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普通工人到二十大代表,他和上海的污水污泥打了20年交道
2022-10-05 08:37
走進白龍港污水處理廠污泥二期干化焚燒車間,只見各類管道幾乎布滿了整個空間,蜿蜒而上足有五六層樓高,宛如一座占地一萬多平方米的鋼鐵森林。前方,40歲的楊戌雷噌噌地邁過一級級臺階,如履平地。作為白龍港污水處理廠污泥處理車間主任,他不知多少次在這座鋼鐵森林中穿梭,對其間的一切幾乎了如指掌。
2002年至今,楊戌雷和污水污泥處理打了20年交道,從一名普通工人成長為上海工匠、全國勞動模范,用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詮釋著新時代“鐵人”的風采。今年,他又被選為黨的二十大代表。
“這既是光榮,也是一份沉甸甸的責任。”楊戌雷說,作為一名來自基層一線的黨代表,他將立足本職工作,認真履行好代表職責,為上海城市建設貢獻更多力量。
永遠沖鋒在前的“鐵人”
2011年,白龍港污泥處理工程建成調試。這套從德國引進的系統,由8套污泥消化系統、3套干化系統、26套深度脫水系統組成,是當時國內處理規模最大、工藝最復雜、技術最先進的污泥處理系統。年僅29歲的楊戌雷承擔起了它的調試和接管工作。
白龍港污水處理廠污泥二期干化焚燒車間 王閑樂 攝
“當時我剛工作不久,本以為擔此重任的會是一位‘老法師’,沒想到來的是位和我年齡相仿的年輕人。”污泥處理車間工藝員唐付蕓回憶道。
擺在楊戌雷面前的是一道巨大的難題。包括他在內,整個污泥處理團隊100多人,對這個新系統都非常陌生。為了在最短時間內完全掌握該系統,楊戌雷白天在現場爬上爬下、鉆進鉆出,摸清每一根管道的走向,研究每一個設備的用途。晚上,楊戌雷也經常不回家,就在辦公室里挑燈夜戰,翻閱圖紙,學習運行原理。餓了,扒幾口盒飯,困了,在辦公室打個地鋪睡一會兒。
在這位“鐵人”的帶領下,整個團隊僅用一年時間,就全面接管了這套污泥處理系統,實現了穩定運行。
2017年,白龍港污水處理廠污泥處理車間第一次遇到導熱油盤管漏油的緊急情況,導致整個系統停運。按照常規思路,應該將管道整組切割后,再尋找解決辦法。楊戌雷認為,這么做花費時間太長,會影響到整個污泥處理能力。他向廠領導立下軍令狀:“問題什么時候解決,我就什么時候回家!”
楊戌雷采購了內窺鏡,鉆進僅容一人勉強站立的干燥機底部,標記出一個個漏油點,方便同事做堵漏處理。8天時間,楊戌雷爬遍了全部發生故障的管道,找出了所有漏油點,系統也恢復了正常。“當楊主任從管道里出來時,臉上、衣服上都沾滿了油污,那時我心里就一個想法,佩服。”唐付蕓說。
楊戌雷在檢查機器運行情況 王閑樂 攝
面對同事的贊譽,楊戌雷很平靜:“我是一名2007年就入黨的黨員,應該沖鋒在前,發揮模范帶頭作用。”
楊戌雷是這么說的,更是這么做的。今年3月15日晚,白龍港污水處理廠接到緊急通知,第二天就要啟動封閉運行模式。黨支部書記、副廠長魏海娟剛在視頻會議上宣布這個消息,楊戌雷立刻表態:“我是黨員,我愿意首批駐廠。”第二天清晨6點多,楊戌雷就帶著行李出現在辦公室。他和同事一起堅守一線83天,確保了疫情期間上海城市污水污泥處理一切如常。
駐廠期間,楊戌雷還響應市委組織部號召,通過“先鋒上海”主動向社區報到,不僅將家中僅有的60個口罩全部捐給社區志愿者,還自費6000多元購買口罩、防護服等物資無償送給居委。他用共產黨人的作為與擔當,為這座城市戰勝疫情注入自己的力量。
不斷革新技術提升生產效率
在同事們眼里,楊戌雷不僅是位“鐵人”,還是位特別愛學習、愛鉆研的工匠。
