水環境風險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安全是發展的前提,發展是安全的保障,要堅持統籌發展和安全,實現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安全的良性互動。當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發展站在了新的更高的歷史起點上,黨的二十大報告緊緊圍繞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對新時代新征程生態文明建設作出了重大決策部署,對深入推進重點流域水生態環境保護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同時,百年變局、全球氣候變化等新的戰略環境變化疊加,干旱、洪澇等極端氣象事件更加廣發、頻發、強發、并發,經濟運行企穩回升帶來的人員集聚、產量增加、運輸量增長造成污染排放量增加,都給維護水環境安全帶來了新挑戰。
做好新時期水環境保護治理工作,要堅持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的定力,牢固樹立水環境風險防范意識,充分認清生態環境風險防控的重要性,做好水環境風險監測預警和防控工作,不斷健全水環境風險防控與管理體系。《規劃》要求以涉危險廢物、涉重金屬企業為重點,落實工業企業環境風險防范主體責任;以浙江、江蘇、山東等地區化工基地及黃河流域寧東、陜北和鄂爾多斯等地區能源化工基地,長江干流及湘江、贛江、岷江、嘉陵江、涪江流域等化工園區及危險化學品碼頭為重點,強化環境風險防范;還對強化風險監測、風險評估和供應鏈管理,加強全過程、多層級風險防范體系建設,強化環境風險應急處置等作出部署,全面推動提升我國重點流域水環境風險防范水平。

點擊“閱讀原文”查看《生態環境部等5部門聯合印發〈重點流域水生態環境保護規劃〉》
供稿 | 生態環境部水生態環境司
題圖攝影 | 錦江月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