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建國:扎根“三農”的“鄉村環保大使”
內蒙古工業大學能源與動力工程學院教授劉建國常年扎根在農村牧區第一線從事村鎮環境污染治理工作,在農村牧區生活污水治理、衛生如廁改造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研究與實踐工作。
見到劉建國教授時,他正和自己學生頂著烈日在實驗場里研究改進農牧區污水處理系統。臉色黝黑,身材精瘦的劉建國告訴記者,他們目前研發的農牧區污水處理系統利用風能自然供氧加入氧氣進行生物降解,同時利用自然振動原理研發出振動膜進行自動清洗,進一步提高污水處理效率和質量,降低運行費用,讓農牧民真切感受到科技帶來的便利。
采訪中,劉建國教授坦言,在科研過程中,他走訪了很多農牧區,發現一些所謂高科技設備在部分農牧區成了擺設,比如一些污水處理裝置,運行過程中需要電耗,但是百姓不舍得插電,高價設備整天“曬太陽”。
從農村走出來的劉建國,深知農牧區工作的辛苦。正是帶著這份情感和責任,劉建國立志要把農牧區污水處理這件事做好,讓農牧民滿意,打造美麗鄉村。劉建國表示,要結合農牧民生活工作的習性,簡化設備操作和維護流程,還要不產生二次污染。
從2016年開始研發農牧區污水處理體系,到2021年投入使用,劉建國不記得自己跑過多少個村落,走進多少戶農家,但看著鄉村里面不再污水橫流、蠅蟲滿天飛,劉建國覺得很值。劉建國介紹,目前他所研發的技術在自治區農牧區污水處理中占比能達到10%-15%,出水的水質穩定,設備運行正常,就避免了設備閑置的問題。通過處理,污水中70%以上的氮磷資源化利用回到田地中,50%以上的有機質也回到了土壤中。
多年來,劉建國默默堅守在農村牧區生活污水治理、衛生廁所改造、垃圾處理處置、畜禽污染治理與糞污資源化利用、農田面源污染防控等環保一線,被老百姓親切地稱為“鄉村環保大使”。辛勤的付出也讓他獲得眾多榮譽。他先后榮獲自治區優秀科技工作者,內蒙古草原英才團隊首席專家,主持科技部重點研發計劃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自治區科技重大專項及企業橫向等項目30余項,入選內蒙古自治區新世紀321人才工程,2018年獲教育部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2021年獲內蒙古教育廳“高校青年科技英才”稱號,授權發明專利5項;專著5部。
談起成功的秘訣,劉建國認為,搞科研首先要立足當下,耐著性子發現問題,站在對方的角度解決實際問題,選準一個真正符合國家社會的需求的方向,扎扎實實、埋頭苦干,敢于坐“冷板凳”,堅持下去,為社會做出貢獻。
記者:趙 偉
編輯:佳 妮
審核:趙 婧
監制:山 丹
聲明:奔騰融媒原創稿件
轉載請注明來源于《內蒙古新聞廣播》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