白龍港污水處理廠污水處理車間主任黃曉俊和楊戌雷是老同事。2008年,污水處理車間剛剛建成,正在調試。剛參加工作不久的黃曉俊發現,有個其他車間的年輕人總愛往這里跑,跟在隊伍里認真學習。一問才知道,這個年輕人是隔壁動力車間主任楊戌雷。
“我問他,這不是你的工作,怎么跑得比我們還勤快。他說,污水處理是一個大系統,把其他系統搞明白了,對本職工作很有好處。”黃曉俊回憶道。
在楊戌雷看來,作為一名新時代的產業工人,不僅要能干活、愿意干活,更要懂得如何干好活。“每次廠里引進了新技術,楊師傅都特別興奮,眼睛里放著光。”污泥處理車間工藝員李星罡說,自己經常在下班路過楊戌雷的辦公室時,發現他還在閱讀工作資料。李星罡入職時使用的教材,正是楊戌雷編寫的。
楊戌雷帶領團隊開展技術創新攻關 受訪者供圖
不斷地學習,讓楊戌雷有了很強的創新能力。他帶領團隊針對進口設備設計上的缺陷,以及運行成本高、勞動強度大等問題進行改進,攻克了一個個技術難關。
比如,在深度脫水系統中,楊戌雷將三氯化鐵管道插入污泥管道,形成管中管,巧妙地利用大流量的污泥,將小流量的三氯化鐵一起沖散到池內。同時,在池內加裝導流板,防止藥劑斷流,使藥劑和污泥得以充分混合。就這樣一個小小的創新,讓污泥日處理量從260噸干基提升至330噸。
今年年初,占地面積7萬平方米污泥二期工程正式投產運營,日處理設計規模達到451噸干基,是全世界最大的污泥焚燒系統之一。最近,楊戌雷又對爐底排渣的收納容器做了一次小改革。
原先這是一個敞開式的容器,泄渣過程中易產生揚塵。楊戌雷的解決方案巧妙且經濟:將開放式容器作技術改造,利用系統原設備增加負壓風管,這樣就做到了爐底排渣無外溢,高效解決實際問題。
十余年來,楊戌雷領銜提出的創新成果和技改措施,共獲得11項國家專利,2項市優秀發明選拔賽金獎、5項銀獎、5項銅獎,為白龍港污水處理廠帶來了數千萬元的經濟效益。
將治污這份事業傳承下去
“很多人不太了解污水處理、污泥處置工作,對我們這個行業還有誤解。”楊戌雷說,黨的十八大以來,生態文明建設受到高度重視。污水污泥治理是保護水環境的最后一道防線,已然成為環境保護的重中之重。
楊戌雷小時候常去住在蘇州河邊的外婆家玩耍,對附近一個泵站十分好奇。當時的師傅告訴他,泵站的作用就是把污水收集好輸送到污水處理廠去處理。這是楊戌雷對污水處理最初的印象,也成了他長大后報考原上海市排水技校,進入污水、污泥處理行業的契機。
20年間,楊戌雷親眼見證了上海生態環境治理取得的顯著成效,這更加堅定了他對這個行業的熱愛。如今,白龍港污水處理廠承擔著上海約三分之一的污水處理量,先進的污泥干化焚燒技術,實現了污泥的減量化、穩定化、無害化、資源化。
“我經常和年輕人說,治污是一個朝陽行業,更是一項為人民服務的事業。”在工作中,楊戌雷格外重視團隊建設,不僅技術上傾囊相授,而且只要發現一個好苗子,就為其提供成長進步的平臺。在楊戌雷的言傳身教下,以他名字命名的勞模創新工作室先后培養出13名技師、36名高級工等行業緊缺技術骨干,多人榮獲市青年崗位能手等榮譽。其中多人還申請入了黨。
楊戌雷(左)現場開展教學 受訪者供圖
由于處理污水污泥需要的是復合型人才,當前國內還缺少此類人才的職業認定和發展規劃。為幫助更多年輕人在這一行立足,楊戌雷利用自己多年來積累的豐富經驗,編寫了污泥運行相關技術規程,以及《污泥處理工》國家職業資格教材,填補了國內污泥工種教材的空白,打通了職業上升路徑。
如今,白龍港污水處理廠三期工程也已動工,設備設施體量將進一步擴大,技術水平也將進一步提高。楊戌雷對未來充滿自信:“有黨和政府的重視,有那么多優秀的年輕人,我們一定能讓上海的水更清、更美,讓廣大人民群眾享受生態文明建設的成果。”
欄目主編:張駿
本文作者:王閑樂
題圖來源:王閑樂 攝
從普通工人到二十大代表,他和上海的污水污泥打了20年交道

走進白龍港污水處理廠污泥二期干化焚燒車間,只見各類管道幾乎布滿了整個空間,蜿蜒而上足有五六層樓高,宛如一座占地一萬多平方米的鋼鐵森林。前方,40歲的楊戌雷噌噌地邁過一級級臺階,如履平地。作為白龍港污水處理廠污泥處理車間主任,他不知多少次在這座鋼鐵森林中穿梭,對其間的一切幾乎了如指掌。
2002年至今,楊戌雷和污水污泥處理打了20年交道,從一名普通工人成長為上海工匠、全國勞動模范,用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詮釋著新時代“鐵人”的風采。今年,他又被選為黨的二十大代表。
“這既是光榮,也是一份沉甸甸的責任。”楊戌雷說,作為一名來自基層一線的黨代表,他將立足本職工作,認真履行好代表職責,為上海城市建設貢獻更多力量。
永遠沖鋒在前的“鐵人”
2011年,白龍港污泥處理工程建成調試。這套從德國引進的系統,由8套污泥消化系統、3套干化系統、26套深度脫水系統組成,是當時國內處理規模最大、工藝最復雜、技術最先進的污泥處理系統。年僅29歲的楊戌雷承擔起了它的調試和接管工作。

白龍港污水處理廠污泥二期干化焚燒車間 王閑樂 攝
“當時我剛工作不久,本以為擔此重任的會是一位‘老法師’,沒想到來的是位和我年齡相仿的年輕人。”污泥處理車間工藝員唐付蕓回憶道。
擺在楊戌雷面前的是一道巨大的難題。包括他在內,整個污泥處理團隊100多人,對這個新系統都非常陌生。為了在最短時間內完全掌握該系統,楊戌雷白天在現場爬上爬下、鉆進鉆出,摸清每一根管道的走向,研究每一個設備的用途。晚上,楊戌雷也經常不回家,就在辦公室里挑燈夜戰,翻閱圖紙,學習運行原理。餓了,扒幾口盒飯,困了,在辦公室打個地鋪睡一會兒。
在這位“鐵人”的帶領下,整個團隊僅用一年時間,就全面接管了這套污泥處理系統,實現了穩定運行。
2017年,白龍港污水處理廠污泥處理車間第一次遇到導熱油盤管漏油的緊急情況,導致整個系統停運。按照常規思路,應該將管道整組切割后,再尋找解決辦法。楊戌雷認為,這么做花費時間太長,會影響到整個污泥處理能力。他向廠領導立下軍令狀:“問題什么時候解決,我就什么時候回家!”
楊戌雷采購了內窺鏡,鉆進僅容一人勉強站立的干燥機底部,標記出一個個漏油點,方便同事做堵漏處理。8天時間,楊戌雷爬遍了全部發生故障的管道,找出了所有漏油點,系統也恢復了正常。“當楊主任從管道里出來時,臉上、衣服上都沾滿了油污,那時我心里就一個想法,佩服。”唐付蕓說。

楊戌雷在檢查機器運行情況 王閑樂 攝
面對同事的贊譽,楊戌雷很平靜:“我是一名2007年就入黨的黨員,應該沖鋒在前,發揮模范帶頭作用。”
楊戌雷是這么說的,更是這么做的。今年3月15日晚,白龍港污水處理廠接到緊急通知,第二天就要啟動封閉運行模式。黨支部書記、副廠長魏海娟剛在視頻會議上宣布這個消息,楊戌雷立刻表態:“我是黨員,我愿意首批駐廠。”第二天清晨6點多,楊戌雷就帶著行李出現在辦公室。他和同事一起堅守一線83天,確保了疫情期間上海城市污水污泥處理一切如常。
駐廠期間,楊戌雷還響應市委組織部號召,通過“先鋒上海”主動向社區報到,不僅將家中僅有的60個口罩全部捐給社區志愿者,還自費6000多元購買口罩、防護服等物資無償送給居委。他用共產黨人的作為與擔當,為這座城市戰勝疫情注入自己的力量。
不斷革新技術提升生產效率
在同事們眼里,楊戌雷不僅是位“鐵人”,還是位特別愛學習、愛鉆研的工匠。
白龍港污水處理廠污水處理車間主任黃曉俊和楊戌雷是老同事。2008年,污水處理車間剛剛建成,正在調試。剛參加工作不久的黃曉俊發現,有個其他車間的年輕人總愛往這里跑,跟在隊伍里認真學習。一問才知道,這個年輕人是隔壁動力車間主任楊戌雷。
“我問他,這不是你的工作,怎么跑得比我們還勤快。他說,污水處理是一個大系統,把其他系統搞明白了,對本職工作很有好處。”黃曉俊回憶道。
在楊戌雷看來,作為一名新時代的產業工人,不僅要能干活、愿意干活,更要懂得如何干好活。“每次廠里引進了新技術,楊師傅都特別興奮,眼睛里放著光。”污泥處理車間工藝員李星罡說,自己經常在下班路過楊戌雷的辦公室時,發現他還在閱讀工作資料。李星罡入職時使用的教材,正是楊戌雷編寫的。

楊戌雷帶領團隊開展技術創新攻關 受訪者供圖
不斷地學習,讓楊戌雷有了很強的創新能力。他帶領團隊針對進口設備設計上的缺陷,以及運行成本高、勞動強度大等問題進行改進,攻克了一個個技術難關。
比如,在深度脫水系統中,楊戌雷將三氯化鐵管道插入污泥管道,形成管中管,巧妙地利用大流量的污泥,將小流量的三氯化鐵一起沖散到池內。同時,在池內加裝導流板,防止藥劑斷流,使藥劑和污泥得以充分混合。就這樣一個小小的創新,讓污泥日處理量從260噸干基提升至330噸。
今年年初,占地面積7萬平方米污泥二期工程正式投產運營,日處理設計規模達到451噸干基,是全世界最大的污泥焚燒系統之一。最近,楊戌雷又對爐底排渣的收納容器做了一次小改革。
原先這是一個敞開式的容器,泄渣過程中易產生揚塵。楊戌雷的解決方案巧妙且經濟:將開放式容器作技術改造,利用系統原設備增加負壓風管,這樣就做到了爐底排渣無外溢,高效解決實際問題。
十余年來,楊戌雷領銜提出的創新成果和技改措施,共獲得11項國家專利,2項市優秀發明選拔賽金獎、5項銀獎、5項銅獎,為白龍港污水處理廠帶來了數千萬元的經濟效益。
將治污這份事業傳承下去
“很多人不太了解污水處理、污泥處置工作,對我們這個行業還有誤解。”楊戌雷說,黨的十八大以來,生態文明建設受到高度重視。污水污泥治理是保護水環境的最后一道防線,已然成為環境保護的重中之重。
楊戌雷小時候常去住在蘇州河邊的外婆家玩耍,對附近一個泵站十分好奇。當時的師傅告訴他,泵站的作用就是把污水收集好輸送到污水處理廠去處理。這是楊戌雷對污水處理最初的印象,也成了他長大后報考原上海市排水技校,進入污水、污泥處理行業的契機。
20年間,楊戌雷親眼見證了上海生態環境治理取得的顯著成效,這更加堅定了他對這個行業的熱愛。如今,白龍港污水處理廠承擔著上海約三分之一的污水處理量,先進的污泥干化焚燒技術,實現了污泥的減量化、穩定化、無害化、資源化。
“我經常和年輕人說,治污是一個朝陽行業,更是一項為人民服務的事業。”在工作中,楊戌雷格外重視團隊建設,不僅技術上傾囊相授,而且只要發現一個好苗子,就為其提供成長進步的平臺。在楊戌雷的言傳身教下,以他名字命名的勞模創新工作室先后培養出13名技師、36名高級工等行業緊缺技術骨干,多人榮獲市青年崗位能手等榮譽。其中多人還申請入了黨。

楊戌雷(左)現場開展教學 受訪者供圖
由于處理污水污泥需要的是復合型人才,當前國內還缺少此類人才的職業認定和發展規劃。為幫助更多年輕人在這一行立足,楊戌雷利用自己多年來積累的豐富經驗,編寫了污泥運行相關技術規程,以及《污泥處理工》國家職業資格教材,填補了國內污泥工種教材的空白,打通了職業上升路徑。
如今,白龍港污水處理廠三期工程也已動工,設備設施體量將進一步擴大,技術水平也將進一步提高。楊戌雷對未來充滿自信:“有黨和政府的重視,有那么多優秀的年輕人,我們一定能讓上海的水更清、更美,讓廣大人民群眾享受生態文明建設的成果。”
欄目主編:張駿
本文作者:王閑樂
題圖來源:王閑樂 攝